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呼吸道的護理
顧瀟
【關鍵詞】 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障礙所致的疾病,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前后呼吸道護理是直接影響手術預后的主要因素。處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小兒,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加上術中體外循環、手術等創傷,容易發生呼吸道并發癥,手術前后積極開展呼吸道管理,是預防和治療術后肺部并發癥的主要措施。現將我科2006年收治的116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手術前后的呼吸道管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116例,男75例,女41例;年(月)齡4個月~15歲,體重5~52 kg。病種包括房間隔缺損32例、室間隔缺損40例、動脈導管未閉13例、法洛四聯癥25例、肺動脈狹窄1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2例、心內膜墊缺損3例。死亡2例分別為重癥法洛四聯癥和完全性心內膜墊缺損,其余均治愈出院。
2 呼吸道護理
2.1 手術前 (1)患兒入院后應觀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征象,如有感染必須進行術前控制,待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完全愈合1周后再行手術。(2)手術前1周開始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等訓練。(3)術前每日定時低流量吸氧,一般每日3次,每次1 h,對于紫紺型及肺高壓患兒尤為重要。(4) 呼吸道感染嚴重痰多者,給于霧化吸入每日2次,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2.2 手術后
2.2.1 使用人工呼吸機呼吸時的護理:①患兒回監護室后,要確保小兒充分鎮靜,一是防止氣管插管脫出,二是防止因劇烈活動而致的耗氧量增加。氣管插管位置固定于最佳狀態:小兒氣管較短,導管在氣管內位置相對更短,應固定好患兒上肢,使用氣管導管固定套,通過測量導管露出部分的長度和床旁X線檢查來確定氣管插管的位置,經常聽診兩肺呼吸音,觀察雙側胸部呼吸動度是否一致,防止氣管導管過深進入一側支氣管而致對側肺通氣不良。有報道指出,患者頭仰位、側位時,氣管插管上移,屈位時下移[1,2]。②常規留置胃管,予以胃腸減壓,減輕因腹脹對胸腔的壓迫而導致肺擴張受限,同時可以防止因吸痰刺激咽喉部引起的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③保持呼吸道適宜的濕度是痰液易于吸出的必要條件,如濕化不充分,易導致分泌物黏稠甚至結痂,發生氣道堵塞。濕化器內水的溫度,一般調至28~36℃,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纖毛的正常運動[3],溫度過高還會導致呼吸道燙傷而為細菌的侵入打開了門戶。④及時、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證呼吸道通暢而維持正常的通氣量,但吸痰過于頻繁,容易損傷氣管黏膜,又影響患兒休息,所以,必須經常肺部聽診,如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機因呼吸道阻力增加而報警,必須及時吸痰。正確吸痰法:吸痰前給予2 min純氧,吸痰管的外徑應小于氣管插管內徑的2/3,吸痰管應插入超過氣管導管頂端,邊吸、邊退、邊轉動吸痰管,以確保徹底吸痰,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0 s。既要保證吸痰有效,又要動作輕柔、迅速、敏捷,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⑤患兒神志清醒,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反射好,血流動力學穩定,血氣分析正常,引流液不多,胸片正常,可在同步間歇指令基礎上逐步減少輔助呼吸次數,直至脫機,改為氣管插管內高流量吸氧30 min,血氣分析滿意,常規使用地塞米松,經充分吸痰后,可拔除氣管插管,改為面罩吸氧或雙鼻吸氧管吸氧。
2.2.2 拔除氣管插管后的管理:拔除氣管插管后取半臥位,指導患兒做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若帶呼吸機時間超過24 h者,為了預防喉頭水腫,生理鹽水20 ml加鹽酸腎上腺素1 mg和地塞米松5 mg噴喉,每20~30 min 1次,連續2~3次,并根據喉頭喘鳴改善情況適當減少或增加噴喉次數,另外定時霧化吸入,每4 h 1次,霧化吸入液一般用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每次霧化結束后立即坐起拍背和雙側臥位側拍,以利于痰液從細支氣管向大氣道引流,并鼓勵患兒咳嗽。對不配合者,可經鼻咽吸痰,防止痰液滯留,阻塞呼吸道。此外,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除了定時翻身拍背之外,還應鼓勵患兒早期下床活動,以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3 體會 先心病患兒病情相對較重,病情變化也比較快,由于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另外全麻體外循環、手術創傷以及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極易導致喉頭水腫、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引起呼吸受阻,若不及時處理,會因痰液淤積而導致肺炎、肺不張,甚至因缺氧而危及患兒的生命,所以,手術前要積極預防并控制呼吸道感染,手術后及時解除呼吸道梗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