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摸索與完善: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
鐘蔚
論文關鍵詞: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措籬
論文摘要: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滁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遭遇到前所未的挑戰,主要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財政收支中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壓力較大、農民收入低繳費能力弱、現行社會保障體系管理不完善、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等方面。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農民保障制度四個方面闡述完善滁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措施。
黨的十六大提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社會保障不僅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難題。積極探索并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使其適應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已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
一、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進展
滁州市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約447. 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約97. 60萬人,農業人口約349. 77萬人,常住人口約412萬人。1992年由民政部門試點農村養老保險,1994年全市逐步推行,全市2區2市4縣共設立6個農保機構(瑯娜、全椒除外)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編76人。2004年累計參保人數達75031人,年末領取農村養老金人數444。多人,累計農?;饾L存結余3150多萬元,其中2090多萬元存四大銀行,770多萬元購買國債,50多萬元存省農?;疬\營中心,170多萬由地方財政托管,農?;鸸芾矸蠂艺?,運行良好。截至2008年底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已達6. 23萬人;參加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 1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32.4%;農村傳統救濟人數3534人,比上年增長4.4%;全年城鄉醫療救助4727人次,比上年增長31.9%;2005年農村五保戶供養率達100%供養人數2. 82萬人。
截至2007年,滁州市農村人口344. 33萬人,參醫療保險人數302. 45萬人,參保率87. 8 %。 2008年覆蓋全市所有市縣,覆蓋率達90%以上。
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步伐,近年來滁州市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了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是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和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
二、滁州市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制約因素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滁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招商引資、實施東向戰略、對接“長三角”、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處在“戰略機遇時期”和“矛盾凸顯時期”并存的階段。這期間,社會保障事業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社保工作艱巨
未來5年,主要矛盾仍然是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相適應之間的矛盾。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受經濟結構變動和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滁州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約176. 7萬人,男勞動力占50.5%,農村從業人員約159. 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90.4%。其中,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占74. 3%;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占14.0%;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占11. 7%。在51. 9萬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從事在建筑、采掘、制造業等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55. 5%;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占42. 9%。并且,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及以下占17.5%;21-30歲占32.9%;31-40歲占32.8%,年輕人社保意識淡薄。另外,在農村勞動力資源中高中文化程度13. 7萬人,占7.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 5萬人,只占0. 8%。勞動者技能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數量少、技能水平低,與發展經濟,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多元化經濟形式帶來多樣化的就業方式,靈活就業群體的擴大對就業、社保管理和勞動關系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
2.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社會保障事業支出壓力較大社會保障屬于純公共產品,其特性決定了政府在社會保障中一般都要承擔相當的財政責任。社會保障支出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一項主要的支出項目,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一般占20-50%,發展中國家也達到10%左右。根據《關于滁州市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稱,2008年全市財政支出完成810328萬元(含省追加支出),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人完成556102萬元,地方收人完成286367萬元,地方收人中稅收收人完成220572萬元;非稅收人完成65795萬元,一般財政收人只占當年財政總支出35.3%,從絕對差額,收不抵支高達500多億;從財政補貼支出來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6679萬元,占當年財政支出18. 1%。以滁州市南憔區自2008年起每年預算中按上年末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累計余款總額3%予以補貼為計算標準,全市僅養老補貼財政支出就占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近30%??傮w來說,在這種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下,要求財政再擠出財力支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很大困難,使得各級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難以有所作為。
3.農民收入低,繳費能力弱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是社會保險,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五個險種組成,其社?;鹩蓚€人、集體和國家三方共同承擔。因此投報人個人也要承擔相應的繳費義務。但滁州地區農村收人水平偏低,盡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相臨市差距也大。從農民現金和消費支出對比看,2008年上半年全市農民現金收人2216元,其收人來源主要種植業,約有32%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貨幣工資,但同時生活消費支出也達1969元,扣除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子女教育費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上漲,農民現金純收人低下,繳費能力有限,客觀上制約了社會保險制度在農村的廣泛開展。
4.現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現行社會保障管理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未形成救助等級評價制度和缺乏具體助評標準,如特困救助、災害救助、貧困生救助等評定。下級往上報時有意夸大數字,上級核定過于主觀,隨意性較大;核定救助對象時,無明確操作標準,實踐中“人情救助”的現象大量存在。二是各項救助制度之間存在重復覆蓋的情況,不同制度對保障對象的甄別標準不同,實際中有的農民享受多項的救助保障。三是社會保障組織管理機構不健全,社會保障管理權力分散,政出多門現象嚴重。由于各部門所處地位和利益關系不同,在社保工作管理和決策上常常發生沖突。甚至不少地方出現了挪用社保基金、違規投資、亂收管理費的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
5.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現行保障制度乏力
