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研究
陳詩濡
[論文關鍵詞]物理 教學 研究
[論文摘要]傳統的教學研究主要是對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命題考試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進行研究并不斷完善。這種傳統的教學研究,顯然不適應面向21世紀的教學要求。本文就如何更新物理教學研究的內容,從而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新的面貌迎接21世紀的挑戰,談幾點思考。
物理教學研究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分析物理教學現象、探索物理教學規律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活動是在面臨無現成對策的前提下,探索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或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成就中探索尚未被認識的規律;或探索某些新理論、新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開展教學研究的目的,一是為了有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以形成良好的教風;二是為了促進教學常規的落實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以提高教學質量;三是為了用新的教學理論體系來促進教學工作。
一、研究素質教育的內涵
關于素質教育的內涵,我國有多種大同小異的闡述,我贊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顧明遠的觀點:素質教育是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使學生的智慧、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學生個性得到主動發展的教育?!疤岢刭|教育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得以充分的發展,同時使他們獲得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崩斫饬怂刭|教育的內涵,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即由偏重智育轉向德、智、體全面發展;二是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即由片面追求升學率轉向讓全體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個性得到主動發展;三是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即由以“分數”評價定論學校、學生的質量水平,轉向全面地、發展地評價學校、學生的質量水平;四是樹立正確的效益觀,即花費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教育成果。
二、研究物理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
物理學科素質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和思維素質,讓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四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符合社會需要的物理人才。物理學科對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可歸納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物理學的研究范疇和基本特征,能從主體的角度理解物理學及其各成熟分支的基本觀點、體系、結構與主要方法。
(2)掌握物理學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規律,理解它們是如何建立的。能夠熟練或較熟練地運用它們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3)知道對物理學發展有重大貢獻的物理實驗,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掌握根據物理實驗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方法。
(4)了解物理學和其他科學之間的聯系,理解物理與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能夠從技術應用和社會作用的綜合高度,全面認識物理科學的發展、作用和影響。
(5)培養物理的觀察、實驗能力,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6)初步了解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狀況、成果與前景。
2.能力目標
(1)養成求索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意義的習慣,善于通過分析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內涵與外延完成知識的學習。
(2)養成質疑的習慣,并能較自覺地依據物理的科學概念和規律,使用邏輯的方法(包括數學方法)釋疑,掌握物理因果思維程序。
(3)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并運用從具體中抽象,于普遍中歸納,在比較中區分、鑒別等思維方式解決物理問題。
(4)能夠在必要時提出假說,具有處理假說的正確思路。
(5)具有用物理模型處理實際問題,并依據實際情況修正物理解答的明確意識;具有對較簡單問題正確選擇模型、作出必要近似、獲取相應結果的本領。
(6)在運用物理模型和相應規律進行分析、計算的基礎上,能夠區分答案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具有用語言進行較準確描述的本領。
(7)能夠熟練運用某些常用數學方法、技能、技巧來解決物理問題。
3.德育目標
(1)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2)具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了解和熱愛祖國科學文化和傳統遺產;了解和尊重外國的科技文化;了解物理與其他學科以及物理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了解科學家的生活意義和高尚情操;理解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培養自身主動探索、創造性實踐及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熱愛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熱愛故鄉和祖國。 (4)具有對物理學和科學的濃厚興趣,求知欲強,有創造精神。
4.美育目標
使學生深刻理解物理學的形式美揭示了自然界的真諦,鼓勵學生自己去追求和創造物理美。
5.勞動技術教育目標
(1)能夠通過具體實例,初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明確物理學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能夠舉出物理學的成果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的一些實例。
(2)了解技術和科學的差異。
(3)能通過物理教學培養勞動技能,提高對某些勞動的適應程度,并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適當表現出一定的成果。
三、探索物理教學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開展課堂教學“四優”模式研究活動是探索物理教學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的有效途徑。
1.優化教學目標
不同的物理教學內容有其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根據大綱、教材和社會的需要,結合當地的教學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力求使知識目標達到難易適度,內在聯系自然,不“揠苗助長”;能力目標從領悟、理解→會模仿→能適當地獨立操作→有一個帶創造性的活動,達到層次分明;素質教育目標達到簡單明了、到位、易操作。
2.優化教學過程
教師要根椐一定的社會需求與教學目的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把握好教學內容,精選教學素材(盡可能使每堂物理學科的內容和過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設置引人入勝、輕松和諧的教學情景,構建錯落有致的教學層次序列,將知識學習和對學生的能力、態度、行為的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
3.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在汲取各種教學方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構建適合當地物理學科教學實際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多種模式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優化組合。
4.優化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幻燈投影儀、實物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達到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高效率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的目的。
四、研究提高物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
1.強化師德教育,講究奉獻精神是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有效途徑。
2.轉變物理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論、超前的意識武裝物理教師,是提高教師良好思維素質和熾熱情感的有效途徑。
3.抓好新教師基本功創優活動,開展以老帶新、以能帶新活動,是提高新教師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
4.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如說課、評課、上公開課、示范課,進行基本功大比武、專題研究、微格教學等活動)。
5.開展物理骨干教師培訓工作是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思想素質、思維素質、組織素質、實踐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6.提倡物理教師積極承擔科研課題,大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提高民族素質迎接21世紀挑戰》,《人民教育》1997年第4期。
[2]喬際平、續佩君:《物理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