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政治現代化視域下的公民文化探索
張小洪
論文關鍵詞:政治現代化公民文化公民意識
論文摘要:論述了公民文化與政治現代化的關系,指出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培育與其相適應的公民文化。作為缺乏公民意識的中國來說,面臨著建設中國特色公民文化的重任,其關鍵點則在于傳統臣民文化向現代公民文化轉向。為此,需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體制、公民自身素質等各個層面為之提供條件。
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推進和加快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步伐。而“現代化”的意蘊極為泛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全方位的變革。其中推進政治現代化對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容忽視。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推進政治發展,實現與經濟現代化相適應的政治現代化,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而言,是現代化征途上不可回避,并必須予以充分關注的歷史性任務。中外的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在資源的有限性與條件的不平等性狀況下,單純以物質文明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會導致經濟發展缺乏起碼的政治基礎,不僅沒有解決原有的社會問題,反而使某些問題更加突出,如城市和農村二元結構的對立與沖突、制度結構的社會性腐敗、社會不公正等。這種經濟與政治的不平衡發展,不僅削弱了整個社會的內聚力,而且破壞了維系社會的政治紐帶。據此分析,政治現代化是政治發展的重要階段,它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歷史傳統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發展的產物。
所謂政治現代化,是指傳統政治(專制政治或淺表型民主政治)轉化為現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會變遷過程,或者說是綜合性的政治民主化過程〕。它主要表現為政治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政治運作法制化與制度化,政治參與普遍化與深人化,權威理性化,政治智能高效化,廉政機制健全化。阿爾蒙德曾指出:“一種參與制政治制度的民主形式同時需要一種與之相符合的政治文化”。民主制度是顯性的,觀念形態的公民文化則是隱性的,因而僅以建構制度性民主來推動政治現代化,缺乏具有主體意識的廣大民眾參與運作,那么民主制度不過是空中樓閣,政治現代化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時髦的標志。因此,由政治參與取向所構成的公民文化無疑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沒有公民文化的發育和支撐,政治現代化的發展和鞏固難免遭遇障礙。所以,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培育與其相適應的公民文化。
一、中國公民文化建設的反思
公民文化,亦即公民政治文化,由阿爾蒙德和維巴于1956年最先提出。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地域型、臣屬型和參與型政治態度的合理聚合,它強調政治輸人的理性參與,因此是一種參與型復合政治文化。有學者就指出,“‘公民文化’是一種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說,有政治活動,但不至于去摧毀政府的權威;有政治的參與和輸人,但卻是溫和的;有政治紛爭,但卻是有節制的。公民文化的內涵是守法、寬容、恕道和理性論事的多元文化。概言之,公民文化的特質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關注政治系統的輸人與輸出,尤其是具備輸人功能取向;第二,公民具有較強的政治認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動的頻率較高,但這種活動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礎上的高參與。
發達民主國家的歷程說明:公民文化是維持和發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而對于子民、臣民意識很強的中國來說,培育公民意識,實現政治文化的轉型是一項緊迫的任務。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曾深切感嘆“千差距,萬差距,缺少公民意識是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川現代公民和公民意識是伴隨著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才逐步確立的,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是不可能有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意識的,有的只是臣民、順民、子民意識,奴隸意識。作為公民文化重要內容的公民意識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從未出現的。中國封建的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封建的專制政治制度與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是相互適應的,共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與家族統治,根本沒有產生公民和公民意識的土壤。公民文化是個“舶來品”,到了近代才引人。
從五四時期的“國民性”改造到現代的公民教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民意識有了零星的“火花”,中國公民文化建設有一定的進展。但相對于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要求來說,中國政治文化的重建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公民依然持有一種“政治冷漠主義”與現實經濟生活中“趨利主義”相交織的心態。我國學者曾將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總體特征概括為:一是中國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即政治意識較高;二是公民的政治認同低,缺乏認同對象;三是政治知識差,即對政治體系的認識差;四是政治感情淡薄,即公民缺乏對政治體系及其權威的歸屬感、眷戀感。中國民眾在政治心理上所反映出來的這一悖論,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現實政治生活中公民的臣民型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當前建設中國公民文化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格局下培養公民意識,實現傳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轉型。
二、中國公民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
由于我國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政治體制及特有的傳統政治文化基因等因素,中國傳統社會從來就缺乏公民意識,現代公民文化的建設也遭遇諸多困境。
1.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制約
公民文化建設離不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需要相應的物質條件。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增強,為我國公民文化建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是我國公民建設最有利的條件。但在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很快,而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仍有大量經濟不發達的省份。由于經濟不發達,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離現代信息交流很遠,他們既不可能及時了解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也無法及時讓外界的人了解他們的心聲,這種情況無疑會造成信息封閉、民主發展遲滯。另外,我國的市場經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由其培育產生的民主、法治、契約、獨立的公民文化精神內化為人的生活方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直接制約和影響我國公民文化的發展。
