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丁繼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大多數發生在50 歲左右的高血壓患者,是一種死亡率極高,預后效果較差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因此,做到早期發現,及時診斷、治療及精心的觀察護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主要措施。現將我院2009 年6 月~2010 年3 月收治的78 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自2009~2010 年共收治腦出血患者78例,其中,年齡最大者為75 歲,最小者42 歲。均有高血壓史,病程最長者達20 年,最短者為2年。入院時已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者為26 例,進入深昏迷者為18 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者為16 例。其中搶救成功27 例。
2 護理
2.1 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安靜,臥床休息,減少探視,安排患者住搶救室或單間,減少探視避免外界因素刺激。保持空氣新鮮,室溫在18~22 ℃,相對濕度50%~60%。患者絕對臥床4 周以上,頭部抬高15~30°,減少不必要的搬動。護士協助患者滿足其各種生活需要。同時做好心理護理。
2.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①監測體溫、脈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注意瞳孔和意識變化,判斷患者有無再出血,及時發現腦疝的前驅癥狀,隨時做好搶救準備工作。②體溫24 h 內上升至39 ℃,持續不退并伴有意識障礙,顱內壓升高為中樞性發熱,做好降溫護理。③建立靜脈通道,確保藥物有效、及時、合理應用。
2.3 加強基礎護理
①保持床單平整、清潔、干燥。②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炎發生。③保持皮膚護理,尤應注意眼角膜、外陰及臀部清潔,每2 小時翻身叩背1 次,按摩骨突及受壓處,預防壓瘡。④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給予開塞露通便,以防排便用力,加重腦出血。⑤意識不清、躁動及合并精神癥狀者加護欄、適當約束,防止跌傷,必要時給予少量鎮靜劑。
2.4 急性期臥床與康復訓練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4~6 周,不宜長途運送及過多搬動,翻身應保護頭部,動作輕柔,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頭15~30°,促進腦部血液回流,減輕腦水腫。生命體征平穩后開始被動運動訓練,從床上到床邊到下床活動,循序漸進,時間由5~10 min 開始,逐漸至每次30~40 min,如無不適可2~3 次/d,失語者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2.5 飲食護理
對不能進食者,做好鼻飼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的流食。對意識清醒能進食者,選擇患者容易吞咽的易消化食物。喂食時,食物宜從健側入口,不宜過冷過熱,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嘔吐和嗆咳。
2.6 加強肢體功能訓練及語言訓練
在恢復期,護士應幫助患者肢體按摩并置于功能位置。各關節部位需要墊棉墊防止關節僵直,以防關節變形及肌肉萎縮。對于不能下床的患者,要協助行走鍛煉,以加強肢體功能的恢復。對于失語的患者,要進行必要的語言訓練。同時恢復期的患者要進行心理護理,安慰和鼓勵患者樹立信心,避免情緒激動,保持樂觀的心態。
3 出院健康指導
包括:①腦出血可反復多次發作,應經常隨診,定時測血壓,定期檢測血糖、血脂、心電圖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②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激動。③選擇清淡、低鹽、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④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康復訓練,要有信心、耐心,循序漸進,持之以恒。⑤生活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重體力勞動。
4 小結
腦出血的護理工作細致而繁重,護理人員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熟練過硬的專科技能,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精心護理,預防并發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
[1] 張衍珍,孔令香,顏桂芳.腦出血患者恢復期的護理體會[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9):69.
[2] 陳小娟,胡志斌.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護理60 例[J].中國醫藥導報,2006,3(35):115.
[3] 高勇,劉鳳群.90 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