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物理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
葛德好
德育教育從本質上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就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而言,德育是把社會主義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活動,怎樣在各科教學中落實德育首位的原則,這是一個新課題。物理學科在中學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由于物理知識具有實踐性、客觀性和局限性等特點,所以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它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態度和道德情感,獻身科學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念。那么如何在物理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觀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1.介紹我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和科學家事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發現課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單位大多是用外國人的名字命名,容易產生民族自卑感。針對這種情況,我就有意識地結合課堂教學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在物理學方面的卓越貢獻。在講聲學時,我就講故宮天壇的回音壁;在講光學時,我就講我國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著《墨經》上已經闡述了光的直線傳播。這樣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什么近代中國物理卻落后了,這是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壓抑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專制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殺了人才。使學生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現狀以及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實事求是地認識我國的國情,大大地激發學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2.介紹建國以來我國物理學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建國以來,我國物理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處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領域,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在航天領域,人造衛星進入太空,“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與回收等等。
二、物理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從客觀事實出發,以實驗為基礎,結合有關概念、規律,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師可列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實例,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進行正確分析,使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歐姆定律和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等,這些規律本身就體現了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觀點。這些結論是經過許多科學家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多次反復才歸納總結出來的。 三、物理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物理這門科學是以客觀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物理定理、定律也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理學特有的邏輯精確性以及概念和結論的確定性,這些都會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激起正直與誠實的內在要求。物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從問題的發現到問題的解決,都要經過合乎邏輯的理性思維,決不允許隨意胡編,信口開河,也不能容忍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它可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任性,意氣用事、隨心所欲的弱點,形成一切都要經過理智過濾的良好習慣。每一次物理課所提出的目的,所期望和所要求的結論都是明確確定的,而結論的清晰無誤,能夠積極地影響著學生的頑強性和堅定性的形成。物理學史上的科學家,如伽俐略、布魯諾等,為捍衛真理,被迫害甚至英勇獻身的事跡,也能夠激發學生勇于破除迷信,追求直理的精神。
通過課堂教學及分組實驗、科技小制作等,可以培養學生協同活動、共同努力的集體主義精神。物理課的更深刻的和更重要的特點是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的創造性。正是物理課的這種創造、探索的性質,可以培養學生堅韌和勇敢的精神。這正如蘇聯教育家A·Я辛欣所說的那樣:“誰體驗過一次創造的崇高樂趣,他就會為了再次體驗到它而不懈地去努力。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他,他的激情和志向,他的克服障礙的埋頭精神和堅韌精神,都會隨著每一個新的成就而充實起來,他會像一個真正的戰士那樣學會去迎接挫折、失誤、暫時性的失敗……”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由于物理課程特點,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不可能進行經常性的直接灌輸,更多的是滲透和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學中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的結合,而不是違背教學規律去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因為隱性的點滴滲透,往往比顯性的正面灌輸更能使學生入耳入心。教學實踐一再證明:教師的一句話,往往可以使學生銘記終生,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