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化與中小企業應對措施
姜長寶
[摘 要] 經濟文化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它對中小企業既是挑戰,也有機遇,能對中小企業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中小企業只有順應經濟文化化潮流,置入先進管理理念,提升企業運作水平;強化特色文化,增強吸引力;弘揚先進文化,保持持久優勢;建立學習型企業,形成學習文化;打造品牌文化,提高文化附加值,才能更加生機勃勃。
[關鍵詞] 經濟文化化;中小企業;影響;對策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1]這一科學論斷表明,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在當今時代表現得非常突出。隨著經濟文化化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應當強化對經濟文化化重要性的認識,并采取措施使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走向持續發展。
一、經濟文化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文化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較穩定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它反映了經濟中的文化含量,包括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管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品牌文化、經營理念、價值觀念、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經濟文化化是經濟運行過程中文化含量迅速提升、文化要素占有越來越重要地位的過程和趨勢。在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經濟文化化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一)從縱向來看,在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濟中的文化內涵有不斷發展并迅速提升的趨勢。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文明發展階段,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知識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在知識經濟階段,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們應當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自覺進行經濟文化建設,推動社會的前進。從人們消費需求的歷史變化來看,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們一般先滿足最基本的低級需要,再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低層次的需要主要由物質來滿足,高級的需要則主要由精神來滿足。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要會變得越來越突出,所以,堅固耐用不一定是吸引人們購買的主要因素,企業的形象、商品的文化含量等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
(二)從橫向來看,隨著技術普及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產品同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因素成了企業競爭的關鍵。在買方市場中,由于產品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費者處于交易活動的主導地位,購買產品有了較大的選擇權,在經濟活動中,誰能贏得顧客,誰就贏得了市場。隨著技術水平、工藝水平的提高,企業之間在產品生產上的“無差別化”時代已初露端倪,企業要靠生產出更高質量的商品來甩開其他企業已越來越不容易,因為在高技術社會中,生產高質量產品已不是一件難事。因此,在產品同質化的時代里,文化是最能體現企業和產品特色的東西。隨著人文精神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愈來愈大,產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斷豐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愈來愈多地被注入文化的理念和內涵。所以,在當今社會,企業要取得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就必須注重經濟文化建設,經濟文化化是當今時代不可避免的現象。
二、經濟文化化對中小企業的積極影響
經濟文化化對中小企業來講既是挑戰,也有機遇。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文化建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相對緩慢,但是,經濟文化化的快速發展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抓住機遇將對中小企業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種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文化化有助于員工文化素質的提高。在經濟文化化的背景下,企業取勝關鍵因素之一是發揮文化的獨特優勢。文化最大的功能在于對人的改造,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力資源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資源。現代經濟實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人才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人才的文化和智力因素。因此,經濟文化化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小企業對文化因素的關注,進而推進了企業員工素質的提升。作為企業文化核心的企業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就是將個體凝聚起來并推動他們素質提升的心理力量。通過企業文化建設,能以各種微妙的方式,溝通人們的思想感情,把企業員工的信念統一到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目標上來,使企業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職工綜合素質的提高。經濟文化化推動了企業文化的發展,而企業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激發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經濟文化化有利于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更新。任何企業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開始孕育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當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企業文化的存在時或者沒有重視企業文化時,它只是自發地成長,緩慢的發育,并自發地對企業運營發揮作用。當人們在實踐中意識到企業文化的客觀存在,并有意識的提倡和培植積極的企業文化,拋棄和抑制消極落后的企業文化,從而引導企業文化向健康的軌道發展,尤其是把優秀的企業文化滲透到管理當中,對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進行改造時,企業文化就轉化為一種新的管理方式。經濟文化化進程的加速將激勵中小企業盡快改變傳統的、家族式的、落后的管理理念,用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嶄新理念指導實踐,推動企業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現代管理方法的運用。西方現代經濟學認為,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通過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確的價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業工作群體,可以減少物質激勵、制度規范監督所必須付出的高昂費用,降低管理成本。中小企業通過加強文化建設,運用新的管理理念把對人的管理和對物的管理有機結合起來,能夠實現管理功能的整體優化。
(三)經濟文化化有利于增加商品文化附加值。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文化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這必將推進企業及其產品文化含量的提高,帶來商品文化附加值的增加,進而使文化含量越來越成為決定商品附加值的關鍵性因素。“商品是一個載體,文化附加在商品上,商品有了文化的附加,大大提高了價值。這是現代商品價值中最為突出的表現。”[2]中小企業順應經濟文化化潮流,結合自身特點,加強文化建設,在產品構思、設計、款式、消費環境以及服務人員素質等方面很下工夫,努力打造有文化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就會使產品增值、熱銷。同樣質量的商品被打上不同的商標,其價格差別很大,文化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企業間商品價格和質量的競爭將主要表現為商品文化含量的競爭。商品包裝的改變、色調的調整、服務質量的提高、文化氛圍的形成都有可能使商品身價倍增,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
(四)經濟文化化促進了營銷理念的變化。市場營銷觀念是企業從事市場營銷活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準則,是企業所崇奉的哲學和理念。現代市場營銷應該是以顧客為中心而展開的活動,它關注的是如何生產能滿足消費者欲望的產品和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服務。在經濟和文化相互交融越來越突出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正在從單純的商品消費,轉向在消費中對企業及商品文化內涵的重視,消費的審美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消費者的行為不完全受經濟制約,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因素影響,這種消費導向就促使企業必須重視文化建設,營銷策劃者的營銷理念必須適應這種變化,關注文化營銷、服務營銷。目前,全世界各產業的許多產品都面臨供過于求的現象,要突破困境、贏得消費者,企業經營和銷售向文化化方面發展是明智的選擇。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越高,其在一定的消費區域和消費層次就越受歡迎,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具有強大的感召力,這是決定市場營銷和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文化營銷成為一種全新的營銷理念將更加受到關注。 (五)經濟文化化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經濟文化化促使企業重視自身形象、強化品牌文化建設,這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不再是企業的產品,而是企業所創造出的品牌文化形象。企業不僅利用科技的優勢,而且利用文化的魅力才能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使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形象影響著企業的市場份額,是企業的重要市場競爭力。所以,現代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重視企業形象的塑造。目前,我國不少企業積極實施CI戰略,在社會公眾中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并在較短的時間內開拓了市場,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良好的企業形象能為企業贏得聲譽,進而贏得更多的客戶和消費者。在經濟文化化的推動下,企業將積極尋求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新路子,努力打造新的競爭力。企業間競爭日益轉化為企業文化競爭,企業的文化創造力越強,產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品牌形象設計越好,企業的競爭力就越強,企業發展也就越快。
三、中小企業面對經濟文化化的對策
面對經濟文化化的發展趨勢,中小企業只有順應潮流,積極應對,才能充分利用其積極影響,使中小企業更加生機勃勃。
(一)思想重視,深化理解。面對經濟文化化的大潮,大企業往往走在中小企業的前面,而不少中小企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不需要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或者借口企業文化建設條件不具備,而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據調查,在我國中小企業的聚集地溫州,有60%的企業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必要性,有些企業就是有專門的機構,也是形同虛設。”[3]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如不克服,將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些中小企業雖然認識到了企業文化建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