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盧樂俊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其中,小組合作學習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多.然而,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其實,任何一種學習方式只有在眾多因素的協調配合下,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關系
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并不是說這樣就削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效的合作學習必須有教師的良好的監控和評價,教師應以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教學中,“低下身”來和學生交流,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從而提高課堂的交流效率.同時,教師也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包辦代替.過多的包辦代替,不僅占用了許多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而且用成人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主體性便在所謂的合作學習中一點點的消彌.因此,教師應擺正位置,積極有效地處理好于學生的關系.
二、組內優等生與學困生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等生與學困生的關系,非但達不到母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為此,教師首先要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次,教師對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關照,在組內安排他們有優先發言,讓學困生先說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第三,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的見解,聽完后再動手操作,反思分析過程;第四,教師對學困生要給予更多的指導,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引導他們分析出錯誤的原因,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優等生的作用,開展組內互助活動,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與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真正實現優等生得到發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三、小組自評和組間互評的關系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曾提出“五因素理論”,認為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有五個,其中之一就是小組自評.小組自評就是小組成員自我總結、自我反省,是合作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往往被教師忽視.事實上通過小組自評,小組內的同學能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互相取長補短,也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學習,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特別是一些平時很少得到表揚的學困生,在小組內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得到同組銅須的幫助,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同時,小組自評也是組間互評的基礎,小組自評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組間互評的效果.所以,教師應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自評,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定評.
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萬能的,他還應與其他的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應為自主學習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教師應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強調個體的自主性,主動完成分配的任務,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合作學習不是單獨存在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是相輔相成額,它經常與其他形式的學習方式一起進行,兼容互補,相得益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在課改的“前沿陣地”——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使小組合作學習更趨于完善、合理與科學,不斷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