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在校生癔癥發病致自殺現象看精神病科護理的重要性
劉小平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和精神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青少年學生,正逐漸成為自殺主體,其誘因或出于自身情感問題,或因學習壓力問題等等。因此,有效護理在防止在校學生因癔癥自殺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癔癥; 自殺; 護理; 教育
癔癥又稱歇斯底里,系由明顯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強烈的情緒體驗、暗示或自殺暗示等引起的一組病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和精神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青少年學生,正逐漸成為自殺主體,他們或因自身情感問題,或因學習壓力問題等等。因此,有效護理在防止在校學生因癔癥自殺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擬從護理角度談談精神病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1自殺的動機分析及行為干預
自殺是有意的自我傷害導致致命。心理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自殺通常有一個心理過程,表現為:挫折——無用感——厭世——絕望——自殺強迫意念,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復雜的心理矛盾過程,一般不會立即采取行動。在他平常的言語中或在日記中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情緒,表露出自殺的意愿,如言語上反復;行為方面上反復整理自己身邊的東西,無緣無故把自己心愛的東西摔碎,精神恍惚、哭笑無常等等。企圖自殺者表達這種矛盾心理,正是表達需要幫助的信號。因此,作為醫院醫務人員,就需要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關注并及時發現有自殺企圖者得跡象,積極主動進行心理咨詢,給予心理治療。教育他們要意志堅強,珍愛生命,積極樂觀面對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戰。
2加強學校教育是關鍵
學校在學生心理護理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而言,學校教育扮演四種重要角色: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習的輔助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
2.1學生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我國的中小學里,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是存在著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的緊張,例如,師生關系的問題,親子關系的問題,同伴關系的問題和對異性看法的問題等等;二是學習所造成的壓力,例如,學習壓力問題,厭學問題,學習困難問題,學習障礙問題等等;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現的問題,例如,自我評價問題,自我體驗問題,自制力問題等等。三方面的問題往往聯系在一起,構成學生心理行為的并發癥。所有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是離不開學校教育的。
2.2德育工作的輔導者。
學校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學校里,不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還有對品德不良的矯正工作。通過正面教育,培養各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是學校教育常用的辦法。這里,要做到兩點:一是強調理論依據,多為重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二是重視實際操作,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以形成一定的道德習慣。矯正不良的道德行為,例如,對暴力青少年的人格特質的研究及其矯正問題,對抽煙酗酒的青少年采取戒除的策略和措施,減少他們的重犯率,也是逐步提高社會道德規范的一種辦法。 2.3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學校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輔導,做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這種輔導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在第一個層面上,學校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工作現在通常是由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在進行;在第二個層面上,主要針對學習障礙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的輔導與矯正,學習障礙是中小學學生常見的一類問題,這類問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阻礙,通常家長和教師常會認為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問題,而對他們采用說教、強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結果越發雪上加霜,使這些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是學校教育應該發揮作用的一個輔導領域。也是廣大在職教育工作者應關注的問題。
2.4選擇職業的指導者。當學生在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時,在我國將會有70%以上的學生要進入社會,參加職前技術訓練或直接投入社會勞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對于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認識和社會閱歷的欠缺,這些青少年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作為學校教育,如何幫助青少年認清自己的職業興趣,掌握選擇職業的技巧,應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國情中,這方面的工作就顯得更加突出。
3提高社會關注,特別是醫務護理
良好的社會教育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條件。作為在校生,有一天他們會走出校門,成為社會當中的一員。全社會要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情緒、行為問題,配合學校和醫院,共同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進一步加強公民道德意識,逐步改善社會風氣,創建和諧社會,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
醫院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撐點,需要發揮其職責功能:①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及時和學校聯系,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護理。及時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重建學習和生活的信心。②關注癔癥病學生。護理人員要理解學生家屬的心情,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取得理解配合,在條件范圍內將患者隔離單獨治療,既有利于其恢復,也可避免流行癔癥的發生。護理人員應注意關注度,不能過于重視,更不能漠不關心,充分利用心理安慰和暗示技巧及早清除癥狀。③做好癔癥學生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他們在患者發病時不要圍觀,在患者恢復后針對其存在的心理問題予以耐心梳理、鼓勵學生正確對待,解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加強意志鍛煉,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總之,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如何更有效地培養他們,使其成為合格的接班人,需要全體社會同仁的關注,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郝偉.精神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