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療和護理
曹敏
: 心力衰竭指在靜脈回流正常的情況下,由于原有的心臟疾病發展到一定嚴重程度,引起的心排血量減少,而不能滿足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綜合征。其血流動力學特點是心排血量減少,肺循環和體循環壓力升高,因此又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1]。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各種病因致心臟病的嚴重階段,發病率高,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似。老年患者發生心力衰竭時,癥狀往往表現更為兇險,死亡率也更高。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熟練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常見誘發因素、診斷治療以及科學地護理。
1 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和常見誘發因素
1.1心力衰竭基本病因:①原發性心肌損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各種類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導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最為常見;心肌代謝障礙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為常見;其他如繼發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樣變性等均可引發心力衰竭。②心臟負荷過重。壓力負荷(后負荷)過重主要見于高血壓、主動脈瓣狹窄、肺動脈高壓、肺動脈瓣狹窄等左、右心室收縮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持久的負荷過重,心肌必然發生結構和功能改變而終至失代償,心臟排血量下降。容量負荷(前負荷)過重見于以下兩種情況:心臟瓣膜關閉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等;左、右心或動靜脈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③心室舒張期充盈受限。如心包積液、二尖瓣狹窄、肥厚性心肌病等。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環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心臟的容量負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負荷超過一定限度時,心肌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即出現失代償表現,心肌缺血加重,誘發或惡化心力衰竭。
1.2心力衰竭常見誘發因素:①感染。最常見的是呼吸道、肺部感染、風濕活動等,可直接損害心肌或間接影響心臟功能。②過度的體力活動和情緒激動,可加快心率,增加心臟負荷和心肌耗氧量。③嚴重心律失常。特別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陣發性心動過速以及顯著的心動過緩等。④貧血、過多過快的輸液、過多攝入鈉鹽等可增加心臟負荷。⑤洋地黃中毒或不恰當的停用洋地黃,肺栓塞、感染性心內膜炎、電解質紊亂也都是臨床的常見誘因。
2 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2.1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包括三個方面:去除基本病因和誘發因素;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
2.2心力衰竭治療方法
2.2.1一般治療。①根據心功能狀態限制患者活動,合理休息。②對于有缺氧表現的患者給予吸氧。③給患者進食易消化的清淡食品。少食多餐,適當限制鈉水的攝入。
2.2.2病因和誘因的控制。主要防治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要積極控制高血壓,應用藥物或介入性方法改善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對心臟瓣膜病爭取手術治療。及時排查和防治可能導致心力衰竭發生的各類誘因。
2.2.3減輕心臟負荷。
①用利尿劑使潴留過多的液體排出,減輕周圍和內臟水腫,可減少血容量,減輕心臟前負荷,改善心功能。常用利尿劑有噻嗪類、呋塞米、螺內酯等,但應注意毒性反應及副作用(如低鈉血癥、低氯血癥、低鉀血癥等)。②血管擴張劑通過擴張容量血管和外周阻力血管可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減少瓣膜反流及心內異常分流,增加缺血區心肌的血流量,改善心功能。但對血容量不足、低血壓及合并腎功能衰竭者禁用。常用制劑有硝普鈉、硝酸甘油、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等。 2.2.4增強心肌收縮力。主要應用洋地黃制劑和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洋地黃制劑常用毛花甙丙和地高辛,其作用是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細胞內Na+濃度升高,K+濃度降低,Na+與Ca2+進行交換,使細胞內Ca2+濃度升高而使心肌收縮力增加。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常用多巴胺、氨利酮等,其作用機制均為直接或間接通過提高心肌細胞內的環磷酸腺苷而發揮強心作用。
2.2.5β阻滯劑的應用。近年來國外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β阻滯劑是唯一可延長患者壽命的藥物,常用的有普萘洛爾、美托洛爾。使用時宜從小劑量開始,維持心率在55次/min以上,并注意心功能變化。
3 心力衰竭的護理和預防
3.1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整齊,空氣新鮮。冬天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氧療可改善機體缺氧,促進組織代謝,維持生命活動,是心功能不全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給氧應從小流量開始,待病人適應后根據需要調節流量。
3.2應根據患者心動能不全程度,采取適當體位配合治療。一般病人應采取高枕位睡眠;較重者采取半臥位或坐位,可以減少夜間氣短、喘憋等呼吸困難癥狀。嚴重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應采取端坐位,同時雙下肢下垂,使回心血量減少,膈肌下降,胸腔容積擴大,肺活量增加,可緩解呼吸困難。對于輕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做重體力活動。對于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增加臥床休息,避免激烈運動項目。對于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待心功能改善后,根據病情恢復情況盡早活動,以防止長期臥床而導致肌肉萎縮、消化功能減退、靜脈血栓形成等。活動應注意循序漸進,同時保證充足睡眠。
3.3心力衰竭時由于胃腸道充血,消化機能低下,容易引起腹脹,如再進食過多,胃部飽滿,易致膈肌痙攣,影響心肺功能,因此患者的飲食原則以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質或軟食為主,并少食多餐。減輕胃腸道負擔,適當控制每日進食總量。宜低鹽飲食,每日食鹽不宜超過5克,忌食鹽腌制食品及含鹽炒貨。
3.4嚴禁煙、酒,不喝濃茶或咖啡,嚴格按醫囑服藥,不得隨便改變藥物的用法和用量,特別在服用利尿劑和地高辛時更應如此,以免發生不良后果[2]。
3.5感冒、腹瀉、發熱或病情變化時要及早就診。在感冒流行季節或氣候驟變情況下,患者要減少外出,出門應戴口罩并適當增添衣服,少去人群密集處。
總之,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時預后不佳,醫護人員應正確地診斷治療,實施科學護理,及時糾正血流動力學異常,緩解癥狀;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防止心肌損害加重,降低死亡率。
參 考 文 獻
[1]王信琪,黨瑜華,夏冰等.大內科學[M].河南: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7(1):236.
[2]李金會. 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策略[J].甘肅醫藥,2011,30(3):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