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王平
物理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
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授學生知識,教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身心能健康成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積極實施素質教育既是時代賦予的課題,又是一線教學工作者神圣而艱巨的使命與追求。作為一名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投身于素質教育的探索中,積累實踐經驗,深深體會物理這門學科,即具有豐富的知識內容和思想方法,其中也蘊含了大量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素材,分析物理教學中學生素質教育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往的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在高考壓力下,為了完成升學任務,整天搞題海戰術,純粹是為了考試而進行教育,現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也就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化,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全世界都面臨著飛速發展和知識經濟到來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新情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全世界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這四種能力的教育正反映了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水平。可見,素質教育已成為全世界基礎教育的共同話題。
如何理解素質教育,它不是一種形式,不是為了素質教育而進行素質教育。物理學科進行素質教育,就是要將素質教育精神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學校的功能是傳授知識,而脫離科學知識的傳授,素質教育便是一句空話。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絕不能把素質教育異化為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在進行物理課的教學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
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個性能否得到充分發展,與能否有效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是密切關聯的。
顯然致力于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發展其鮮明的個性,應該是物理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如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關鍵是要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沒有選擇就沒有個性,不給學生選擇的機會,開發學生學習的潛能,發展鮮明的個性就成為一句空話。
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學生創新精神的源泉,沒有個性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創新。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研究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顯然,沒有給學生選擇的機會,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我們強調給學生選擇的機會與發展學生的個性,不可忽視共性。共性是一種基礎要求,是所有學生都應達到的要求;個性是一種發展傾向,是符合學生個體自身發展特點的需求。物理教學要注意學生共性與個性協調發展的結合,要在共性要求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個性。
物理課程的設置必須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必須建立立體的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多種物理課程并存、協調發展的局面。要改變學生思想上“你要我上什么課,我就上什么課”的觀念,要讓學生具有選擇物理課程的權力。既要開好物理必修課,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與愛好,開設物理選修課,如開設競賽物理選修、實驗物理選修、物理與生活選修等,還要開設物理活動類課程,如物理興趣小組、物理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等;要研究物理專題課的設置,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開設靈活多樣的專題講座課。要充分發揮專題講座課靈活、機動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發展專題講座課,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發展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
物理教育要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教師還必須教會學生怎樣進行選擇。因為選擇也是一種能力,需要教師的培養。長期以來,由于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使得大多數學生不會進行選擇,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因此,我們物理教師必須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多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分析自己,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傾向、認知結構、興趣特長進行準確定位,使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夠進行準確的選擇,而且只有準確的選擇,才會達到選擇的最好效果。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物理教師,需要自己具有較高的素質水平,要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精益求精地投身于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去,為中學教育的總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