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護理
曲艷
【關鍵詞】 胸腰椎骨折;截癱;圍手術期;護理
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癱是一種很嚴重的創傷,給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殘廢,椎板切除減壓及脊柱內固定術是治療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癱可靠而有效的方法[12]。我科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共行50例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重視圍手術期護理,50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9~65歲。均為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癱,完全性截癱7例,不完全性截癱43例。7例雙下肢肌力0級,31例雙下肢肌力Ⅰ~Ⅱ級,12例雙下肢肌力Ⅲ~Ⅳ級。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術前病人護理診斷大都有焦慮、恐懼心理,應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從不同角度講解手術方式和術中麻醉情況,以及術后的康復知識,使病人在心理上有充分準備,能夠配合手術,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胸腰椎骨折病人往往合并有其它內臟器的損傷,術前應認真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評估有無腹痛,皮膚顏色及肢體溫度改變,評估尿量、尿色,以掌握病情變化。需對神經損傷情況全面了解,并鼓勵病人多做深呼吸運動,預防術后的肺部感染,防止感冒。
1.2.2 術后護理病人術后應保持正確體位,觀察雙下肢功能及血運情況。正確臥位,利于減輕切口張力,促進愈合,減輕疼痛,便于肢體活動。患者術后應保持脊柱水平平臥于板床上,術后24 h嚴密觀察雙下肢神經功能、遠端血運情況,如肢端顏色、溫度、感覺、足背動脈搏動及背伸、跖屈運動。通過觀察護理,及時發現肢體血運及神經功能障礙。該種手術傷口滲血滲液較多,術后必須行傷口持續負壓引流,應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避免傷口內積液、積血致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流速,24 h超過200 mL者,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一般術后24~48 h,引流量少于50 mL且色淡即可拔管。
2 結果
本組21例病人雙下肢肌力由原來的Ⅰ~Ⅱ級恢復到Ⅲ~Ⅳ級,病人能部分生活自理,9例雙下肢肌力由原來的Ⅲ~Ⅳ級恢復到Ⅳ~Ⅴ級,病人能完全自理,并能重返社會,重返工作崗位,4例雙下肢肌力由原來的0級恢復到Ⅰ~Ⅱ級,出院時病人 能使用輪椅。
3 討論
因胸腰椎骨折病人術后要求制動,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預防褥瘡的發生是術后護理的關鍵。常規給病人睡氣墊床,術后6 h開始更換臥位,做到勤觀察、勤按摩、定時更換體位。神經受損者大小便訓練是康復的一個重要項目,受傷后病人往往無法自解小便,應留置導尿管。對神經性膀胱痙攣者,讓病人定時定量喝水,使膀胱蓄尿,定時松開導尿管夾引流膀胱內尿液。對神經性松弛膀胱的訓練,教病人定期用力收縮未麻痹的腹肌及橫膈,或用雙手握拳順著輸尿管方向壓迫下腹部以壓出小便。術后因放置導尿管時間長,有泌尿系感染的危險者應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鼓勵病人多飲水,病情穩定后可取半臥位,每日沖洗膀胱。同時盡早開始訓練反射性膀胱收縮功能,入院后第2天即可開始,每2~4 h放尿1次,2~3周后拔除導尿管,鼓勵病人感覺膀胱充盈的情況下,用手按壓排尿。因術后臥床時間長,腸蠕動減弱,有便秘的危險。故應加強病人的飲食護理,關心病人排便情況。鼓勵病人多進食蔬菜、新鮮水果及含纖維素類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必要時可用番瀉葉或開塞露通便[24]。對大便失禁的病人,給高纖維飲食與足夠的水分,依病人習慣在某一餐前給輕瀉劑,飯后當病人有便意時,教病人用腹壓來引發排便,每天固定時間訓練,避免病人超過3 d不解大便。胸腰椎骨折并截癱的病人肢體功能障礙,故應適時正確的功能鍛煉,對保持關節的活動性、促進全身神經肌肉組織的功能恢復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病人從入院第1天起,即應指導四肢諸關節進行主動或被動功能活動。術后同樣應早期進行運動,先鼓勵做雙下肢遠端功能鍛煉,促進血循環,病情穩定后,指導病人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促進復位后的脊柱穩定,增加腰背肌肌力,亦可避免或減少后遺癥慢性腰痛。
【參考文獻】 [1] 陳 芳,陳 愛,林彩霞,等.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效果觀察[J].現代護理,2007,13(33):3263-3264. [2] 沈宏生,平進忠,邱 松.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10):856-857. [3] 李春萍,李秀霞.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J].現代護理,2007,15(6):99. [4] 王 偉.胸腰椎骨折的功能康復[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6,15(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