2.政治參與機制不成熟的限制
中國雖然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內的比較完備的政治參與機制,但是這套機制存在著配套性差、自主性弱和渠道單一的弱點,使得一些具體制度只是停留在空泛的原則上,而難以被具體貫徹實施。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無疑是在尋求一種利益表達;相反,如果公民的利益訴求總是獲不到滿足,也會弱化他們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參與熱情,進而容易產生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出現政治冷漠心理。政治冷漠似乎表面上遠離政治,其實,它在一定程度上同樣會影響政府的決策,因為政府對實際情況缺乏全面的掌握,容易因為決策主觀、專斷而導致失誤;另外,政治冷漠在一定條件下會演變成為政治不認同和政治不服從,甚至日積月累埋下新的政治沖突隱患并進而導致政治反抗。因此,只有拓寬政治溝通渠道,完善參與機制,培養政治認同感,激發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才能培育出現代性的公民文化。 3.傳統政治文化的制約
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和完備的專制極權政治結構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憑借其特有的封建倫理政治社會化機制,傳播和彌散于全社會的各個領域,橫貫數千年經久不衰,延亙、積淀并根深蒂固于民眾的心理意識中,成為規范人們價值取向和政治生活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心理。在這套封建專制制度運作中,政治是以帝王為核心的“神秘政治”,平民百姓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不僅缺乏參與政治活動的欲望和興趣,進而對政治產生一種深重的無力感和冷漠心理。根據政治系統功能的“輸入”“輸出”理論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本質上無疑是一種臣民文化,即使辛亥革命以后從西方引進“公民”這一概念,但普通民眾在政治取向上大都還是表現為臣民心態。正是這種由客觀歷史孕育的奴性基因尚未發生根本性裂變,其諸多負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羈絆。如以消極的態度對待社會公共事務活動,以情緒化方式參與政治,以極端的敵視態度對待競爭者,不懂得政治寬容和妥協等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政治文化只有從“臣民型文化”過渡到“參與型文化”,即實現公民文化建設的突破性進展,才能為政治現代化奠定堅固的基礎。
三、中國特色公民文化建設的現代重塑
改變原有的臣民心理,構建與民主政治相適應的公民政治文化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經濟制度、民主政治體制、民眾的心理結構等各個層面為之提供條件。
1.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公民的主體意識
市場經濟的基本文化內涵是交換、平等、自由、競爭、契約,這些文化內涵在極大地沖擊著重情意、重和諧、重觀念、重名分的傳統政治文化的價值傾向。這種文化內涵又是市場經濟的政治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求擺脫政治權力支配,而且要求政府權力退出社會公共生活的領域和擴大個人自主活動的空間,使人民上升為社會和政治的主人。當前中國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根本的精神追求就是要培育公民的主體價值取向,確定公民的主體意識,以獨立人格取代依附人格。即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獨立經濟人格向獨立的政治人格轉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人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人民的自主意識的增強,希望滿足各種利益表達,傳統的民眾依賴政府的依附心理日漸失效,我國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已有很大的提高,而這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他們擺脫政治冷漠心理,激發政治參與熱情。
2.通過政治體制的深入改革,建立公民的政治參與機制
(1)政府要轉變觀念,還政于民。中國全能主義的政治文化是造成公民依附性人格,進而形成臣民文化的最主要因素。變依附型人格為獨立自主型人格是公民文化建構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政府要轉變觀念,改革思維。一是政府應從政府主導的觀念轉變為還政于民的觀念,突破政府管理無所不包的傳統思路,將社會應有的管理權交給社會。二是將公眾參與引進政府過程,使政府真正成為滿足公眾需求的服務者。政府應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教育,讓公民逐步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充分意識到公民參與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積極參與是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方式。
(2)借鑒中國政治協商的政治參與制度,完善參與機制。政府可借鑒政治協商制度,吸收主要社會團體,特別是弱勢群體及廣大農民參與決策,擴大政治協商主體。通過拓寬政治溝通渠道來變革政治輸人機制,調控公民政治心理,進行公民文化的整合。①應賦予公民相應的知情權和決策權。公民只有知情之后才能避免參與流于形式,這里最重要的是建立公開、透明、公正的公民參與決策的程序和方法,切實保障公民參與的機會。②把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制度化、法律化。③建立并完善民意反映制度。建立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擴大公民參與立法的渠道,不斷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
(3)建立并完善各種社會性組織,實現公民的社會自治。通過逐步解除限制民間組織發展的規制,以積極的態度和現代理念對待各類非營利組織,推動一些專業的民間社團、行會、科研機構、基層的社區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例如,健全大眾傳媒網絡體系,發揮其在政治監督,利益表達等方面的作用。
3.通過提高公民素質,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
一般說來,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愈高,對政治參與的要求就愈強烈。現代政治,內容深廣、程序復雜,公民要想有效、客觀地參與政治活動,必須擁有足量的相關信息并且具備充分解析這些信息的能力。日益復雜和急劇變革的現代社會,對一個人的政治參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疑,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公民擁有更多的知識、信息資源和增強參政熱情、議政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因此,要通過現代思想教育,樹立公民意識和主體意識,進行公民文化的培育。在心理上,它要求公民具備參與和自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行為習慣;在智力上,它要求公民具有政治和道德的評價能力,即處理信息、制定和運用規則、評判政策、選擇代表,從而能成功地指導公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共事務的理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