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血病患者的護理及健康教育
喬艷平 楊洪玉
白血?。↙eukemia)是一類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又稱“血癌”。是中國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35 歲以下發病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特點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無核細胞無限制地增生,并進入外周血液,將正常血細胞的內核明顯吸附,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累積,并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而正常造血受抑制。其特征為骨髓某一系列血細胞無控制地異常增生,并經血浸潤到全身組織臟器。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細胞的惡性增生,可進入血循環、并且浸潤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中,臨床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我院自2009 年11 月至2011 年11 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25 例,現將治療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25 例,其中男性19 例,女性6 例;年齡16~60 歲。其中青壯年10 例。致病因素: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經性負感組織增生,還有許多因素如食物的礦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藥物變異、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由于各種抗白血病治療的進展,本病的緩解率有很大提高,因而神經精神癥狀的臨床表現亦漸突出。當病變侵及神經系統或因臟器受侵累及功能可導致神經精神障礙。在對病人作好常規護理的同時,還要做好病人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護理。
白血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經濟問題等因素,病人在治療后多數要求出院,在家庭或社區療養康復。所以,一方面白血病病人及家屬應學習減輕化療毒副作用的自我護理知識;另一方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白血病病人的社區護理。
白血病病人不僅是個人患有疾病,同時病人家屬也同樣遭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同樣需要經過一個對危機的調整適應過程,同時家庭對病人的態度直接影響病人自身的心理反應。
白血病病人大多緊張焦慮,既想了解病情,又害怕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思想負擔較重,尤其是內向型性格的病人,往往會有郁悶不樂或情緒激動等表現,而家人常被病人選擇為較安全的發泄對象。因此家庭成員應對病人的行為表示理解,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體貼,用自己的語言、行為等影響和改變病人的情緒;護理人員以充沛的精力,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心情照料病人,形成強烈的感染力,喚起病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治愈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人的生活中增加一些娛樂活動,如下棋、看書、聽音樂等。
2.2 建立有效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
家庭是充滿愛和親情的社會系統,家庭成員之間容易相互理解。通過互相支持,可以幫助其成員處理和緩解來自家庭之外社會生活中的苦惱和挫折,使其獲得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因此,人們常將家庭當作一個避風港,這一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群體與組織所不能代替的。對于患病的人來說,家庭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病人住院期間,護士可以通過與病人及其家屬的交談,了解其家庭基本狀況,如人際關系、經濟現狀、個人性格、處事態度等等,向病人家屬講解家庭支持對病人治療康復的重要性,取得家庭成員的支持和配合。
2.3 化療病人的護理
化療是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大劑量聯合化療治療白血病,能夠提高白血病的完全緩解率,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期,目前在國內已廣泛應用。白血病在治療過程中,化療藥物產生的毒性作用以及副反應,是影響患者治療和康復的關鍵問題。因此護理工作極為重要。
2.3.1 對化療毒副作用的護理
熟悉常用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數化療藥物都有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作用,某些藥物的毒性有其特殊性。如長春新堿可引起末梢神經炎,足葉乙甙可引起脫發,大劑量氨甲蝶呤引起頑固性口腔潰瘍,蒽環類藥物引起心臟毒性作用,環磷酰胺可導致出血性膀胱炎等。在護理中注意觀察尿的顏色及量的變化,鼓勵患者大量飲水,靜脈勻速補充大量液體,及時使用利尿劑,督促患者每小時排尿1 次,并給予5%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使用美斯鈉保護泌尿系上皮組織,保持24 小時尿量在3500~5000 ml以上,隨時測定尿pH值。 化療前對病人進行充分的化療前評估評價病人的一般健康狀態,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熐凹撮_始用軟毛牙刷于晨起及睡前仔細清潔口腔,用力要輕,避免損傷。三餐前后用洗必泰漱口,保持口腔衛生。每日檢查一次病人口腔情況,防止口腔潰瘍發生。為防止胃腸道毒性反應,化療前30 分鐘使用止吐藥,如樞復寧、康醛等。在化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并了解病人的不適主訴,如有異常及時對癥處理。用藥期間,應做肝、腎功能檢查,每日三次監測心率并注意輸液速度不宜過快。
選擇好輸液靜脈化療藥物可刺激和破壞小靜脈,因此化療時要選擇彈性好、管壁厚的較大靜脈,應一針見血,并有計劃地由遠端靜脈開始,經常變換給藥靜脈。在輸注化療藥物時,注意嚴密觀察,防止化療藥物外滲和外漏。為防止化療藥物所致的靜脈炎,每天更換靜脈穿刺部位或另選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前后,用生理鹽水沖管。若有靜脈炎發生,可給予硫酸鎂濕敷或金黃散外敷。
2.3.2 感染的護理
胃腸道的護理化療前1 天開始口服慶大霉素、磺胺甲基異惡唑或氟哌酸;預防真菌感染可口服大蒜素或制霉菌素。皮膚粘膜的護理大劑量化療會導致骨髓嚴重受抑制,粒細胞嚴重缺乏,骨髓處于空虛期大約10 天左右。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也明顯下降,皮膚粘膜直接與外界接觸,極易受到感染。所以對病人的眼、耳、鼻、口腔、肛門及外生殖器等與外界相通的器官,都應實施預防感染的措施。用利福平眼藥水或氯霉素眼藥水滴眼每日2 次,鼻腔用薄荷油或石蠟油涂抹每日2 次。碳酸氫鈉漱口預防真菌感染,用甲硝唑溶液漱口預防厭氧菌感染,每晚及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清洗會陰部。穿刺點的護理為避免感染應盡量減少穿刺,在行各項穿刺前用碘伏消毒2 遍,靜脈穿刺成功后用無菌紗布或無菌棉球覆蓋。以上措施需同步進行,避免由于護理不到位而引起任何一個部位的感染。病人所住病房每日需紫外線照射2 次,用消毒液擦洗室內用具及地面,定時進行室內通風。限制探視,有條件的讓病人住單間或隔離病房。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造血細胞刺激因子,如重組人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促進骨髓干細胞的分化和粒細胞增殖。對已發生的感染,應根據感染灶及菌株類型用全身抗生素及局部對癥處理,控制感染以防加重病情。
2.3.3 出血護理
大劑量化療后由于血小板減少,粘膜潰瘍和炎癥改變等原因,常有出血癥狀。因此做好出血的預防和護理尤為重要。
對出血傾向的觀察及護理主要是觀察皮膚粘膜有無新鮮出血點、鼻出血等,觀察尿、糞的顏色有無異常,對女性病人應注意有無月經過多和非月經性陰道出血,注意有無突然劇烈頭痛、嘔吐伴視物模糊等顱內壓升高的表現。有嚴重出血傾向的病人禁止刮須,禁用手挖鼻腔。盡量避免肌內注射,不可避免時應在注射后用無菌棉球壓迫針眼3~5 分鐘。若病人抽血時出現迅速凝血或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或滲血形成皮下青紫者,提示有DIC,應立即報告醫師并做相應的檢查,遵醫囑應用抗凝藥物,宜采用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中藥可選用丹參注射液靜脈點滴。
健康宣教首先囑病人少活動,減少磕碰。當血小板低于20×109/L時或有出血癥狀,應遵醫囑輸注血小板,成年人一般每次輸16 U,要求在血小板分離后6 小時內給病人輸入。以免影響血小板輸注后的存活率。
飲食護理病人飲食要消毒,可食用潔凈、易消化、富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保證每日有足夠的熱量攝入;鼓勵患者多吃水果,食前在0.05%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分鐘,并去皮后食用;避免食用生、硬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