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術室護理工作存在的法律問題及安全防范對策
劉艷玲 鄒立平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法律知識的普及,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醫療保健水平的要求也隨之增高。2002 年9 月1 日起實施《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后,投訴和付諸法律的醫療糾紛呈上升趨勢,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頒布后(業內人士稱之為舉證規則),這一趨勢更為明顯,這就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業務,而且要學法、懂法。手術室工作的涉及面廣,工作節奏快,患者病情復雜,意外情況發生多,產生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手術室護士應該強化思想認識、規范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現將手術室護理工作存在的法律問題分析及防范措施報告如下。
1 手術前
1.1 術前對患者的訪視
手術室護士在術前訪視時要做到親切和藹、舉止端莊,給人以信任感,但同時一定要注意交流時的保護性語言,比如當患者或家屬問到手術的危險性或手術所需的時間等問題時,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給自己留些空間。詳細了解患者既往治療資料,可對術中高危操作起到有效提示和防范。術前對病人進行宣教要準確,包括禁飲食時間等,護理差錯的分類及評定標準第5 條手術病人應禁食而未禁食,以致拖延手術時間者為手術差錯。
1.2 術前對手術器械的管理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和無菌物品管理制度,應每天檢查滅菌后的器械、輔料包等保證在有效期內使用;對特殊感染手術,術后應將器械嚴格按傳染病手術處理;每個器械包的滅菌條碼均要保留,能粘貼的要粘貼在記錄單上,使得滅菌效果的監測資料成為完整、客觀、可核實的證據。對醫生自帶的器械及物品原則上不用,廠家外來租賃器械需認真檢查,重新按規范清洗滅菌后方可使用。
1.3 術前接患者
術前接患者時要做好查對工作,依據手術通知單認真查對患者的姓名、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手術部位等,防止接錯患者;注意患者的術前準備情況、生化檢查、皮膚準備,對于準備不完善的患者,手術室可以拒接;術前患者有皮膚異常的要告知手術醫生或病房護士;患者隨身的貴重物品應交其家人或病房護士保管,不能帶入手術室。禁止一車多個接送病人,禁止病人自己行走入手術室,禁止病人和病歷分離。
2 手術過程中
2.1 手術中病人的體位
手術體位的安置以既符合手術操作要求又不過分妨礙病人的生理功能為原則。有些時候往往為了術野暴露,忽視了病人體位可能引起病人呼吸、循環、神經的損傷,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體位常常是手術室護士與醫生協商的一個交點,但護士要堅持原則。對于術中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可建立一個由醫患雙方簽字認可的術前評估記錄單。由手術室的護士評估患者后,與患者共同簽訂一份關于“有壓瘡發生的可能”的術前評估單。如果患者對手術室的護士評估有疑問,可由醫院的相關機構進行評估,如情況屬實,患者應在簽同意書后,方可進入手術室。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可避免的壓瘡而引發的護理糾紛[1]。
2.2 術中易出現越職行為
手術室護士的“團結協作精神”,有時卻成了醫療事故的隱患。如術中麻醉醫師外出請巡回護士幫忙看患者,外科醫生請護士拉鉤、剪線,甚至幫忙接電話等行為,雖然看起來不是大事,但如果此時出現事故,追究起責任來,護士也難脫關系。往往由于能力不及出現一些“好心沒干成好事”的情況。有時有些護士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卻讓其他人員承擔也容易引起糾紛。因此,護士必須干護理工作,護士只能干職責內的工作,不能越職。新畢業護士必須通過國家進行的護士注冊考試成為注冊護士,并且在獨立工作前要 經過專門的手術室業務培訓,嚴格考核,各項要求達標后才能單獨值班。實習護士不能獨立工作,必須在專門的帶教老師指導下進行工作。有些難度較大的手術或新開展的手術應由高年資護士承擔護理工作。
2.3 術中記錄
