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微州民居建筑中傳統文化特征
朱文元
論文關鍵詞:民居 傳統文化特征 文化架構 形態表述
論文摘要:通過對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架構及其特定的時空與群體意義的剖析,對中國文化架構的特質加以歸納并進而引申對傳統徽州民居形態特征及其文化表現進行 了分析,指出徽州民居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縮影特例,對其建筑形式及內涵文化特征的把握應站在傳統文化的本質層面。
1 傳統文化的架構
1.1 “天人合一”——終極價值 (層次)的追求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精神,“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1)人與 自然(天地萬物)本質同一、主客一體。2)人與 自然的同一為終極追求,所謂“與天和者,此之謂天樂”。3)“知行合一”“體用合一”“道器同源”,實踐的過程 、方法與目的同一。它不僅構成中國文化鮮明的自然主義特征,而且演繹為與西方主客對立的基督教社會本質相異的文化體系和形態表現。
1.2 “仁”——群體情感(層 次)的體現
中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將人們對群體情感的天然需求納入了血緣紐帶之中加以強化,從而使“仁”成為中國文化架構的重要層次和有力支點。《孟子》:“仁之實 ,事親也,”《論語》:“弟子人則孝 ,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仁”是親情對普遍人際、情感的轉化和推衍。由于家庭一直被視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仁”的強化對文化建構而言便具有了特殊意義。可以想見文化約定的違反常常意味著“數典忘祖”和“無情無義”“不孝不仁”,這使得中國文化具有強烈的人情與倫理并舉的特征。
1.3 “禮”——共約生存(存在)方式(層次)的遵循
“禮”可以被視為以上兩個層次存在于具體時空及群體中的結果 ,是具體行為共約的操作原則。古代社會有大禮三百小禮三干之說,從嘉、賓、吉、兇、軍禮到起居,日用無不包容其 中。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寫道:“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內外遠近新舊之級者也。”禮因此具有兩方面含義 :1)“禮”是人與 自然關系的準則。《禮記 ·禮器》中寫道“禮是符合自然運行的時序 ,也契合于山川I大地的環境形勢。”是有關人類生存的基本經驗和原則。2)“禮”是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是穩定社會結構關系,促成群體凝聚,避免人際沖突的基礎。所謂“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差內外遠近新舊之級者也”。
2 徽州民居形態的表述
2.1 自然主義精神
2.1.1 自然形態的融合
(晉)陶淵明《歸田園居》詩 :“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榆柳蔭后檐 、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村顛。”(明)文震亨在《長物志·室廬》開篇稱:“居山水間者為上 ,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倚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徽州民居與山水林木共 生,天然材料的利用,雕飾以植物山水為內容,不僅表現了主體對自然的陽光、空氣、水等天地萬物的容納,更顯示出一種與自然形態相融合的詩意追求,“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廉卷疏星庭戶悄,小窗風動月微明”。
2.1.2 自然圖式的書寫
徽州民居形態的構成既是對 自然圖式的寫仿和體現,同時也成為主體認知終極世界的途徑,方法和表現。
1)求整體。a.整體形態布局合于自然的方位圖式,有強烈的 中心、邊緣和方位意識。b.徽州民居注重整體形態的特征與風格的體現。C.徽州民居中單體建筑的意義相對于群體而存在,單體形態不追求絕對表現 ,如絕對高度、體量等。
2)重流動序列。徽州民居群體建筑 中,單體建筑的意義存在 于整個群體序列體驗的過程中,這是對運動變化(時間)關注的結果。
3)貴和諧。注意內、外、主次、大小等性質相異的形態之間的 過渡轉化。“和”是事物長久存在的基礎。
4)守虛靜。叔本華認為傳統審美的關鍵在于“以距離和純凈使欲望自失,從而獲得一種趨然靜觀的優美與崇高”。對古代 中國而言,“虛”即“虛以待物”“靜”即“靜心”。《管子 ·心術》最早提出,只有保持主體的修養才能正確認識客體。“虛靜”既是達及客體的途徑也是形態表現的自身。
a.封閉院落:墻壁圍合院落,“虛”外,“靜”內。《一家言》“人能以治墻壁之一念 ,治其身心,則無往而不利矣”。b.多層次:通過多重院落、照壁、屏f-I(風)、隔斷以及行進序列中有意識的轉折變化,極力設定,擴張主體與外部世界的距離。距離越遠越“靜”主體“離”客體越遠,其對外所顯示的修養也越高,文化人格也越高。C.徽州民居追求樸拙,雅靜的形態表現。《一家言》:“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 ,不貴纖巧爛熳。”
5)執“中”用。a.民間對“中介”形態的偏愛。比如既非內又非外的院、廊常成為 日常生活最集中之地。“灰”調的中性色常成為徽州民居首選飾色。b.“文”與“質”相符,《論語》孔子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而后君子。”徽州民居形態應合于自然之性(理),裝飾與功能(使用)及結構相符,形態的表現合于個體的社會位序,“名正言順”。
