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一頂淘氣鬼的帽子”——析當代藝術的愉悅性特點及負面影響
王黎明
論文關鍵詞:當代藝術愉悅性
論文摘要:惜悅作為一種情感在藝術的殿堂是頗受人們歡迎的.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對當代藝術的愉悅性進行分析井討論當代藝術惜悅的特點和它的影響。.全文共分兩個部分:一:愉悅性的特點;二:愉悅性的貞面影響。
都市化、工業化、技術化導致大眾藝術風起云涌。創作觀念、閱讀觀念、藝術觀念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轉變。當代藝術對愉悅性的強調即是這種轉變的表現之一。
一、當代藝術愉悅性的特點
現今藝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們在娛樂之湖中自由地蕩舟。當代藝術為何能給人們提供如此美妙的精神享受呢?這里就有必要探討一下大眾藝術的特點:
1、全民性
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大力提倡文藝要為人民服務,認為只有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才是社會主義文藝。文藝走向人民,這實際上是現代性中的民主要求在文藝領域的實現。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文藝出于自身生存的考慮,也希望走向人民。在這諸多的背景下文藝已走向人民,那么當代文藝是怎樣走向人民的呢?展現上文提到的人們希望得到的愉悅是一種途徑,這樣,人們喜聞樂見和使人精神生態平衡的揄悅在當代文藝中是常常可以感到的。如此以來,愉悅就必然打上全民性的烙印。
而傳統藝術則主張愉悅的非大眾性,柏拉圖在論述音樂時說:“這快樂,并不是隨便什么人的快樂。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希臘古代通行的習慣(現代仍然在意大利和西西里流行)是由觀眾舉手來表決誰是勝利者。這一習慣,毀了詩人,因為他們養成了習慣,創作的目的是在于取悅評判者惡劣的趣味,其結果是觀眾自己教育了自己,從而造成了劇院的沒落。當他們應傾聽比他們自己更高明的人物的意見,借以獲得一種較為高級的快樂時他們自己卻作了選擇,選擇了低級的快樂”(伍蠡甫編《西方文論選》上卷,柏拉圖:《法律篇》,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柏拉圖認為快樂有等級之分,民眾的快樂是低級的;優秀、有教養的人的快樂才是高級的。而只有高級的快樂才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實際上他在這里所說的“高級的快樂”是脫離大眾的快樂、輕視大眾的快樂。這也說明在古希臘文藝中所說的“快樂”并不是全民的,它是為“教”而服務的,這是由于兩種藝術不同目的造成的。
2、多樣性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各各相異,不同的人往往對同一藝術有不同的興趣,有的人喜歡武打小說,而有的人又喜歡言情小說,就武打小說而言,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風格。在市場機制的介入下當代藝術已滲入了商業性的內容在市場上應該有一定的消費定位,有其獨特的賣點,這樣,其所蘊涵的愉悅性也就遵循了這~原則,故此,其愉悅性就是多樣性的。這種多樣性表現為作品內容的多樣;或者表現方式的多樣;或者獲取方式的多樣;或者層次的多樣。
3、雙重性
由于這種愉悅只是藝術世界的,是非現實的。藝術世界對現實的否定功能述說著一個事實:你愉悅著.但是非真的,你的平衡感和壓力的消失是暫時的,你一旦回到現實中,一切都會卷土重來。也就是說,藝術就是用這種滿足的暫時性、虛幻性、非現實性的快樂來肯定實際生活的不平衡和壓抑。在滿足的同時又說明其不可滿足性。這種藝術世界快樂在否定現實世界的快樂時,它又為即將進行的沉悶的工作積蓄著力量準備著精力,它用他所特有的“積蓄”和“準備”肯定了現實的合理性。這就為人們兩個世界的生括的并行不悖找到了合理的東西。
當代藝術的愉悅是大眾的,它在滿足全民性的要求的同時應該符合商業性的要求。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理結構、知識結構、個性氣質及成長經歷,面對藝術,觀眾帶著自己的情感去解讀不同的文本,親近不同的對象,從而獲得愉悅。故此,當代藝術的愉悅性在把有相同興趣的人聚集到一起的同時又把有不同興趣的人分開。 當代藝術愉悅的雙重性還表現在創作者創作時的無功利性和藝術品的經營者對其的有功利性。
4、淺藏性
