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李俊杰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從理論上來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從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間的協調發展,即三維目標的和諧體現。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提高和進步。可表現為:學生在認知水平上,從不知到知之,從知少到知多,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終點。這個實現過程的進行是由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興趣以及教師的實施水平綜合決定的。這就需要除了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之外,還要對學生應有比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備學生”。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現況,尋找切合學生實際和接受能力的背景材料;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設計出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來。一旦課堂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有了保障。如:在《串聯電路電阻的計算》一課中,在新課教學前先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及學有困難之處的分析:學生已經在八年級學習了簡單的串聯電路,知道什么是串聯電路;學生通過學習已理解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學生通過學習已知道多用電表(歐姆檔)的讀數方法;學生初步具備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但是學生在串聯電路電阻的計算中,得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導體電阻之和是重點,估計學生要得出這一結論存在著一些困難;在說明串聯電路的總電阻一定大于各個串聯導體的電阻的道理時,估計學生可能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利用串聯電路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并結合歐姆定律解決簡單串聯電路的問題是難點,估計學生在獨立解決這一問題時有一定的難度。在了解了學生在學習上可能出現的困難等學情分析之后就可以因材施教,從關注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了。當然這種教學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發展為切入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后再進行教學設計,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開出好頭。
二、搭建合理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困難之后,就要著手進行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幫助學生逾越困難,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呢?要解決這一問題,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支架式”教學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模式。“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它關注的不僅是教師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而且更強調學生自身的主動建構,也就是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建構與發展。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生學習的主題,在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內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
如:在《串聯電路電阻的計算》一課中,當了解了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后,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搭建這樣幾個支架:1、情景支架:小王同學有三個阻值不同的電阻,分別是5歐姆、10歐姆和15歐姆,現在需要得到一個20歐姆的電阻,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目的: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的心理狀態。 2、問題支架:通過舊知識的復習提問: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和歐姆定律。目的:調節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起到在知識上的承前啟后的效果。3、實驗支架:利用多用電表(歐姆檔)來分別測出串聯電路中各個串聯導體的電阻和總電阻的阻值。目的:引導學生進入新一輪的學習狀態。4、圖片支架:利用學生學習活動卡片上的圖片引導學生得出為什么串聯電路的總電阻一定大于各個串聯導體的電阻的道理。目的:培養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物理現象。5、問題支架:通過例題對簡單的串聯電路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目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解題的效率。通過搭建學習支架,可以把對知識探究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的責任逐漸轉移給學生,最后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并通過學習建構出真正屬于自己所理解、領悟、探究到的新知識;而且通過有效學習支架的搭建,使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和其他媒介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重組: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轉變——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地位發生了轉變——教師是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材和其他媒介的作用發生了轉變——利用情景、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建構。因此搭建合理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自主建構知識、提升能力、發展自我,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三、營造民主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如果在學校里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就能保證學生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逐步形成進取、探索、創造性的良好學習品質。可見,師生間應相互尊重與緊密聯系,具體表現在:
1、教師威信的確立,有助于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威信的建立有諸多因素,如組織教學的能力、紀律約束能力等,都直接地影響到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期望和要求。在學生眼里,稱職的教師應是能維持秩序又不過分嚴厲、公正無偏私、講課清晰風趣幽默有趣、能給學生以實際的幫助、友好而又有耐心。同時公平、公正、公開又是教師獲得學生尊重的不可缺少基本條件之一。
2、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更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在得到學生尊重的同時,也要反過來對學生表現出尊重,否則,也不可能得到學生的真正尊重。(1)、關心學生的進步。每個學生現實的點滴進步都是他未來人生發展的積累,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給予肯定,教師哪怕是只言片語的表揚、激勵都是對學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2)、尊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循循善誘,幫助學生確立主體地位,而不是以“高壓政策”讓學生無條件的服從。(3)、把學生應視為獨立的“個體”。學生有自己的人格與意志,尤其是初三的學生,自尊心極強,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尊與教師的威信是相互相成的。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學生才會以“親其師”而“信其道”來回報教師。在教學中,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轉移到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思維火化的碰撞,心靈的接觸和感應。俗話說:“愛屋及烏”,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一種移情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