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眾化與后現代文化特征簡析
闖曉燕
[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文化大眾化的形成及其與后現代文化的關聯。認為文化大眾化是西方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結果,是西方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發展以及文化發展自推力的產物。大眾文化又與后現代文化有著密切的互文關系,這是源于后現代性具有與現代性完全不同的特性。
[關鍵詞]文化大眾化;大眾文化;后現代;后現代文化
一、文化大眾化的形成
文化大眾化在文化合理化時期就有了萌芽,其根源是文化合理化分化產生的另一特立獨行的結果——審美現代性。“審美現代性”雖然產生于文化合理化的母體,但卻完全背離并與文化合理化相排斥。它是文化合理化中謀求解放自律的審美價值領域的直接結果,并最終引發了文學領域的文化現代主義運動,其代表人物有波德萊爾、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他們以審美標準批判資本主義文化合理化的功利性,充斥著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如果說資本主義文化合理化代表了啟蒙的理性精神,那么審美現代性則代表了啟蒙的自由精神,而這也正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發展的濫觴,而后現代主義文化又是后現代時期大眾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理論根據之一。
文化大眾化是西方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結果。
首先,西方新的工業革命不但帶來物質上的大眾消費,而且帶來了精神文化上的大眾消費,帶來了大眾文化的崛起。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成果使電影、廣播、出版音響迅速現代化,這類新大眾傳播工具的誕生,宣告了一個幾乎由文字壟斷大眾傳播時代的結束,人們有了一個不借助文字而記錄語言,不借助“在場”而感知形象的時代。文化載體的迅速發展,使文化產品的制造和傳播走出傳統個體小生產的方式,從而把文化領域的主、客體迅速連成一體,并且迅速社會化,這是文化大眾化的科學技術基礎。 其次,現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使社會閑暇時間增多,專業和工作之余,人們必然普遍追求文化精神的活動,以消磨時間。因此,消費文化就成為文化大眾化產生的客觀社會條件。大眾娛樂活動,如觀賞性體育、大眾輕歌劇等娛樂形式便隨之誕生。
最后,從文化自身發展趨勢來說,文化由少數上層知識分子的特權,越來越表現為普通人群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隨布衣子弟一同進人大學的是低層文化的趣味和取向,平民文化或下層文化與主流文化產生某種融合,這動搖了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傳統,階級界限日益淡化,從一種穩固狀態變成一種流動性的社會因素,從而為文化大眾化提供了社會基礎。在信息傳媒高度發展的當代,大眾的廣泛參與提供了文化大眾化出現的社會群眾基礎。
大眾文化一誕生就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是大眾文化需求的反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金錢操縱市場的結果。它對傳統文化消費結構有著強烈的破壞作用。更為嚴重的是,傳統文化正在喪失知識階層讀者,越來越多能讀文學作品的人不讀文學作品,特別是不讀嚴肅文學的作品,這意味著文學正在失去它對社會精英的傳統影響,而這種影響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學蓬勃發展的主要動因。到1954年,統計表明,當時文盲率只有3.2%的全美國人口中只有17%的美國人一年中曾讀過書。也就是說,大多數能讀書的人已經不讀書了。顯然,傳統文化功能中相當多的一部分是被大眾文化取代了,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也被大眾文化所代替。
正因為如此,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們認為大眾文化寄生于大眾傳播技術、家庭和閑暇,把藝術、政治、宗教和哲學與商業溶合起來,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物質基礎的融合,是資本主義商品制度的組成部分。它在閑暇時間操縱廣大群眾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統治和維護現狀的順從意識,歸結法蘭克福學派的相關論述,可以發現他們揭示了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大眾文化使文化成為商品,其生產和消費被納入市場交換的軌道,服從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從而排除了文化、藝術的自主性。
其次,大眾文化生產的標準化、齊一性,導致扼殺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而且扼殺了藝術欣賞的想象力。
最后,大眾文化是一種支配力量,具有強制性。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工業的真正意義在于為現實進行辯護,反映著人對他自己本質的誤解和歪曲。一方面,大眾文化操縱了大眾意識,大眾文化的非否定性導致了大眾意識的非批判性;另一方面,文化工業對勞動者來說,不再是提供娛樂和消遣,而是用來再生產他們的工作能力。
法蘭克福學派所說的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是同等的概念,是文化合理化向文化大眾化過渡的形態,它也是文化合理化發展極端的典型。但凡事走向極端就必然轉向其反面,大眾文化即使具有種種缺陷,卻仍是文化大眾化的主要代表。
二、文化大眾化
文化大眾化是文化發展日益走向通俗、大眾,不再為高雅的貴族所獨享的趨勢。從奴隸社會開始,文化就一直為剝削階級所壟斷,隨之文化大眾化的進程也開始了。但從民間文化發展到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又逐步吸收下層文化,從而進一步通俗化,并在當代繁榮昌盛卻是近幾個世紀的事情。文化大眾化在后現代階段得到了更大規模的張顯,因此這里以其主要表現形態——大眾文化作為探討對象。
