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患互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
尹文仲 黃琴 侯雪
醫患之間的關系,只是當前醫療大環境中的一個方面,但對于醫生、病人、社會等方方面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很多醫院已經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試圖厘清,試圖探索解決方案來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矛盾。其實,說來說去,醫患關系始終是人與人的關系,要重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和微笑,我們就必須從“人”出發,挖掘彼此之間的感情,尋找心靈的互通,醫生和病人之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是追求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之所在。
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一項重要內容。和諧社會,離不開醫患關系的和諧;而和諧的醫患關系離不開所有醫務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的共同努力。
1 醫護人員的整體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1醫護人員應把救死扶傷作為天職。不論是希波克拉底傳統,還是我國醫學傳統,都把醫生的義務作為絕對要求提出,《希波克拉底誓詞》和孫思邈的《大醫精誠》都有同樣的內容[1],前者要求醫生對病人應盡心盡力而為,公正、不傷害、不墮胎、不作手術、不與之發生性關系、保密,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師傅。后者要求醫生“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不計個人安危,一心赴救”。醫護人員的工作對象就是病人,病人最大的期望就是醫生能為他們能除病痛,健康得以恢復。所以說救死扶傷是天職,是每個醫生不可推卸的職責,“醫以天下生民為已任”。所有醫務人員只有明白了所肩負的責任重大,尊重和珍惜生命存在的意義,才能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
1.2要有學識淵博、技能上精益求精的遠大志向,才能用精湛的技術去實現我們的理想。縱觀古今,一個卓有成就的醫生,不僅醫技精湛,而且精通各種知識,達到融會貫通,在和病人進行交流時,很容易說服病人,被病人所接受,往往讓人感到醫道高明和醫德高尚,并且受到人們尊敬,正如古人所說:“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不精則殺人”。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學科學越來越發達,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病人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我們每一位學醫之人,應有精湛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只有博學眾長,孜孜以求,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為人們解除病痛,為社會的進步和繁榮作貢獻。
1.3高尚的醫德是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醫德的好壞,與醫生的職業愛好、理想、情操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反映時代精神的一個側面。王隴德副部長在一次論壇上透露這樣一組數據:盡管95%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對病人比較負責,但是仍有11%的醫師認為醫患關系是買賣關系,約有9%的醫務人員認為自身道德水平不好,23%的醫師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比較消極,僅有54%的醫務人員認為行醫應該“以患者為中心” [2]。在這樣的一組數據,這樣一種現實面前,醫患關系怎么能夠和諧,就是因為少數“道德水平不好”的醫務人員,使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缺乏尊重,使醫患關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拷問,社會在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如今的醫患關系到底怎么了?
1.4醫務人員形體語言是醫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體現醫患互尊的重要方面。
1.4.1醫生的工作場所要清爽整潔,著裝大方、得體,不得戴耳環、戒指等飾品,應給病人穩重、沉著、干練的印象,也就是要讓病人有信任感。美國研究人員格雷戈里?馬庫爾等調查發現:醫生留給病人的第一印象對雙方關系發展至關重要。若錯過這一機會,醫生恐怕難以再次贏得患者好感。
1.4.2醫生在接診時應主動患者和患者交流,詢問病情。但是現在的醫生怎么做的呢?患者來了連一句“你好,請坐”也沒有,開口就問“怎么了”,患者問多了還嫌煩“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等,這是長期以來“只見病不見人”的現象,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馬庫爾等在調查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問候雖然只是雙方接觸中非常簡樸的環節,但卻會對兩者關系產生持久影響。”因此,在患者進入診室開始,禮貌的問候一聲,患者就會感到溫暖和親切,當患者感到溫暖的同時,你同樣受到患者的尊重了。
1.4.3耐心聽取患者對病情的陳述,認真為患者進行檢體,各種相關檢查要告之患者,說明檢查目的,減少不必要的誤會。現在有很多醫生不愛聽病人的陳述,連聽診器、血壓計都懶的用,只知道開化驗單和檢查單,所以病人難免不會反感,即使覺得病人在陳述病情時很羅嗦,但也應禮貌地、策略地打斷和引導。現在有一件廣為流傳的事情,中國科學院襲法祖院士親自用手觸摸患者的肚子,患者因為感動而流淚了,為什么?因為患者腹部不適,她走了六家醫院都沒有醫師親自摸過她的肚子。
