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樹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胡惠林
以往我們比較多的是關注文化產業自身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卻較少去關注文化產業與社會和自然、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生態鏈接。無論是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開發,還是對歷史人文資源的開發,我們比較多的是關注所有這些開發的經濟效益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較少把大力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文化增長點。關于文化產業發展價值導向的片面性,必然導致文化產業與文化發展之間、文化產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歷史對抗性,從而導致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我們需要對文化產業正在給我們的生態影響給與高度的關注
“建設生態文明”,這是黨的十七大在探索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的戰略問題上,做出的一個具有根本戰略意義的科學決策。這一偉大戰略目標的提出不僅標志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發展時期,而且也為科學地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價值標準。對于指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的價值選擇,樹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具有特別的戰略重要性。
文化產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工業文明時代和通訊時代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資源形態和文化生產力形態,是文化在歷史的生態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生態樣式,包含著人類社會對文明進步的深刻理解與把握,因而同時是文化生態文明運動的一種結果和產物,并且已經現實地成為我們今天生活的全部生態鏈接中最重要的生態鏈。正是由于文化產業已經現實地建構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現實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生態方式和生態行為。我們今天關于社會與世界的參與和表達,有許多是借助于文化產業這樣的載體來實現的。這就使得文化產業不僅具有文化生態學意義,而且具有最一般的人類生態學和社會生態學意義。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對文化產業正在給我們的生態影響給與高度的關注。以往我們比較多的是關注文化產業自身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卻很少去關注文化產業與社會和自然、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生態鏈接。無論是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開發,還是對歷史人文資源的開發,我們比較多的是關注所有這些開發的經濟效益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少把大力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文化增長點。關于文化產業發展價值導向的片面性,必然導致文化產業與文化發展之間、文化產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歷史對抗性,從而導致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闖關東”是近代中國史上史無前例的偉大壯舉。它不僅是一次偉大的移民運動,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遷徙,正是這樣的文化遷徙締造了今天東北的文化生態種群。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場偉大的文化事件,卻沒有在我們的歷史典籍和文獻記載中留下記錄。大型電視連續劇《闖關東》以自己的肩膀擔當起了這一偉大的歷史重任,為我們藝術地和形象地展現了一個民族曾經有過的那一段歷史,從而使沒有被遺忘、卻沒有被連接起來的歷史連接起來,完成了一次卓越的文化生態補償。《闖關東》以它的高收視率的市場方式向人們證明:精神建構性的文化產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主流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因為,在這樣一種文化產品所提供的精神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文化養成,找到自己精神生活的所在位置以及最適合自己成長與進步的文化土壤。文化產業應該是這樣一種文化源頭活水的涵養地和文化種群的種子庫和基因庫,成為人們的一種生存方式和表現形態,成為人們精神的存在著的一種表達方式。
我們需要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引進“生態文明”的新觀念,樹立“文化生態文明”的新文化產業發展觀和新文化建設制度觀
文化產業是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當不發展文化產業就不能滿足這種需求的時候,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自然地成為政府在確保公民文化權益實現方面所必須采取的文化政策和發展政策。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文化商品的生產還是傳播、或者是文化服務,都有一個確保公民文化消費安全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態安全的責任。正如人們需要物質生產部門必須提供綠色、安全的食品一樣,人們也需要精神生產部門提供綠色、安全的文化產品,提供綠色的安全的文化生態環境。這同樣也是公民的文化權益。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就不能只有經濟效益這一個指標,而且還必須有社會效益的公共文化安全與文化生態安全指標。這就是文化產業發展所應當遵循的文化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文化產業發展所應當遵循的文化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由于文化產業的當代發展已經成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方式,因此,文化產業是否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和推進文明傳承的不斷發展,也就自然地成為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的生態指標。 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選擇與發展模式、管理思維和方法,把是否形成循環文化經濟作為檢驗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新標準。循環文化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力形態,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循環文化經濟的核心就是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推進文化資源的積累和再生,以文化資源的不斷積累和再生,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為,只有這種文化生產力形態的最大限度地產生和形成,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克服工業文明所帶給它的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的發展弊端。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過程中引進“生態文明”的新觀念,樹立“文化生態文明”的新文化產業發展觀和新文化建設制度觀。以“建設生態文明”的科學思想為指導,推進文化產業結構、文化經濟增長方式和文化消費模式的戰略性調整。
