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加坡社區服務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曹春鵬
[論文關鍵詞]社區建設 社區服務 社區組織 治理模式
[論文摘要]本文在借鑒新加坡社區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矛盾,并對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合理布局模式進行了初步設計,提出了指導城市社區服務建設的基本思路,以期對我國城市社區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新加坡社區服務模式分析
新加坡社區服務建設與管理的特點是政府主導,強化組織;統一指導,民主自治;以人為本,積極參與。新加坡政府負責9o%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50%的日常運作費。強調政府主導下的大眾參與,既能彌補社區建設所需公共資源的相對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執政黨的基層建設。新加坡社區建設實行統一指導與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則。國家統一規劃,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制定社區發展計劃和評估標準,社區發展理事會、民眾聯絡所、居民委員會等機構在政府指導下自主活動,并及時向政府反饋民眾意見。政府各部門根據社區居民需要,調整規劃和管理方式,按照社會服務標準評估各自治組織的業績,下撥活動經費。政府行政部門、社區管理機構、基層自治組織及社會團體之間職責分明、上下貫通,形成了科學、合理、靈活的社區建設模式。社區建設貼近民眾,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提供指導和經費,培養了社區成員的參與意識,促進了公民社會的發展。社區建設以“人”為中心,滿足社區成員生存和發展需要。
新加坡的社區服務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行政事務服務,服務范圍是社區全體成員,但真正接受服務的是有需求的居民,如房屋登記、代辦有關手續等,屬于非營業性低償服務;二是社會福利服務,服務對象是老弱病殘群體,以滿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三是商業服務,主要為居民提供營業性服務,基本是私人經營,如果因為采取便民措施而導致營業性虧損的話,可以獲得適當補貼。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投資興建了居民委員會、民眾聯絡所、居民活動中心、海上體育俱樂部、展覽中心、保護兒童培訓中心、青少年友誼俱樂部以及各類醫院、門診所、殘疾人工作點、收容所和敬老院等各類基礎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家庭服務中心是以居民為基礎,提供家事服務的福利性機構,開展個人與家庭輔導、信息與中介、家庭教育、專業服務及義工培訓等服務。社區醫院一般與區域醫院為鄰,在某種程度上與區域醫院共享醫療資源,病人康復護理可轉入社區醫院。新加坡社區商業服務設施主要有兩種:一是居民中心及鄰區商店,二是菜市場及小販中心。新居民中心與居民公共住宅分開,積極吸引各類大、中型店鋪進入,集中向商業化服務方向發展,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則由設在公共住宅區內的少量商店提供。這樣既減少了商業活動對居民生活的干擾。又滿足了居民對優質、方便的社區商業服務的需求。菜市場及小販中心的營業場地作為公共設施由政府規劃和提供,日常管理由建屋發展局、環境發展部及市鎮理事會等部門共同承擔。
二、我國社區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建設發展不平衡
大城市發展較好,中小城市重視不夠,集鎮或農村的社區服務非常薄弱。據“社區服務綜合指數”的數據,目前發展狀況較好的城市在70分左右,而一些落后的城市則在3O分以下,在一些中小城鎮,這一指標甚至幾乎為零。其原因一是不同地區的黨政領導對社區建設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有高有低;二是不同地區的政府財政對社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差別很大,由此致使不同地方乃至同一城市、同一城區的不同社區的硬件設施、居委會待遇也有明顯差距。
2.硬件和軟件難以適應工作需要
目前,全國的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的狀況依然不甚理想,尚有18%的社區無工作用房,還有18%的社區工作用房面積不足5O平方米,居民開展公益性活動沒有場所,沒有配套的生活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的匱乏已成為制約社區管理和服務的瓶頸?;A建設、配套設施、經費保障、社區工作者隊伍現狀等硬件和軟件難以適應工作要求。社區工作者隊伍中,老齡化現象比較普遍、專業化程度不高,月工資(補貼)平均水平較低,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并直接影響和制約了社區的發展。硬件設施和人員待遇的差別自然會影響社區建設的水平。
3.社區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在社區內部完善社區運行管理機制、社區干部達到職業化、專業化水平等方面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使得社區服務功能尚未完善,社區干部管理水平與工作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工作抓得不實,提供就業信息卻不關心是否真正就業;社區公益性崗位沒有使真正符合條件的人上崗;除了在重大事件如“非典期間”外,一般情況下對于租房戶、流動人口還沒有做到登記清、情況明;一些社區中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制度流于形式;社區調解乏力等等。不少地方對社區服務的發展方向、規模、速度缺乏宏觀把握,社區中介組織和民間組織發展緩慢;社區服務資源尚未有效整合,條塊分割問題比較突出;服務內容多為福利性、事業性服務,而且項目比較單一,服務范圍有限,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也不高。
4.參與機制不完善
社區居民參與不足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社區、居民三者對社區治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政府基于為整個城市發展服務的目的及政績考慮,希望推進社區治理;社區機構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居民自治組織,因而很難保證切實為居民著想,社區治理的推進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上級壓力、干部政績及自身利益的考慮;居民接受社區治理的直接動力在于“發展經濟、促進民主參與、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社區發展的核心”,這一點與政府和社區的目標之間有一定距離。
三、改進建議
“以人為本”是社區發展的基本價值觀,社區廣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必須以社區服務為生命線,以社區服務為龍頭,帶動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在社區服務主體方面,要按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建立由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駐區單位、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社區服務網絡。其中,社區黨組織作為“地區性、群眾性、社會性、公益性”工作的主導力量,要堅持把服務社區群眾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搞好社區服務打開工作局面。
在社區服務的形式和途徑上,要大力加強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種社區服務組織和機構,發揮社區便民利民網點的作用。在提供社區福利性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志愿服務和社區居民的互助服務。在社區服務內容方面,則要根據實際,重點開展面向全體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服務,以及面向下崗失業群體的就業再就業服務等。通過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使社區建設唱好社區服務的重頭戲,為廣大居民群眾排憂解難,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推動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