1.4.4醫生應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時常自省自悟。醫生在為病人診查的時候,必須從容鎮定,不急不緩,臨床上許多差錯事故的發生,十有八九是因為工作馬虎所致。差錯事故沒了,糾紛也就沒有了,醫患關系當然就和諧了。從醫之人,在診療過程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一個人犯點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悔悟。聞過則改,善于總結,吸取教訓,就可成為更高明的醫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瀹駢文》中要求的那樣:為人正直,有德性氣節,不可放蕩;心寬厚,不可刻薄,處處以情理相體,胸中清靜,慈祥;要用功,博觀經史,明理應事,若終日閑散,不學無術,精神難振,要積善,毋為損德之事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技藝日精、德望日高,成為被同事推崇,受患者愛戴的好醫生。 2 病人應該做到相信科學、尊重知識與醫生共建和諧醫患關系
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醫患關系在當前顯得十分緊張,“那個時候中國的醫療體制世界都認為是最好的”。其實,醫生和病人是一對孿生兄弟,是相互依存的,是共同抗御病魔的戰友,而不是“敵人”。現在除了醫療體制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對醫生的期望太高了,尤其在一些生死的大事上,其實醫生也無能為力,畢竟醫生不是救世主,所以,病人及其家屬也應以一種寬容的心態來對待醫生,理解醫生的難處和苦衷,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2.1患者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常常疏忽大意,有點小毛病的時候不去治療,拖到自己實在受不了了才去醫院,這樣不僅要浪費很多的醫療費用,而且治療效果有時也很不理想,病人及其家屬往往遷怒于醫生,容易造成醫療糾紛等不良后果。《醫學心悟》中說“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分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因此,人們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2.2患者對于醫生的信任是關系到自身安危的大事,患者在選擇好醫生后,就應該信任醫生的治療。現在很多時候,一個檢驗結果或一個手術建議,患者要到多家醫院重復檢查,待得到相同的醫囑后,才能決定是否按醫囑吃藥或手術。同時,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等治療效果的要求也極高,希望100%的完美,一旦達不到要求,先是糾纏,然后就是官司。所以,病人對于醫生是否信任,對疾病的治療影響極大,醫生如何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呢,“為醫者于此一舉一動,當不可稍存茍且之心……猶必出于心中慈愛之誠意。”
當然,由于人們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治療效果不好,其原因還有:諱疾忌醫、病不擇醫,缺乏警惕性而上當受騙,久病而自持有理的現象,就不一一贅述,這都是影響診斷和治療的弊端,也是導致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
3 醫生要善于溝通,病人要善于理解,互尊互信,醫患關系就一定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當前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醫患雙方的價值觀受到強烈沖擊,醫院可以說匯集了三教九流的人員,知識結構、社會地位各有不相同,各種社會關系十分復雜,也是社會各種復雜矛盾的聚集地,一旦醫護人員稍有閃失,就會出現糾紛(有的糾紛不完全是由于醫療原因引起的)。
應該說,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也越來越高,醫療水平、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在一般診療中的醫學技術問題已經不成問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就應在治療過程中逐漸多起來,可醫患關系卻總是讓人感到緊張呢?其實,在疾病面前,生命因不可預測而變得脆弱,因此,我們每個醫護人員都要學會溝通,要主動溝通,要善于溝通,一句簡單溫暖的問候語,一個親切的微笑,都可以完成一個感情的傳遞和交流,讓病人增強對你的信任和信賴感。
有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病人到醫院來,是來解除痛苦恢復健康的,決不是來找麻煩的,因此,醫護人員的行為在醫患關系中占有主動權,起到的是關鍵的作用。所以,醫生和護士在對待病人的時候,應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規范的約束。首都醫科大學醫院內科主任李艷芳這樣認為:“你用多少真誠對待患者,患者就對你有多少信任,你就能交到多少朋友,你就能收獲多少快樂” [3]。醫護人員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到像對待親人、朋友一樣真心對待患者,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相互尊重,就一定能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參 考 文 獻
[1]邱仁宗.生命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8.
[2]楊文琳等.尋找失落的醫患關系[J].醫師報.2007(020)一版.
[3]方向.誰來成就和諧醫患關系[J].醫師報.2007(020)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