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雷強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印象中的歷史課程是一門理性比較強的學科,課堂教學重在基礎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實,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條件。有關研究成果表明,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所以,立足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歷史教學,應該是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發展和提升的過程。那么,歷史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淺見:
一、教師應首先突破自我,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構建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教學氛圍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的作用。要在歷史教學中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任課教師就必須突破自我,自覺地、積極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為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學識淵博、熱愛學生、對學生真誠坦率、公正民主的人,這樣對學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學生接納、支持,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的人文素養應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關心、愛護和寬容: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個性特長;關心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寬容學生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錯誤”。對那些成績不理想、心理品質有缺陷或個性特強或特別調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幫助和鼓勵。例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并不理想,但愛動“歪”腦筋,上課經常提出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問題,諸如:為什么農民起義軍(黃巾起義)饑寒交迫,卻穿著那么整齊統一的服裝;為什么鄭和航海不像哥倫布那樣是去海外尋找黃金;諾曼底登陸為什么被稱為“D日”行動等等。對于他們敢于提問我總是給予肯定和鼓勵,有價值、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我會當場解答或是組織學生討論,比較生僻的問題我也會在課下及時給予答復。漸漸的,這些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二、課堂教學要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生動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喚起他們自覺參與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創造條件。
例如,近代史中,陳天華蹈海、鄒容慷慨入獄、秋瑾在起義失敗后寧死不離開學堂,學生對于他們的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他們死得勇敢、壯烈,是優秀的中華兒女;有人則認為他們都是自愿赴死,死遠遠不如活更有價值;有人認為,人為了氣節、大義可以犧牲生命,但他們完全可以在不喪失氣節的情況下保全生命,為祖國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種逃避,是缺乏責任感。爭論結束,雖然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和認識,但教育的收獲就在這種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歷史責任感,在這種民主的氣氛中,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了教書與育人并舉。 三、“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奠定學生的創造力
當前世界主要的課程理念都力圖針對“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問題來設計課程,表達它們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同時他還指出:⑴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必須親自實踐,不體驗是學不到的;⑵求知的目的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⑶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比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梢姡R的學習本身并不是目的,學會運用它,并用它來啟迪智慧、塑造性格,才是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方面,學會學習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教學生運用歷史的敏銳的眼光學會觀察。由于歷史都是人類過去的活動,又是不可能再現的活動,這種觀察就帶有間接性的特點。史實材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歷史照片、歷史圖畫等都是觀察的對象。一個出色的歷史教師應該使其教育的學生能在實踐中發現身邊的歷史現象,比如在他外出游覽人文景觀時,不光是游山玩水,而是能用自己的歷史觀察力發現這些文化包含的或多或少的價值。其次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精神,讓學生學會去偽存真。比如有個學生很喜歡看《三國演義》,當他讀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中講到曹操敗逃至華容道的一段:“又行不到數里,操在馬上揚鞭大笑?!晕串?,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展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飛魂喪膽,面面相覷?!边@個學生就開始質疑了:我國關于火藥的正式記載,始見于唐孫思邈的書稿中;到唐末,開始把火藥用于軍事方面;到宋代,火藥才被大量地用于軍事方面。那么在三國時期,怎么會出現“一聲炮響”的事情呢?原來《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歷史小說和歷史戲劇、歷史電影等以文學藝術形式所表現的以某個歷史事件為主題的作品,都是允許作者在其中進行虛構創作的,所以它們都不是歷史科學。最后,學生能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分析某一社會現象的歷史原因。比如,為什么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就可以從歷史的層面進行印證:在三國時期,吳國執政者孫權就派過大將軍衛溫渡船去“流求”交好,自此臺灣就和大陸發生了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到元朝時,中央設置澎湖巡檢司統一管轄臺灣、澎湖列島,臺灣隸福建,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臺灣在明朝曾一度被荷蘭殖民者占領,后被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回。在清朝后期,清政府也很重視臺灣,著名的清將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期間,不僅致力于臺灣的開發,在臺灣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而且在中法戰爭期間,英勇地打退了企圖攻占臺灣的法國侵略者。甲午戰爭,腐朽的清政府割地自保,臺灣落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前夕,1943年中英美三國發表了重要的國際文件《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所侵占的包括臺灣在內的所有中國土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四、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養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人文精神是通過后天的教育逐步養成的。歷史教師要善于從課本中挖掘提煉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養成和人格塑造的教學內容,從課外搜尋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歷史素材,并且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以往對于史事的講述,很多教師是著重講清楚線索和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等,為了應付考試,還會再灌輸一些考試必備的所謂觀點。這樣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難免落入窠臼,也強化了其對社會的負面看法,極不利于社會人的成長。如,講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應從關注人本身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如何為信仰而努力奮斗的經驗重點講,學生才能從中獲得為理想堅持和不斷奮斗的勇氣和毅力,對中國共產黨也必將產生一種由衷的敬仰。
總之,中學歷史教育的重點并不在于歷史知識的灌輸,更不在于應付考試,而在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要通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