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技校生數學學習效果
何瑞賢
摘要 技工學校數學教學是一項繁重的智力活動,如何根據學生、教材、教師等實際情況,提高課堂效益,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數學課堂效益,是我們數學新教材的新的要求。
關鍵詞 注重實際 自動 自信 課堂效益
技工學校數學教學是一項繁重的智力活動,如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讓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體現主體意識,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是我們數學新教材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人為本”, 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行為上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這種理念的實施往往靠課堂教學來體現,而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 應向學生提供真正理解知識社會的鑰匙, 引導其學習, 促使其終身學習。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 課堂教學應淡化教師教的痕跡, 突出學生學的過程。 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
一、注重實際,切實發揮課堂效益面對學生較差的基礎水平,我們提出了“注重實際,切實發揮課堂效益”的教學原則,即“注重學生實際,注重教材實際,注重課堂實際,注重教師實際,有的放矢,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現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注重學生實際,這一條不難理解,技校學生大部分都是數學基礎比較差,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是一個考驗。學習對他們來說本來就是“苦差事”,如果在課堂上不注意學生的學習這種狀況,他們就會越發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可能導致他們“破罐子破摔”,這勢必成為課堂的“累贅”增大負面效應,甚至給班上的正常教學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的每一節課總會有適合他們的例題和練習,而且在這些較為簡單的題目中盡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并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有成功感,逐步恢復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注重教材實際,一是當前技工學學校數學新教材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升能力為本”作為思想,二是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度,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教材理念主要用“問題引導教學法”充分融入課堂,開頭創設的實際問題,盡可能取材于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以“實際問題-相關知識-知識運用-隨堂練習”的模式循環設置的。
技校生初中數學大都不好,因此, 新教材還特意與初中數學銜接,這對反復應用的數學基礎知識,既提供給學生再次學習的機會,又能更好地與初中知識銜接。
注重課堂實際,就當前形勢來說,課堂幾乎是我們傳授數學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注重課堂實際,是我們提出的又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課堂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從新課標的角度出發,我們不以教師講課的多少來衡量水平的高低,而是以學生得到多少來判斷課堂效果的優劣。
二、引導學生主動、自信的學習數學,體驗學數學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效果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活動,并真正把學習的“樂趣”留給了學生。
例如在教學“弧長”這一課時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以往教學中往往是通過教師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弧長公式;并通過公式進行分層練習??此茖W生掌握了公式,并能運用于實際,但學生對這一公式的由來并沒真正地理解深透。到后來總是聽到不少老師抱怨學生公式記不牢;作業錯誤率高居不下。而我在上這堂課時,力求體現以下幾點,在課堂上不是讓學生圍繞著教師,老師要求做什么,學生就機械的完成,而是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駕馭課堂,從而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識內容。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解決新的問題。的確,當讓我們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解決新的問題,我們就不會再聽到“我已講解了好幾遍,但學生遇到類似題型時還是不一定會做”的抱怨聲了。我想,久而久之,當學生再次遇到新題型時,學生自然會主動地調用與新問題有關聯的已有知識來解決這個新的問題。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獲得新知也得到了真正體現。
“自信”是創新個性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從小就要讓學生形成充滿自信的品質,這也是學科教學的德育目標。所以,教師應該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責怪;多肯定,少否定。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肯定的話都能讓學生自信起來。在評價時教師要更多的強調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了一點出眾的表現,就應獲得教師的贊賞和表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給以肯定。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的時候,既要看到進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長善救失,揚長避短。學生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正確的評價,能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親自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讓他們經歷創新、探索、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教必須適應學生的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的樂趣,循序漸近的,自然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1] 廣東省職業技術教研室 編 數學 廣州廣東省教育出版社 2011,8 [2] 孔企平 著 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