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歌曲在當代藝術文化中的美學價值
朱 敏
一、德國藝術歌曲的概念及本體特征
“Lied[德]利德,原文字面意義為‘歌曲’。此詞現已專用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施特勞斯等人的德國浪漫歌曲,不過自中世紀以來也有用于比較廣泛的意義。利德(復數形式為Lieder)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情緒,鋼琴部分比較重要。”①
1.音樂與詩歌的完美載體
德國藝術歌曲極為重視音樂與詩歌的關系。詩歌的詩情美與音樂的契合是構成德國藝術歌曲價值體系的重要因素。涉及德國藝術歌曲的音樂與詩歌就要談到浪漫主義文學與浪漫主義音樂。因為浪漫主義音樂發源于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風格、手法極大地影響著舒伯特、舒曼等一大批浪漫派音樂家。在作曲家眼中這些偉大詩作正是他們靈感的源泉。如歌德的深沉、博大的詩作深深吸引著舒伯特。他將眾多歌德的詩作譜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魔王》。歌德曾就舒伯特所譜曲的《魔王》評價道:“這首歌的曲子我以前聽到過一回,當時一點也未引起我的興趣;但以這種方式演唱出來后,整個作品就猶如畫面一樣清晰可見。”正如歌德之干舒伯特一樣,海涅是舒曼最衷愛的詩人。舒曼最著名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就是取自海涅的詩作。有了浪漫主義的詩歌的加入,使得德國藝術歌曲具備了更加深邃的內涵和更高的藝術品位,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而音樂也使得浪漫主義的詩歌得到了最好的解讀。
2.素樸而深刻的詮釋方式
德國藝術歌曲是一種極為嚴謹的聲樂藝術形式。它追求一種非常細膩的表現方式。在德國藝術歌曲曲譜中的各種力度的強弱、速度快慢等感情術語標注的非常詳細,顯示歌曲作者對歌曲詮釋細致的要求。在德國藝術歌曲的詮釋方面,不乏一些杰出的藝術大師。德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菲舍爾—迪斯考(DietrichFischer-Dieskau)是德國藝術歌曲詮釋方面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成功演繹四位偉大藝術歌曲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的眾多藝術歌曲而聞名于世。他還出版了研究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的學術專著。菲舍爾·迪斯考的詮釋體現在聲音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高深的文學修養、完美的演唱技巧及對德國藝術歌曲的熱愛。鋼琴在德國藝術歌曲的詮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德國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已和詩歌、旋律并列站在一起,共同承擔著對作品情感的表述和意境的創造。而鋼琴本身也具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在作品中鋼琴部分與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共同承擔著創造意境、表達作品內涵的職責。與此相同,在作品的詮釋過程當中,鋼琴家與演唱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鋼琴家不僅僅是為歌唱者的聲音提供保障和支持,而是與演唱者共同詮釋作品。
二、在當代藝術文化中的美學價值
在當代藝術文化中,高度技術性的文化工業生產,以其批量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賴以生存的個性、風格、獨特性,從而導致文化的蛻變。瓦爾特·本雅明曾提出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面臨喪失“韻味”的問題。阿多爾諾進一步指出:“技巧這個概念在文化工業中,只是名義上與藝術創作技巧相同。在后者,技巧涉及對象本身的內在組織,涉及它的內部邏輯。相反,文化工業的技巧一開始就是機械復制的技巧,因此總是外在于它的對象。”②這些文化產品從對受眾的言行舉止到審美價值取向,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人們的心靈空間正在被這種廉價的精神文化產品迅速占據。這些視覺、聽覺的文化垃圾一如色情、兇殺、暴力等內容充斥于媒介當中一樣讓人們感到憂心忡忡。通過優秀的審美媒介,來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培養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途徑。“所謂審美媒介,就是具有審美價值,因而能夠滿足主體審美需要的客體或對象。”③德國藝術歌曲以其極高的藝術品質,豐富的人文內涵正可以充當藝術的審美媒介。從審美客體講,德國藝術歌曲本身是真、善、美的統一。真,從《搖八音琴的老乞丐》、《魔王》等曲中我們不難看出19世紀初德國知識分子所感到的苦楚和內心的壓抑。而這正是當時德國社會側面的真實反映;善,通過勃拉姆斯的《搖籃曲》、舒伯特的《圣母頌》、《鱒魚》等歌曲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和懲惡揚善的道德評判。而真與善,通過作曲家優美的旋律,豐富的音樂表現而獲得了美的感受,最終成為真、善、美統一的藝術杰作。而從審美主體的欣賞者來說,德國藝術歌曲對欣賞者的文化修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德國藝術歌曲無論從作品題材和內涵都與德國浪漫主義詩歌息息相關。因此,豐富的文化修養對于理解作品至關重要。對于德國浪漫主義詩歌理解和感受越深刻、細膩,將越有助于欣賞者對音樂的意味和內涵的體驗與揭示。偉大詩人的詩作加之作曲家的美妙音樂、大師級的歌唱家與鋼琴家的詮釋構成了德國藝術歌曲無與倫比的藝術品位。與蒼白無力的文化工業產品相比,欣賞德國藝術歌曲無異于品嘗豐盛的精神盛宴。欣賞者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培養對真、善、美的熱愛,使自身的精神得到平衡,建立起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正如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指出的:“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④這也正是德國藝術歌曲在當代藝術文化中的價值所在。
注釋:
①《外國音樂詞典》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頁
②阿多爾諾《文化工業再思考》載《斯德意志批判》第6期1975年秋季號第54頁
③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④同上第47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趙梅伯《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
[4]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張前王次炤《音樂關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6]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賞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