6)泛神崇拜和風水圖式 的遵循。a.徽州民居社 區內神臺(龕)、神廟廣泛存在。b.徽州民居 中單體建筑的布局、高低、色彩、體量大小等形態特征深受風水圖式的影響。
2.2 “仁”—— 以血緣親情為基點構成有序的人情
“仁”的存在使得中國人的主體行為常表現為“情”大于理。
1)徽州民居內單體建筑的規模、色彩、位置均顯示出倫理的特征。
2)祠堂、家廟、祖宗牌位的設立是徽州民居內外的重要構成部分。
3)徽州民居形態尊重人的尺度。
4)徽州民居形態,對外常 以形態的謙和、含蓄表現,而與鄰里 、群體建筑相配合。
2.3 “禮”——作為時空與群體存在的共約方式(原則)
2.3.1 適“中”于自然時序和條件
茍子說:“曷為中?曰:禮義是也。”《一家言》中關于窗欞,欄桿制作是徽州 民居營造 中合于 自然規律的一種體現。“總其大綱,則有二語 ,宜簡不宜繁;宜 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簡斯可繼,繁,則難久,順其性者必堅,戕其體者易壞。木之為器,凡合榫使就者,皆順其性為之者也”。此外 民間廣為流傳的約定俗成的營造方法以及官方頒布的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則例》都是有關一定時期內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所共約的營造原則 ,亦為一種生存原則 ,具有時空特征。 2.3.2 適“中”于社會結構關系
1)徽州民居內,單體建筑的位置布局與建筑群體“中心”(中軸線)的關系,深受“禮”的影響,體現了宗法制度。
2)徽州民居建筑的形式是社會結構關系的體現。《明史·志第四十四》:“洪武二十六年制: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檐重拱及繪藻井,惟樓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廳七間,兩廈、九架。
中堂七問五架。后堂七 問七架。門三間五架,用全漆及獸面錫環。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屋脊有瓦獸、梁棟、斗拱、檐椽青碧繪飾。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梁棟飾以土黃。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品官房舍門窗戶牖不得用漆。庶民房舍不過三間 、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歷史上 自《周禮》以降各代均對房舍規模,彩飾等有明確規定。其實質在于強調社會位序結構 ,確認一種財富的享有和分配秩序,也是抑制過分渲染財富造成“不安”的手段,與政治統治相關。孔子在《論語》中指出其實質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 ,安無傾。”
3 結語
1)將人類與生俱有的對 自然和血緣親情的追求作為中國文化的終極價值和群體情感的構成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建構的一個重要特色,且應被視為文化超穩定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們構成了個體 自覺且長久地遵循文化約定。獲得群體凝聚(力)的形而上的保障。文化的違背常常意味著父母親情和人之生存意義及能力喪失。對于中國文化體系而言,另一重要特色就是作為底層的群體共約生存方式及原則層次的存在,不僅為個體遵循文化約定提供了直接的功利支撐而且原則的實踐成為達及終極的途徑。如此,形而上與形而下互為依托共同構筑了一個穩定的文化系統。
2)“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方法論的結果,是使得中國文化構成的 3個層次成為達及終極的3個途徑,同時也成為徽州民居表述文化的 3個途徑。a.及“禮”即“仁”,即“道”。所謂“一 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矣!”。歸“仁”即歸“道”“禮”的達到則是后兩個層次的滿足。b.及“仁”即“道”。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C.及“道”即“仁”,即“禮”。合于天道則合于“禮”“仁”。主體始于自然平常的生活、親情,當其至道又歸于自然平常之中。這 3個層次既為徽州民居形態表述文化的 3個途徑 ,也是徽州民居形態對于社會構成 中人多層次存在的適應與滿足的結果。
3)《長物志》序言:“夫標榜標林壑,品題酒茗,收藏位置圖史;杯鐺之屬,于世為閑事,于身為長物,而品人者于此觀韻焉。”“知行合一”“道器同源”,徽州民居形態營造不僅是為遮蔽風雨,同時常常也成為主體認知本體世界達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實踐途徑和表現。這或許是中國徽州民居所獨有的文化意識。
[1] 張工文.傳統學引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 陳綱倫.道與中國傳統建筑[J].建筑學報,1998(6):53—56.
[3]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世界名人論 中國文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 張曉冬 ,朱曉煒.中國當代 室內設計 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J].山西建筑,2007,33(1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