術中護理記錄直接反映護理工作的內容、步驟、質量與效果,并為醫療提供第一手資料。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條規定:“患者有權復印或復制手術及麻醉記錄單、護理記錄等,醫院不得拒絕”。病案資料作為醫療文書,手術護理記錄已成為重要的原始資料,具有法律效力。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如果醫方丟失病例資料或涂改、偽造、銷毀病例資料,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養成及時、規范、客觀、完整記錄的良好習慣,認真按照《病歷書寫規范》及護理書寫記錄要求書寫,保存有關資料,保證護理記錄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存在問題:①入室評估不全面 如患者入室時皮膚有受壓表現、褥瘡等,護士在記錄單上無記錄,則評估不準確,前列腺肥大患者在入室前已留置尿管體現有持續導尿的情況,護士沒有記錄,這些潛在的問題,為發生醫療糾紛埋下了隱患。②記錄不清、隨意涂改。 記錄單寫錯時禁止涂黑,應將錯誤處劃線,改正錯誤后簽名,一張記錄單涂改處不可超過一處,添加物品時不可在原數字處涂改,應在遠數字后寫加多少。③記錄內容,與醫師記錄不一致 護士記錄內容均要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記錄一致,內容要相符,包括術前診斷、所進行的手術名稱(尤其是多部位手術)、出室的生命體征、引流量、輸液輸血量、尿量等 ,術中臨時醫囑醫生應在術后及時補上,護士應立即執行并簽名,執行時間與開醫囑時間過長,需承擔治療不及時、延誤搶救的責任④記錄不完整 記錄應全面無漏項,器械滅菌合格單應粘貼在記錄單上、人工假體、骨科鋼板等植入物、一次性吻合器等均要有產品合格證、批號等一式三份,一份粘貼在記錄單上,一份隨病歷由病人保存,一份由手術室保存并記錄,避免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糾紛。
2.4 術中器械、紗布等物品的核對
手術物品的管理,醫生、護士均有責任。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中明確規定手術物品的清點要由器械 護士、巡回護士、手術醫生共同參與。術中添加的器械或敷料,應及時填寫在護理記錄單上,以防忙中漏記。發現器械缺失應立即查找,應做到器械、敷料手術前查、關閉體腔及深部切口前查、縫皮前查、縫皮后查、器械清洗打包前再查[2],確保體內無異物存留。
2.5 術中或術后病理標本的管理
手術中取出的任何組織都要詢問醫生是否留取標本,不可自行處理或弄丟、弄錯。若術中需要做冰凍切片必須由專人送檢,送檢人和接收標本者均應做好登記并簽名;常規標本在術中由器械護士妥善保管,手術后將標本放入固定的容器內,貼上標簽,核對通知單,最后由專人送往病理科,并做好交接記錄。所有病理報告均以正式文字報告為準,包括快速冰凍切片報告。實踐中仍有一些醫院快速冰凍結果以電話方式通知,如傳達不準確,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及醫療糾紛。
3 手術后
3.1 術后患者交接
術后巡回護士應親自將麻醉患者送回病房,將患者及攜帶物品與病房護士詳細交接,檢查患者的皮膚是否完好、靜滴管和引流管等是否通暢、手術切口敷料粘貼是否牢固,并要求病房護士簽字。
3.2 正確處理患者隱私
手術室護士由于治療和手術的需要,常會了解某些患者的隱私,如生理缺陷、既往史、個人嗜好等,尤其是對器官切除的手術、未婚先孕的宮外孕等手術,要求護士無論是在術中或術后都不得拿患者的隱私開玩笑、不得公開患者的健康狀況或隱私。
3.3 合理收費
術后收費應規范、準確。醫保、新農合等病人應在報銷范圍內合理使用耗材,高值耗材術前應與病人簽訂使用同意書。急診病人實行綠色通道,先搶救后交費。
4 總結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手術室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在自己實際工作中與法律相關的潛在性問題,在維護病人權利的同時,能夠懂法、守法,用法律、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有效地避免和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以幫助和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朱玲. 手術室護理糾紛的防范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26):184.
[2] 支洪敏.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與防范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