傳統文藝不把愉悅性作為其首要目的,主要是它認為愉悅副生著一種消極心態,淡化了藝術的啟蒙作用和嚴肅性;或者只是把愉悅作為其手段,典型的例子是賀拉斯的“寓教于樂”的觀點。
卜迦丘在他的《但丁傳》里說:“經過費力才得到的東西要比不費力得到的東西較能令人喜愛。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費力就可以懂,懂了也感到暫時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遺忘了。要使真理須經費力才可以獲得,因而產生更大的愉快,記得更牢固,詩人才把真理隱藏到從表面看好象是不真實的東西的后面。”
卜迦丘為什么強調真理的臆藏性,因為這樣才能“產生更大的愉快,記得更牢固”。如果讓愉悅淺藏;那么由于獲得的愉快是暫時的,在愉快上搭乘的真理會“很快就被遺忘”。在“寓教于樂”的觀點指導下,導致了愉悅的深藏,獲得的艱深費力。
當代藝術是與傳統藝術有著不相同目的,是進入市場的藝術。對消費者而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括的調味品,是為了讓生括過得輕松、多姿多彩。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人們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就趨于泛泛的了解,因此,對大眾而言,其藝術素養不免參差不齊或普遍偏低。他們接近大眾藝術不是去尋找生括深處的底蘊,而主要是為了獲得感性的歡娛。從感性世界去激括泛味的現實世界,他們希望輕松地不費復雜腦力地就能獲得快樂,排斥艱深的思索。其愉悅性的蘊涵宜淺不宜深。
而現存的高科技和傳媒正滿足了藝術的這一要求,通過聲音和圖象使藝術形象更加感性直觀,通過復制技術使藝術品批量地到達消費者,這種復制技術正與淺藏性遙相呼應。
二、當代藝術愉悅性造成的負面影響
事物是矛盾的統一體,用巴赫金的話說有著“正反同體性”。同樣道理,當代藝術愉悅性在滿足消費的同時也有其負面影響。
l、造成欣賞者的審美思維的惰性
為了適應市場、滿足大眾的目的,當代藝術的情節及手法趨向簡單化,目的是使欣賞者無須費多少精力和思考就能輕松地進行。如電視,其節目多傾向于平面化,觀眾只需打開電視,選擇已經設置好的節目,坐在休閉椅上接受從電視畫面傳來的信息就行。在這種娛樂中,觀眾無須分析和思考,只需照章辦事就行,思維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其創造性被眼前的這種不請自來的愉悅所麻醉。大眾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無深度的直觀的藝術情景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于直觀地無深度地介人藝術生活的思維定勢。長此以往,就易生成一種思維的惰性。對有一定深度的藝術漸漸感到陌生,而不去接觸。
2、使當代藝術本身面臨歧途
由于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享樂的原則,在這種原則的催化下,在大眾傳媒和高技術的方便下,出現了“玩”和“性”相結合的畸型文本。散落于大街小巷的許多鐳射廳、錄象廳和影劇院毫無原則和標準地把低級、庸俗、黃色、下流的文本兜售給觀眾。漫步于街頭巷尾,試看他們打出的節目廣告,多是一些“僅供成年人欣賞”、“兒童不宜”的字句和圖象,讓人怵目心驚;街邊地攤上的印刷品也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準裸體女郎充斥于各種雜志的封面,述說著一個高度肉欲的世界,煽動著人性結構中生理上的欲望。這種僅僅訴諸于感官刺激和感官愉悅的文本,著實讓人擔心藝術的命運。但也用不著大驚小怪,因為一種存在有其利必有其弊。
總之,愉悅作為一種觀念的確立,反映了人們藝術消費觀念的轉變,由原來的“真”、“善”、“美”發展到現在“好玩”也是藝術。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文化態度。恰如尼采所說:“正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憂郁嚴肅的,并且比常人重要,所以,沒有什么能象淘氣鬼的帽子那樣對我們有好處。因為自己的緣故,我們需要這帽子,需要一切傲慢、飄飛、舞蹈、揶揄、幼稚和極樂的藝術,以不致失去超塵脫俗的自由,這自由是我們的理想要求于我們的”(尼采著,黃明嘉譯《對藝術的感激》漓江出版社2000年)。
潛隱在藝術中的愉悅正象“一頂淘氣鬼的帽子”一樣不可缺少,也許正是如此,今日的藝術才全面的走向生活,使生活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