生態文明是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根本關系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強調的是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是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努力追求的一個嶄新的文明境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是要削弱文化產業在文化資源和文化傳統建構方面的能力和職能,而是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新的中國文化資源和文化傳統的創建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態。人們之所以對文化產業發展當中的“娛樂選秀”、“惡搞經典”以及對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資源的肆意破壞提出各種各樣的批評,那其實是在公眾集體無意識的背后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民族文化生態的價值取向問題上、對我們這個民族在新的歷史時期文明養成的問題上崇高的文明期待,是一種主動追求文化產業生態文明發展的自覺表現。
我們要警惕和防止表面的文化產業繁榮成為我們文化開始衰落的標志這樣一種生態安全危機
文化產業的文明發展只有在文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中才是可能的。沒有文化產業的文明發展,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沒有文化產業的生態文明存在,也就無所謂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狀態的文明存在。“開發”與“發展”是我國近幾年來最重要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態和發展模式。然而,也恰恰是這兩種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建立起了文化產業與環境和資源的關系。而在現實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現象世界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開發”與“發展”形式:一種是“破壞性的開發”,即以環境和資源的犧牲為代價的開發,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文化產業園區開發”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犧牲子孫后代長遠的文化利益;另一種是“保護性的開發”,即以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開發,這種開發不僅滿足了當代人的和目的性的文化生存與發展的需求,而且延續了文化生態的和規律性成長的需求。毫無疑問,后一種文化產業的開發形式才是我們的生活所需要的發展,也是我們所應該留給子孫的、就像我們的前人所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一樣。
文化產業不是消耗文化資源的機器,而是文化資源再生的工作母機。偉大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只有在文化資源的不斷再生和創造中才能得到偉大的實現。這應當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文化發展觀和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文化生態文明觀。中國文化產業不能走資源消耗性和環境污染性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老路,實現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與發展道路的戰略性調整,走文化資源再生型與環境友好型相結合的新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應當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生態文明選擇。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世界國家文化戰略競爭的最主要的力量形態。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文化戰略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是一個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是文化內涵不斷發展、人的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歷史不斷和諧的過程。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與文化生態環境所達到的有機調適程度,直接規定和影響了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內在質量構成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程度。而這樣一種程度的有效實現只有依靠繁榮、發達和生態的文化產業才是可能的。文化產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構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產業的高度繁榮和發展,就沒有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市場經濟方式的全球化體現。因此,文化產業的中國發展應當是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而不是削弱增強這種軟實力的努力。文化產業的中國發展將集中體現在我們的文化產品所展示的中國文化形象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今天的中國應當向世界展示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東方形象。在這里,中國文化產業的文明發展將肩負著其他產業所不可替代的偉大使命。
文化軟實力是需要文化資源的涵養的。在文化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文化生態也需要休生養息。過度放牧會造成草原的荒漠化,對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亂砍濫伐,也會造成文化生態的荒漠化。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在文化產業發展到后工業文明階段會提出發展創意產業,就是要從文化生態基因庫中去尋找發展今天的文化生存所需要的新的基因種群,尋找新的文化發展道路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以減少和避免工業文明對文化資源的大規模消耗之后的資源危機,從而拯救處于困境中的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再生本質上是一種循環經濟形態,是一種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形態。對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生態多樣性的物種基因庫,保護文化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態基礎。我們要警惕和防止表面的文化產業繁榮成為我們文化開始衰落的標志這樣一種生態安全危機。
生態文明是一種建立在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文明形態,它是一種讓人普遍感到幸福的文明形態,要在確保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生活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民眾的文化生活環境和文化生活質量。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競爭的時代。培育、發展和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戰略競爭形態。通過和運用國家文化軟實力競爭來獲取新的國家戰略利益,已經成為當今國際戰略競爭最主要的競爭領域和競爭方式,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發展的文化走向與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組。而文化產業正是這一競爭最集中最激烈的戰略主場。中國要在這場戰略競爭中贏得相比較的戰略優勢,就必須加強有中國特色的、以“生態文明”為科學理念的文化產業建設,樹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在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轉變的同時,實現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轉變,實現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生態文明轉型,以生態文明的新價值取向,構建中國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