大眾文化有褒貶不同的兩種定義。貶義的“大眾文化”即mass culture,具有明白無誤的貶義,其中的“mass”雖然與“暴民”(mob)不同,但仍包含了愚蠢、嬗變、庸俗、物質等意思,這個術語流行在20世紀30一50年代的文化批判潮流中,用以指商業利益驅動的文化產品,是資本主義文化產業化的必然產物,特別是大眾傳播產業的典型產品,像電影、廣播、電視、音響產品、廣告和流行出版物之類的文化。這種早期的大眾文化為舊式的民主派所不容,因為它搶奪了“民間文化”的領地,而民間 144文化是在人民群眾之中自生自發的,與自上而下、庸俗低劣的大眾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它為寶書派和傳統派所厭惡,因為它沖擊了“高雅藝術”和“高雅文化”。它同樣不討左派批評家的歡心,因為它是資本、機器的幫兇,是麻痹大眾,消磨大眾意志的毒品,使大眾無法清醒認識到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真實地位。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正是奠基在這一定義之上的。
褒義的大眾文化即popular culture,它不但為我們帶來滾滾商業利潤,在精神內涵方面,也早已挺直了腰桿,敢于向高雅文化叫板,而且大有反客為主的趨勢。這種文化為社會底層人群、中產階級所喜愛,并以其勢不可擋的趨勢普遍流行于社會,它不具有統一的樣式,多姿多彩,五花八門,具有了更多肯定的意義。
因大眾文化與工業文明存在著因果關系而與后現代性具有一定親緣性。它與后現代性本身存在著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滲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大眾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理論內涵具有某種后現代性。 三、后現代文化與大眾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西方社會進入一種“后工業社會”,在文化形態上稱為“后現代社會”文化。這期間正是西方社會治療兩次戰爭創傷,全面恢復發展的時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經歷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它是人類歷史的一次斷裂或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有以下特征:
1.信息和科學技術膨脹和泛濫。科學技術取得了越來越重要地位,通過高科技的力量符號化、信息化、復制化的人為文化因素越來越壓倒自然的因素。社會生產不再是前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斗爭”,也不是工業社會中“人同人工化自然的斗爭”,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科學技術和知識在整個社會中享有特權地位。各種事物之間的差異界線模糊化,因果性和規律性為偶然性和機遇性所取代,休閑和消費優先于生產,娛樂和游戲取代規則化和組織化的活動,生活形式日益多元化,社會風險性增高。公民個人自由極端化,各種社會組織也逐漸失去其穩定性,各種組織原則不斷地受到批判。
2.后現代具有超強的知識性。一切知識都被數字化、符號化及商品化,不能數字化、計算機化的知識,幾乎不被看作知識。知識全部商品化,知識的發現和傳授變成知識的生產和銷售,甚至知識就是為了銷售而生產,學習知識成為一種知識的消費過程,完全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以往是現實的物質性產品才能是商品,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象征性和可能性因素成為了商品。掌握和傳遞信息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產和制造各種新的信息,也成為提高社會地位和擴大權力的重要途徑。掌握信息成為權力的象征,一個國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為國力的一種象征。
3.顛倒文化的原有定義,反對傳統標準文化的各種創作原則,拋棄傳統的語言、系統和形式為道德原則。文化走向零散化、邊緣化、平面化、無深度,通過各種炫目的符號、色彩和光的組合,滿足感觀的直接需要。
4.后現代的心態和思維模式,表達的是一種“不確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達”、“不可設定”及“不可化約”等精神和思想品位。后現代反對傳統的思維模式,不再顧忌邏輯思維和反思等嚴謹的系統理性活動,只注意“當下”立即可以達到的,并直接得到驗證而生效的感性活動。同時,后現代社會和文化的復制性及機遇性,一方面并不要求人們費盡心思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復制的高節奏和高效率也加強和突出了“一看就懂”“一看就照著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如漫畫、卡拉OK等邊看邊唱、邊玩耍邊思考的思維方式,迅速地在后現代文化中泛濫、擴散和蔓延。
5.后現代的生活方式是游戲式的。人們醉心于賭注式的游戲活動,不再遵守傳統道德和規范所規定的協調祥和的生活,寧愿在不斷突破傳統規定的叛逆中生活。人們充分利用當代消費社會所提供的休閑生活條件,寧愿過著以消費旅游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將生活藝術化和美學化,不但使生活充滿著藝術的氣息,而且是生活本身也成為藝術。
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后現代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具有一種相互解釋、相互滲透的“互文性”,即構成大眾文化文本的每個語言符號皆與后現代主義文本符號相互關聯。
首先,他們具有同質性。后現代文化創作默認了技術、商業運作的介入,從而是復制性、消費性與平面性的,這些大眾文化突出的特征也同樣成為后現代文化的代碼。那么,后現代理論對其自身文化發展原則、意義的描述、倡導本身也就成為對大眾文化的一種理解。
其次,后現代文化在消解現代主義精英意識的同時也完成了大眾文化合法性證明。后現代文化是一個反等級、解中心、去分化的文化過程,是對現代性話語系統所確立的精英文化在上、大眾文化在下的文化等級的拆解,而且它昭示著大眾文化理所當然的主導性。后現代文化在瓦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二元對立的同時,使大眾文化成為主體文化。
最后,后現代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辯護理論。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平民主義立場改變了大眾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主義偏見,提供了理解大眾文化的另一種可能性維度。后現代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合流已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