關于工傷病人的心理護理
宋紅
【摘要】工傷,是突發的創傷性事件。它不僅是一種軀體應激,可引起機體循環系統、免疫系統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改變;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應激,可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心理行為改變,這些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影響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康復及其生存質量,所以我們在醫治病人的身體創傷時,一定要兼顧心理的治療。
【關鍵詞】突發的 創傷 心理 預后
工傷,又稱為產業傷害、職業傷害、工業傷害、工作傷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病傷害。它是一種軀體應激,可引起機體循環系統、免疫系統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改變;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應激,可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并由此引起一系列心理行為改變,這些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影響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康復及其生存質量,所以我們在醫治病人的身體創傷,一定要兼顧心理的治療。
1 影響創傷病人心理反應的危險因素
1.1突發的創傷性事件。
1.2疼痛。
1.3醫院環境。
1.4家庭因素。
1.5其他因素 擔心身體致殘、害怕死亡及對相關事件的負罪感,可使創傷病人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甚至發生精神失常。中樞神經系統直接受損、潛在的疾病、新陳代謝或電解質的紊亂及藥物等因素也可使創傷病人出現心理和行為綜合征。
2 創傷后病人的心理學效應
2.1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心理反應特點
2.1.1無助 創傷病人必須完全依賴醫務工作者進行治療護理,保持其舒適甚至基本的生理需要,加之與家庭成員的分離也會使病人產生無助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強度與身體損傷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
2.1.2羞辱 創傷病人每天必須經受一系列的治療護理措施,某些措施可能會使病人產生羞辱的感覺。病人可能會在無意識狀態時完成這些措施,但當意識恢復時回顧這種經歷就會產生羞辱感。當病人在半意識狀態,脫衣服和其他干預措施可能會被當作一種對身體的侵襲而感知。
2.1.3身體形象紊亂身體形象是一個人生理上的外在表現。嚴重創傷病人身體形象將受到嚴重的損害而發生自我形象紊亂。
2.1.4精神癥狀創傷病人由于生理或情感原因而發生精神意識的改變。后者通常是由于避免情感痛苦的防御機制失敗所致,也是一種不被認同的感覺。
2.2創傷病人的心理反應特點
2.2.1否認創傷病人經搶救后病情好轉,急性癥狀初步控制后可出現心理否認反應,認為自己沒病或病得很輕,無須住院監護治療。
2.2.2焦慮 面對突發事件,病人由于不了解病情與預后會產生期待性焦慮;緊急入院,與親人和熟悉環境的隔離,又會使病人產生分離性焦慮;創傷后期,病人已對病房產生依賴,對離開病房缺乏充分心理準備,故在撤離病房時也可出現焦慮反應,常表現出行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顧的傾向。 2.2.3恐懼因責任事故、技術事故或過失導致意外受傷者,可出現急性心理創傷后的“情緒休克”狀態,不言不語、無呻吟、表情淡漠、木僵、緘默、緊張、懼怕面容,有的甚至拒絕救治;急性創傷致殘、意外事故毀容或臟器損傷的病人,由于對疼痛、死亡和病情惡化的懼怕及對日后殘廢、生活能力喪失的擔心,也會表現出驚慌和恐懼的心理。
2.2.4孤獨與憂郁急性創傷病人多數是緊急入院,對離開家庭和工作、入院后的陌生環境缺乏心理上的準備。特別在ICU,家屬探視受限,病人與醫護人員交流的時間不多,故病人在病情稍有好轉時就會產生孤獨感。加之病房緊張的氣氛、各種監測儀器都易使病人觸景生情,意識到自己病情嚴重,擔心能否好轉,憂慮工作、家庭和住院費用,從而產生憂郁,甚至萌發輕生念頭。
2.2.5憤怒 引起創傷病人憤怒最明顯的原因就是損失,具有威脅性可導致痛苦結果的損失。此外,疼痛、生理精神綜合征、腦部損傷、物質濫用或突然戒斷、某些藥物的副反應都可導致病人出現憤怒的心理行為。
3 心理護理
3.1為創傷病人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3.1.1防止居住環境的不良刺激居住環境的好壞會使病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影響康復。因此,應盡量保證病室舒適,空氣新鮮,病區光照、色彩、布局等科學合理,儀器設備擺放整齊。暫時不用的儀器盡量避開病人視線,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恐懼。室內應有時鐘和日歷置于其視野范圍內,使病人有正常生活的感覺。設法緩和監護室內的緊張氣氛。適當地應用音樂療法,可緩和創傷病人交感神經的過度緊張,抑制各種壓力反應,減少和預防PTSD 綜合征的出現。此外,護士要妥善安排治療操作時間,盡量保持病人白天清醒、夜晚睡眠,為病人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
3.1.2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護士應懂得尊重病人的人格,進行各種操作時盡量減少病人身體的暴露,盡可能讓病人穿病人服。在創傷病人面前,護士要表現出充分的信心,態度要熱情而嚴肅,親切而穩重,工作要緊張而有序,盡量做到說話輕、走路輕、一切操作輕,減少和防止各種噪音,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使病人真正達到身心的休息。
3.2為創傷病人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3.2.1盡量做好解釋工作。
3.2.2注意應用時間護理理論與創傷病人進行有效的交流。
3.2.3用好暗示和鼓勵性語言。
3.3為創傷病人提供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家庭作為創傷病人的主要支持系統,對病人心理及身體的康復起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家屬及親朋好友對病人的內心活動、性格特點、生活習慣最了解,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而且病人也愿意依賴自己親人的照顧。護士可根據治療、護理的具體情況改善探視條件,讓家屬、親友多親近病人,給病人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時要呼吁社會公眾,對創傷病人特別是可能毀容或傷殘的病人,要一視同仁,不要傷害其自尊心,使其能如常接觸人群。
現代醫學已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心理學不但使醫務人員在對許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上取得了更有益于人類自身的進展。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的地位已日漸突出,對創傷病人施行身心多方位的整體治療與護理對于醫務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每位醫務人員都有責任學習和應用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能去治療和護理病人,解除病人身心的痛苦,促進其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