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培養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策略
劉麗娟
我認為,“學習能力”重點包括三點:1.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2. 有良好積極的學習心態;3. 有較好的學習習慣。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幾點策略。
一、 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于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如果不會學習,依舊停留在舊的知識基礎上而沾沾自喜,終有一天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被社會所淘汰。
其次,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獨立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問題的現成答案,沒有參與思考、解決問題,思維就得不到鍛煉,一味的只是接受,時間久了,定會一無所獲。人的大腦就像一部機器,常用常新,越用越靈活;如果放在那里不用,就會生銹。
二、 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教學生“讀一讀”。開始可以為學生編好閱讀提綱,并指導學生掌握“讀讀、劃劃、算算、寫寫”的預習方法,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
第二,讓學生“講一講”。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難以掌握的內容,應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去講。在講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的差錯、漏洞,教師要特別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正確地表述。
第三,帶動學生“做一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中得出結論,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
第四,引導學生“想一想”。養成解題后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系。適時地組織誘導學生展開想象,題設條件能否減弱?結論能否加強?問題能否推廣?等等。
第五,引導學生學會“復習”。俗話說“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說,對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要經常復習。復習有多種,根據復習的時間和內容,可以把復習分為兩種,一種叫課后復習,即每次上課后的復習,一般在當天進行;另一種叫系統復習,是在較長時間后,集中一段時間對整體性的內容進行系統復習,包括單元復習、階段復習、考前復習等,教師要多向學生介紹復習方技巧。
三、 實施激勵評價,建立良好積極的學習心態
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指出:“沒有情感與激勵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認為:“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即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但不同時期某些需要占主導地位,如果能夠使占主導地位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前進的力量會更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確指出:“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興奮的情緒、熱情的關注、勃勃的生氣,殷切的期望都會轉化為學生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是使主體參與不斷深化的保障,因為成功既是主體參與的結果,更是主體參與的起點。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成功情境、實施激勵評價是促進主體參與、鞏固主體參與的最佳手段。有鑒于此,教師就必須做到:認真鉆研教材,精選內容,使所做練習難易適度、梯度適中、分量適當,力求使學生一課一得,從而獲得成功的歡樂;確定教學目標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功的體驗,保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對難度較高的內容,教師宜采取分步分層實施,小步子教學的形式,降低難度,消除學生的畏懼感,這樣更利于加強主體的參與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讓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做一道題,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激勵下,總結出概念、定理、公式等,試圖當一回小小的“數學家”。這樣,往往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