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加快,諸如社會福利,養老保險等一系列老齡化社會問題凸現。目前城鄉之間差別較大,城市中的老人一般都能享有退休金和公費醫療,農村地區的老人沒有這些良好的條件,生活上存在諸多困難和不便。200。年安徽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總人口比例11. 02 %,達到650萬人,絕對數字十分巨大。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000萬,全省75. 56%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目前,我國農村以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遭遇兩難境地。根據搜狐網2008年兩會調查顯示,66%的農村居民選擇依靠子女來養老,選擇商業性養老的農村居民僅占1. 2%,選擇在民政養老機構養老的也只有5. 2%截至2008年底,滁州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1. 52 %,比國際標準高4. 52個百分點。2008年末,全市各類福利院158個,福利院床位10265張,這些床位數僅為老年人口的1. 95%,而且養老機構普遍規模小、設施簡陋。我們不難發現,農民的養老,醫療等問題依然是個大問題。
三、健全滁州市農村杜會保障制度的構想
滁州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地級市,農業人口約占全市人口的78%。雖然近年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認還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還缺乏許多必要的保障,農村養老問題、看病問題、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間題等都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直接影響著滁州市未來社會的建設。因此,要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各項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全市框架相對統一、待遇大致相當、覆蓋全體農民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使農民“貧有所扶,困有所幫,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1.建立農民個人積累、國家和集體補貼配套,全市農民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多元協調的社會保障模式是社會保障的目標。社會保障涉及到包括政府、社會、個人等各利益主體。建立健全把廣大農民包括在內的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到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參加,凡年滿18-60周歲、戶籍在本市的農村公民和未能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非農村公民,不受性別、職業限制,均可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具體參保對象為:農村務農人員;外出或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未能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非農村公民。養老保險待遇保證領取期為10年,不足10年死亡者,保證期內的養老保險金未領取部分,根據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領取;參保人領取養老保險金超過10年者,其養老保險金按原標準繼續領取至死亡止?;鸹I措主要來源參保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區財政養老保險費補貼;農?;鹗找?。參保人可以根據自身年齡和經濟條件,選擇養老保險金按月、按年或一次性大額參保的繳納方式和繳費標準,建立個人統籌賬戶,由各級財政管理,補貼比例隨當地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各級財政根據農民繳費的一定比例進行補貼,納人財政統籌賬戶。有條件鄉鎮、村可以對參保農民另行補貼,增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吸引力,鼓勵農民參保。
2.逐步完善“大病統籌”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目前,滁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由中央、省、縣(市區)和個人分擔,參合農民每年個人繳費不低于10元,中央財政每年對參合農民補助人均20元,省級和地方財政每年對參合農民補助人均20元,實行大病統籌帳戶和家庭帳戶相結合。大病統籌帳戶主要用于住院醫藥費用、慢性病門診費用的補償等。家庭帳戶按每人每年5元標準從基金中提取,用于門診費用報銷。按照年人均50元的籌資標準,確定了100-500元起付線和封頂線1. 5萬元。但是,實踐中,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主要有:一是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建立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新型合作醫療模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醫療組織為基礎,鄉(鎮)合作醫療組織為重點,一定范圍(如大病及康復醫療合作)的縣(市)聯合的多級合作醫療體系;整合衛生資源,改善村級健康服務的籌資和管理。二是完善“新農合”的實施方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合理確定報銷范圍、起付線、報銷比例和封頂線;健全醫療救助制度,通過民政和扶貧部門資助貧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照顧貧困人口的特殊情況。三是完善籌資機制,加大對協調機構、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的市縣、鎮、村三級管理服務機構監管力度,規范臺賬務管理制度以及醫療服務制度,確?;鹬С觥⒑献麽t療正常運作。
3.建立健全以“應保盡保”為基拙、廣覆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8年滁州市貧困人口約13. 95萬人,占全市農業總人口的4%。病殘、農戶素質不高、家庭負擔較重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大多數貧困人口如因病殘、受災、子女上學、缺勞動力等致貧的,開發式扶貧難以使其脫困,自身又無力獲得經濟收人增長,對這部分貧困人員救助的惟一手段就是醫療保障和社會救助。結合全國各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做法,根據滁州市縣實際情況,逐步嘗試建立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具有農村常住戶口的農村家庭,年人均純收人低于最低保障線的,均屬保障對象。低保對象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五保戶,主要是農村中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二困難戶,主要是因家庭成員在勞動年齡因常年有病基本或者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困難者、或家庭主要成員因病、災死亡,其子女不到勞動年齡或者是在校學生,生活特別困難者等;三是一般低保戶,主要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標準的困難群眾,低保標準線由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據各市縣區當年農民人均純收人1/3設定。低保對象采取自愿申請,縣鄉村民政部門三級審核審批,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低保對象實行等級動態管理;保障金標準即在保障對象家庭現有收人的基礎上由縣鄉地方政府和村集體分擔一定比例補足至現行最低生活保障線。
4.繼續完善失地農民補償安置辦法,逐步建立失地農民生計生活保障制度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正常社會現象。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征地趨勢成為必然,我國現行征地補償、“招工就業安置”和“農轉非”等辦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戶籍制度、勞工用工制度改革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既要給失地農民公平的補償,又要使其重新建立生產力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生計問題。在2 007年滁州市全市范圍內建立起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以來,失地農民安置補償工作一方面加強征地補償,提高土地征用補償費標準,另一方面采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安置為主,其他安置方式為輔的辦法。但由于制度性障礙和農民經濟承擔能力,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率較低,又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產生大批“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三無農民,生活就業難、越來越多的農民擔心未來生計沒有保障。在現有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對有勞動能力而未就業的失地農民通過農民技能培訓,使其獲得特定就業技能;落實國家規定的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措施,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各類用人單位積極吸納失地農民就業。因此,對于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工作切人點就要落在提高就業能力。引導他們獲得持續的生計,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生計生活保障的后顧之憂。
因此,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可以實現農民從土地保障到現代社會保障的轉變,推動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而且可以形成從根本上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機制,為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