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數學教學方法探索
張常青
摘要: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而想學、樂學,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教學方法探索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應逐步轉向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變苦學為樂學,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是目前數學教學的發展趨勢,是人們普遍的共識。長期以來,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中存在著“四重四輕”,即:重知識傳授,輕引導啟發;重教學設計,輕學法指導;重課堂訓練,輕實踐應用;重教師講授,輕學生參與。因此,我們在吸取經驗的同時,要敢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以適應我國現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下面我粗淺地談談在數學教學方法上的一點認識。
一、明確數學教學目的,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目的,就是規定了數學教學應當完成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個性品質等方面的教育任務,是根據我國教育的性質、任務和課程目標,并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而制定的。特別是現行初中數學的教學目的,就明確提出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對教學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并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展開教學,因為它是考核學生成績和檢查、評估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深刻地掌握數學教學目的,并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以此來檢查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
二、切實抓好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互動過程。師生均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古往今來,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說明了“好學”對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導航。 之間的邏輯關系也較為混亂,推理過程也不夠嚴密。這些都是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某一側面也體現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的重要性。“寫”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決定著他們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想”就是要發揮學生思維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們在講完“圓的有關性質”后,提出“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體驗,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想象中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形成聽、說、讀、寫、想能力的條件,并不斷摸索培養的規律和方法。
4、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
數學教學中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也是當前數學教育的發展潮流。
數學開放式問題的顯著特點是其思考空間廣闊,思維活動的自由度較大,學生的思維活動易于展開,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更多,它具有與傳統封閉型問題題不同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其獨特的效果。數學開放式問題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能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開放式”的數學思維和開拓進取精神。
例如,初中《幾何》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已知圓的直徑為13cm,如果直線和圓心的距離為① 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線和圓有幾個公共點?為什么?這是一道常規題,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改造為一道開放式問題:據氣象部門預報,一臺風中心在直徑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處,以北偏東30°方向前進,問該城市是否會遭受臺風的襲擊?并說明理由。通過這樣的改造,常規性題目便具備了開放題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戰性。當然此題還可以進一步變換條件,讓學生思維朝縱深發展,如“該城市遭臺風襲擊的時間有多長”等等。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大力推進中學數學課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掌握新的教學基本功,為最終提高新課程的教學而努力。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合作學習”應深入了解學生,選擇靈活多樣、相對有效的分組形式,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
有時有的教師分組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兩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或前后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但是,通過多次活動開展的效果來看:合作比較勉強,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合作得不夠深入,小組之間的差異明顯。目前比較流行“異質分組”,也就是按學生的性別、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認為在小組中保持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優勢互補,有時效果的確很好,但有時效果也并不十分明顯。筆者通過多次實踐表明,對于活動性、操作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宜采用“異質分組”,可以強化組內合作;對于思考性、探索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宜采用“同質分組”,可以強化組內交流、組間互補。在兩種合作的基本組織形式下,還可以進行組內分組、組間交叉交流、自由選擇合作小組等多種合作形式。
對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體現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也無論是對小組集體評價還是對個人評價,都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總之,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體動手操作的題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走出強迫性學習的沼澤地,使他們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實現,不斷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歡樂與幸福,從而想學、樂學,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的情感性。任何學生對教師的第一節課都會產生期待心情,這種期待主要表現為:①對教師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對教師言談舉止的期待;③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期待。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學生對于自己喜愛的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等都會表現出極大的投入性,其學習思維就會與教師的教學保持著和諧、完美的統一。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會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作為教師就應該認真研究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并通過這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鼓舞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會導致厭學情緒,致使學習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做到:①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讓他們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發表各自的意見。②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在于教學生去學,既要幫助學生學會,也要幫助學生會學。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進而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效果。③運用探究式教學。教學中,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逐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3、重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說、讀、寫、想等方面的能力,它們是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聽”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同時也要聽同學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后的感受,這就需要有“聽”的技能。
因此,教師要隨時了解周圍學生對數學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及聽課的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聽課技能。
例如:①在聽課過程中怎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與教師同步;②怎樣才能更好地領會教師的講解;③怎樣學會歸納要點、重點;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⑤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注意聽,并積極參與討論等。“說”就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對數學中的概念能夠做出解釋,能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能向老師提出問題,使得自己的見解和提出的問題易于被別人理解。“讀”就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某種層面上講,也是為今后“說”的技能打基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課外資料,既拓寬了知識面,又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寫”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學習活動中去,它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
例如數學中的一些證明題,有很多學生都知道它的證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識點,但總不能夠很好地以“寫”的形式將其證明過程展現出來;或者即使寫了,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