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趣味教學談
秦琳花
摘要:興趣在學生數學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途徑營造教學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好學、樂學數學。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趣味
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曾為青少年數學愛好者題詞:“數學好玩。”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使學生喜歡數學。作為數學教師,根據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加點“鹽、油、醬、醋”,使數學內容吸引更多的學生,從而讓學生主動學數學、達到“數學好玩”的這種境界呢?
數學的趣味性以其稚趣的形式“娛人”,以其豐富的內容“引人”,以其無窮的奧秘“迷人”,以其潛在的功能“育人”。將趣味數學引入數學課堂教學,可使課堂教學更活躍,更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結合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將趣味性引入數學課堂教學,從而讓“數學更好玩”。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趣味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趣味數學故事是數學寶庫當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將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數學教學中,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由國際象棋的故事引入等比數列。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有關國際象棋的故事:國際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關于國際象棋有這樣一個傳說。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問他有什么要求。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上1顆麥粒,在第二個格子里放上2顆麥粒,在第3個格子里放上4顆麥粒,依此類推,每個格子所放麥粒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所放麥粒的2倍,直到64個格子都放滿,請給我足夠的糧食來實現上述要求。”國王覺得這并不是很難辦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但結果國王將全國上下的麥子都給了他也無法滿足發明者的上述要求。聽了這個故事,學生會覺得很驚訝和不可思議。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可引起學生更多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在黑板上分析由棋盤所放麥粒個數形成的數列的特點,從而引入等比數列課程的講解。
出人意料的數學結論能給學生極大的心靈震撼。有些學生由于缺乏較強的數學意識,得到的結果往往是錯誤的,有時還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感覺。
例如,A、B、C三人進行100米比賽,當A到達終點時,B離終點還有1米,C離終點還有2米,則當B到達終點時,C離終點還有多少米?(假設各人的速度保持不變)
錯解與診斷:許多學生誤認為C離終點還有1米,其實不然。因為在A到達終點時,B、C兩人各跑了99米和98米,這說明B、C的跑速是不同的。而要實現當B再跑1米到達終點時,C距終點還有1米,則B、C的速度必須相同,與題目條件矛盾,所以答案“1米”肯定是錯誤的。
通過解決問題,許多學生認識到原來數學是如此的生動有趣和豐富多彩。原來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竟有如此不同的結論,以前自己對數學和數學方法的理解太片面、太狹窄,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妙與神奇,從而對數學學習更有興趣。
押韻的口訣讓數學變成跳動的音符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數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有抽象性和嚴謹性、系統使用符號和廣泛應用等特征。所以,記憶起來枯燥乏味、難記易忘,但如果將數學知識編成有趣的押韻的口訣,不僅易于記憶,更增添了一分童趣。
例如:(1)圓的輔助線口訣:“三圓和兩圓,圓心緊相連,兩圓緊為伴,心連玄切線;兩圓扣成環,以連公共弦。”(2)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數值記憶的口訣:“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見下表)。(3)任意角三角函數值符號的記憶口訣:“一齊全,二正弦,三雙切,四余弦。”
學生成為主角,課堂便會妙趣橫生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數學課程的基本理論之一:數學教學應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勇于探索,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數學課程應當通過以主動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以及數學發現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種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果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以講課的形式將前面學過的數學知識講解給同學或教師聽,并力求用各種方法講解以求達到使人聽懂的目的,這樣學生就成為了主角,不僅能體現上述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更能使課堂妙趣橫生。
如在四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可以引入故事進行討論:正好讀初二的小剛家有個木材加工廠,他看到很多丟棄的形狀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邊形邊角廢料,就想:如果能把這些廢料拼成地板,不是既環保又賺錢嗎?工人師傅都說他異想天開。那么,你認為小剛的想法能實現嗎?
探索討論,啟迪“發現”,使數學課堂更好“玩”
探索式討論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知識正遷移,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我們只要善于讓學生發現這些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將品味到數學“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例如,在概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實驗:一個袋子里放入10顆黑色的棋子和10顆白色的棋子,攪拌均勻,讓幾個學生從袋子中隨意抓出一些棋子,分別數一數白子和黑子的顆數,并記錄下來,幾次以后,學生自己就發現了規律。
再如,在對學生進行角度教學時出示課件(一個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打臺球),從而探討:打臺球需要精確地掌握擊球的角度。打臺球是一項常見的運動,學生一般都有打臺球的經驗。即使沒有打過臺球,總是有踢足球、打籃球的經驗的。而足球射門和籃球投籃都與角度有關。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對球類運動的關注引導到對角度的關注上來。
歸納整理
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或運用圖表或采用押韻對偶句的形式等完成對重點知識的概括和再現,以便學生理解和記憶。主要是讓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有序化、系統化處理,找出共性問題,分析其差異,進而歸納整理,教師要加以定向調控和條件限制,通過反饋、調節、控制、協調、平衡等手段,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的綜合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數學充滿數字、定理、公式、圖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但學生的思維比較具體、形象,自主能力較差,同時又活潑好動,心理素質還很不成熟,他們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教師只有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年齡特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好學、樂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