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節鏡下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曹露 劉艷娟
【摘要】目的:探討LARS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ACL)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方法:對9例ACL損傷行關節鏡下LARS人工韌帶重建術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包括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心理護理及出院指導。結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關節紅腫、積液等排斥反應,隨訪時人工韌帶均無松動,前抽屜試驗均為陰性,關節無疼痛。術后3個月均恢復正常運動。按照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膝關節療效評定標準評定療效,優7例,良2例,優良率為100%。結論:LARS人工韌帶強度高,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恢復運動功能,康復護理時間比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時間明顯縮短。
【關鍵詞】前交叉韌帶;重建;圍手術期;護理
前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因素,其損傷常導致膝關節不穩,引發膝關節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因此前交叉韌帶斷裂應盡早重建,恢復膝關節穩定。ACL斷裂膝關節鏡下重建技術日臻成熱和完善,傳統的方法是應用半腱肌、股薄肌或骨-髕腱-骨重建ACL,已在臨床廣泛應用[1-3]。我科近1年采用LARS人工韌帶重建ACL,獲得了滿意療效,現將其圍手術期護理特點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ACL 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齡25-56歲,平均36.8歲。運動性損傷5例,交通損傷4例。受傷時間均為1周-3個月之間。單純ACL損傷6例,合并半月板損傷3例。手術均在硬膜外或腰麻下用關節鏡下等長技術重建。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熱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家屬認真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主動介紹病區環境、專業護士及主管醫生,介紹手術方法、目的和術后注意事項,介紹手術過程及手術成功病例,說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是微創手術,術后疼痛較輕,功能恢復快等優點,消除患者對手術的顧慮,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同時,告訴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還需要一個較長的康復過程,使之有信心接受手術并能夠在術中、術后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2.1.2指導功能鍛煉:術前須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目的及注意事項月,須向患者講明在功能鍛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疼痛,而疼痛在停止練習30 min后可消退,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努力耐受,更好地配合術后的功能鍛煉,為促進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前應教會患者鍛煉下肢肌肉,指導患者進行足趾、踝關節、膝關節伸屈、直腿抬高運動等訓練,以增強肌力、張力及關節活動度。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術后患肢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腔留置引流管,防止關節囊內出血和積液,常規于膝后靠人腿處墊軟墊,保持患膝屈曲150-300,此體位可使ACL處于松弛狀態,有利于吻合口及韌帶的愈合,常規給予自控鎮痛,使患者的疼痛降至最低限度,從而使患者達到早期膝關節功能鍛煉的要求。 2.2.2康復護理:術后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制定功能康復鍛煉計劃,功能鍛煉可使神經系統、運動器官間一度中斷的聯系得以恢復,并逐漸加強,改善血液循環,為組織輸送更多的營養物質,有利于保護或恢復正常的肌力和關節靈活度。
術后無須石膏外固定,24h后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進行踝關節的伸屈運動、足趾的伸屈運動,目的是減輕肌萎縮、改善血液循環。主動練習每日鍛煉10-15次,每次5 m in,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3d后開始使用CPM機鍛煉,目的是防止關節腔內粘連,CPM機一般從30度開始,每隔1日遞增10度每次鍛煉30-60min,每日2次,直至100度左右。CPM機鍛煉是一種被動功能鍛煉,為加強股四頭肌肌力,患者還須行主動功能鍛煉,方法是:在患膝下墊一枕保持屈膝約30度,然后足跟抬離床面自至患膝伸直,如此循環重復進行,每次5min,每日3-4次;同時行患腿直腿抬高鍛煉,開始用手協助患腿抬高約10度,然后緩慢放下從被動到主動逐漸抬高至35度左右不超過45度,若超過45度股四頭肌則失去張力強度。
2.2.3鉸鏈式關節支具應用的觀察及護理:術后患肢即可佩戴鉸鏈式關節支具,3d內固定在0-30度,3d后隨CPM機活動角度的改變而改變。關節支具起穩定和保護膝關節的作用,可以隨意控制膝關節的活動范圍,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關節支具使用早期,有些患者會出現患肢腫脹、麻木或劇烈疼痛,若出現癥狀應及時調整支具固定的松緊度,松解關節加壓包扎敷料,抬高患肢,增加踝部運動的時間和次數,可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腫脹和麻木,避免排總神經損傷。鉸鏈式關節支具質地硬,應經常觀察海綿襯墊是否移位,防止支架直接和皮膚接觸造成皮膚壓傷,同時檢查鉸鏈調節器位置有無移動,松緊度是否合適,防止壓傷局部皮膚或因松動導致其穩定作用失效。
2.3出院指導:出院前為患者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使之遵循康復鍛煉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的鍛煉才能保證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但須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負重。2周后扶拐下地行走,關節全彎曲鍛煉,鉸鏈式關節支具佩戴1月;1月后恢復輕量體育鍛煉;術后3月開始正常體育活動。
3結果
本組9例隨訪3-9個月,平均隨訪4.5個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關節紅腫、積液等排斥反應,隨訪時人工韌帶均無松動,前抽屜試驗均為陰性,關節無疼痛。術后3個月均恢復正常運動。按照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膝關節療效評定標準評定療效,優7例,良2例,優良率為100%。
4討論
ACL重建術后康復的目的是使患者通過功能鍛煉恢復到損傷前的運動水平,即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關節穩定性,正確、早期、有效的功能鍛煉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1]。LARS人工韌帶是法國生產的新一代產品,它運用新型聚脂材料(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脂),模仿人體韌帶的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原理設計而成,植入體內不產生排斥反應,本組9例中均未出現排斥反應。LARS人工韌帶強度高,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恢復運動功能,其術后3月即可恢復運動功能,而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須1年才能恢復運動功能,康復護理時間比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時間明顯縮短。
參考文獻
[1]陳碧英,鐘秋影,楊葉香.關節鏡下自體髕鍵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26-27
[2]池迎春,楊麗芳.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康復護理.解軍放軍護理雜志,2005,22(11):57-58
[3]孫麗萍.前交叉韌帶重建后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的康復訓練與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