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善用“誘思教學法”,創和諧、高效物理課堂
孫福建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初中學生剛系統地接觸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采用誘思教學法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這也是創造和諧、高效物理課堂的必要措施。
下面就如何利用“誘思教學法”創和諧、高效物理課堂淺談一些做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啟動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規律總是意向心理占主導地位;興趣是意向心理中最現實、最活躍、最積極的認知驅動力。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激發性原則,從認識的對象、認識的方法入手,通過物理實驗和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作用于學生的心境來引發學生的內部需要,啟動學生的思維。
例如:初中物理“大氣壓強”一節的教學,覆杯實驗中小小紙片竟然托住了杯中的水;用較大力都沒有壓進廣口瓶的雞蛋,卻被大氣壓輕易地壓進了廣口瓶。在“平面鏡”的教學中教師表演“魔術”:將兩支蠟燭全部點燃,在學生不注意時熄滅平面鏡后的蠟燭,但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的仍是兩只燃燒的蠟燭,只是這時平面鏡后的蠟燭卻怎么也讓紙片燃不起來;“照相機”通過演示實驗,同學發現“成在底片的像是倒立的”。這些現象,都在學生的意料之外,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要探究其中奧妙的強烈愿望。
二、以設問布障置疑、引導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物理教學中,都是恰當地設“障”立“疑”,把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漸導向未知,讓其頭腦中思維波濤迭起,通過分析、綜合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布障置疑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設問:
1.激發式設問
在新引入的演示實驗中,在學生新、趣、奇的觀察中老師邊實驗邊設問。
例如在平面鏡的教學中引入的“魔術”,設問:同學們明明看見鏡后的蠟燭是燃燒著的,但為什么沒有使紙燃燒?鏡后蠟燭是否真的燃燒?那我們看到的又是什么?這種激發式設問,用在新課的引入,能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欲望,促使學生思維的投入。
2.引導式設問
為了使教學正常開展,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導學生思維,可根據教材的內容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體會到的實例,來引出新概念和新規律,例如: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關門”來引發學生:小孩子力小能否把重鐵門關上?如果力的方向沿著與門板平行的方向,能否把門關上?把力壓在門軸上,能否把門關上?怎樣才能較省力地關門?這些,學生都有感性認識,都知道,只要一引導就能上升到理性知識,就能歸納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探究式設問
在教學中,以探究式設問引導學生思維,探究問題的本質,追求深刻的理解,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邏輯性。如:半塊凸透鏡或中央有裂縫的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能在光屏上得到燭焰的像嗎?與原來整塊的凸透鏡所形成的燭焰有什么異同之處?兩個半塊凸透鏡,厚對厚地上下緊密組合,放在光具座上,能得到燭焰的像嗎?是一個像還是幾個像?像的情況會改變嗎?像的亮度會改變嗎?通過探究,驗證缺損的透鏡只影響成像的亮度,不影響成像的性質,在場戴眼鏡的學生說:“怪不得鏡片裂縫,我照樣能看東西,只是不太美觀。”探究式設問能使學生樂于觀察、動手和爭論,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地增強。
三、巧用類比,誘導思維
類比是從特殊性知識的前提到特殊性結論的思維形式。類比誘思就是引導學生把所要研究的新問題跟與之有關的原有知識和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它們的共同特點和規律,從而以熟悉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新問題。物理學中,有些概念和規律具有某些相似性,教學中利用類比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尋求思維的線索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運用類比誘思,既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用類比的方法來討論相關的問題間的區別。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找出異同和聯系,掌握知識的本質。如: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汽油機和柴油機、電動機和發電機、電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質量和重力、壓力和重力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較,通過比較,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初四畢業班的綜合復習時,運用類比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就能對相對的、詳盡的知識類型,進行區別和聯系;再加上教師恰當的引導,就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智慧,真正達到一個和諧、高效的學習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積極應用各種誘思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運用、更新物理知識的能力,而且能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尤其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科學素質,這是創造和諧高效物理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