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中的創新教學方法初探
游春城
【摘 要】隨著物理教學課改的不斷延伸,原有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這就需要新的教學方法來增進課堂情趣,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好學、樂學。
【關鍵詞】物理 問題教學 實驗教學
在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之際,新的教學方法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物理的激情,筆者結合具體的經驗,總結了如下兩點新的教學方式。
一、問題教學法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進而在鞏固遷移、拓展延伸中再生問題,即把“問題”當作一堂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經歷和感受。因此課堂伊始,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創設符合教學藝術特點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想象、思考,進而發現問題。
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當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后,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例如,指導學生尋找、收集資料(或由教師提供部分資料)讓學生來實驗、研究,組織學生討論猜想、主題探究活動等,讓學生滿懷興奮與激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如在“物質密度”教學中,學生借助已有認識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氣味鑒別,銅塊和鋁塊可由顏色鑒別;而對水和鹽水、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的鑒別方法,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
3.遷移應用,再生問題
新知識點形成以后,它還可以發散、深化,使知識得以遷移、發展,從而對學生的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選定一兩個遷移和發展點,設計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深層次的方法和思路,對適應這種較高的能力要求,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如“物質密度”教學中,圍繞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出示下列兩個問題:(1)怎樣用密度知識鑒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制成的?該球用鉛和鐵做成,則這個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圍?(2)有1卷很長的粗細均勻的細銅絲(約幾千米),給你1架天平(配有砝碼),1把直尺,1把剪刀,請你設計出確定這卷銅絲長度的最快方法。問題1出,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得出多種方法。
二、實驗教學法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始終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和實驗不僅能提供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現象的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教師在演示實驗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實驗觀察的目的,其次要讓學生觀察實驗的裝置,認真觀察實驗儀器的初始狀態,了解各部分儀器、儀表的作用與功能,使學生對觀察的目的,實驗的儀器裝置有一個整體認識。在做電學實驗時,要先讓學生看清電路。第三,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的發生和變化過程,演示實驗一般要重復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學生反復觀察,紀錄實驗現象、結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論。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培養,對理論知識建立的過程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使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理論物理知識,能夠使其久久留與腦海之中,保持較長的記憶時間。 2.發現物理規律,建立物理理論
在物理學中,物理規律一般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一些物理學家為了探索自然的規律,不惜從事十年數十年的艱苦實驗,有的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進行實驗研究。例如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經過十年的實驗探索才發現的,在此之前1820年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啟發并提出“磁轉化為電”的設想,1822年法拉第就開始了艱苦漫長的轉磁為電的研究,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于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接著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最后成功的實現了磁轉化為電的設想,并經過進一步的實驗探索,總結出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開創了人類的電氣化時代??梢哉f科學實驗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徑。因為人們只有通過變革自然界的活動才能獲得關于自然界的現象和本質的種種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發現規律和建立理論。
3.驗證物理假說,檢驗物理理論
通過實驗不僅可以發現物理規律,建立物理理論,而且還能驗證物理假說,檢查物理理論的真偽。因此,實驗既是建立理論的源泉,又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標準。例如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假說,在被吳健雄的“鈷—60”實驗驗證后,才被公認。
法拉第由“電生磁”萌發的“磁生電”的假說,被實驗驗證后才變為物理規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論被實驗檢驗后不得不拋棄,如亞里士多德的“落體觀念”在統治了物理學兩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實驗證明是錯誤的而被人們拋棄。有如“以太”和“燃素”雖在物理學中存在多年,最終還是被實驗檢驗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為物理實驗,它之所以能夠充當驗證物理假說的依據,檢驗物理理論的標準,是由于物理實驗具備檢驗科學真理性的根本屬性。物理假說和理論是人們的思維對于自然界規律性的反映,那么作為檢驗這種反映正確與否的標準不能是理論本身,同時又不能是客觀對象本身,因為作為純粹的客觀對象并不能證明理論與對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為標準又必須具有把人的思維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特性。物理實驗恰恰具備以上作為檢驗標準的條件,所以物理實驗是驗證假說,檢驗理論的標準。
4.完善理論體系,發展物理理論
通過實驗能不斷地完善理論體系,發展物理理論。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相繼發現了X射線、電子、天然放射性現象等用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實驗事實,預告了新的物理理論的即將誕生。麥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導致了相對論的建立,黑體輻射的實驗事實最終導致了量子力學的產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驗多為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分組實驗,無論是哪一種實驗都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物理的濃厚興趣,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教材,掌握教材,通過各種感覺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材料,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理解知識打好基礎,以便學生很好的認識物理現象,掌握物理規律和理論,能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產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物理實驗的運用。
總之,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氛圍,合理的應用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1]陳世鷗,王輝.前沿物理教學與新課程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