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思路——試析安徽省廣德縣的調研
羅遐 陳培浩
論文摘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性工程。作為重大惠民政策,新農保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礙和難題。‘為了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能力。實現新農保政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持續進行政策創新,加強組織機構建設、信息化建設、法制化建設、基金建設和社會保障網絡體系建設。
論文關鍵詞:新農保;發展歷程;養老需求;制度建設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的建立,對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動農村減貧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意義重大。能否避免老問題、解決新問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農保制度。是該政策的關鍵所在。
一、廣德縣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歷程
作為安徽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較早的試點地區之一.廣德縣農村養老保險在經歷了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后.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為向新農保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起步階段。1992年民政部頒發《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后,廣德縣于1993年開始施行縣域經濟農村養老保險(即老農保),采取儲蓄積累的運作方式,農民自已繳費,自己養自己,“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1995年底.廣德縣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0540人.還不到鄉村總人口的3%。由于國家財政不投入、集體補助也難以落實,農民繳納保險費只是當前收入的延期消費,最終演變為“個人養老儲蓄”。
(二)發展階段。2007年9月廣德縣探索出臺了“新農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逐步和現代社會保險接軌,政府適當補貼。形成了獨特的“廣德模式”。繳費金額以全縣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人的8%為基準。個人按比例繳費。最高不高于基準的300%,最低不低于30%,繳費期限設定為15年。達到60歲以后,除以120,建立個人賬戶養老保險金。縣財政當年拿出80萬元作為出口補貼,計入個人賬戶,并且每年計發金額根據全縣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調整。此次探索遵循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保障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原則,調整計發養老金辦法和建立正常待遇調整機制,為后期實行新農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管理提高階段。2009年12月,作為國家首批新農保試點縣市之一,廣德縣開始實行新農保,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個人繳費標準上。劃分為每年100~600元共6個檔次。在政策執行上,完全采取自愿原則,沒有將基礎養老金和個人繳費相捆綁。在經辦機構上,廣德縣于2010年5月成立了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原勞動局、人事局合并而成),下設二級機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務管理所.專門負責全縣的新農保工作。此外,為提高經辦人員素質,廣德多次組織了對鄉鎮主要領導、社會保障事務所所長、村協辦員的培訓。
截至2010年6月底。廣德縣新農保覆蓋人數達到174943人。其中,年滿60周歲農村戶籍老人實際領取新農保養老金64194人,發放率達92.95%,支付金額累計2508.15萬元。l6~59周歲人口,已參保110547人,參保率約為38.34%,累計征繳養老保險費5486.79萬元。目前。中央財政補助基金到位3560.7萬元,縣財政已到位資金50萬元,基金結余6705.24萬元。
二、廣德縣農民養老需求狀況
(一)農村家庭結構狀況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普遍廣泛地實行。廣德縣農村家庭的代際結構趨于簡單化,規模不斷縮小。1995年,廣德縣農村家庭戶均人口為3.78人,到了2008年則下降為3.62人。在家庭代際中.37.6%的家庭有兩代人.主要是由一對夫婦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37.1%的家庭有三代人.主要是由老人、子女、孫子女組成,中年農民上有老下有小,面I臨著巨大的撫養和贍養壓力。家庭人口為一代的被調查者中79.1%為60歲以上老人。這說明由老年夫婦組成的二老之家,獨身老人、高齡老人之家日益增多。有相當部分農民家庭,父母在家種田務農,子女外出從事副業或進城打工,而且子女在經濟上有較強的獨立性。父母不再是家庭經濟的統治者和主要負擔者,所以其在家庭中也就失去應有的地位,使家庭養老保障缺乏凝聚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廣德農村人均耕地面積由1995年的0.95畝下降為2008年的0.81畝,耕地面積嚴重不足給農村養老帶來更大的壓力。
(二)農民對新農保的認知狀況
新農保已經實施了大半年時間,但是大部分被調查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具體規定還不是太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疑惑和誤解,有的農民甚至害怕自己將來領不到或少領養老金。已參保農民中,60.2%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將來能領取多少養老金。31.8%的農民表示對新農保的政策不了解,42.6%的農民對該政策了解一點。18.9%的農民表示一般,對政策比較了解的為6.1%,很了解的僅占7.0%。72.3%的農民認為新農保不能解決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17.6%的人表示不清楚,僅有10.1%的人認為新農保能解決養老問題。
(三)中青年農民參保狀況
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于頑固和落伍。I習由于流動人口多,許多村子成為了空心村,給政策宣傳帶來很大困難。中青年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認為等到60歲以后享受養老待遇的時間較長.待遇標準不高且長時期的繳費又有一定的經濟壓力,所以持觀望態度。調查發現,廣德縣30歲以下的農民中目前只有5700多人參加了新農保。在已參保農民中,56.0%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上;未參保農民中,45歲以下農民所占的比率為84.6%。由此可見,新農保對于中青年群體的吸引力不大。
綜上可見,廣德縣農民既具有養老保險的需求,又面臨對養老問題認識不足的矛盾,同時還有一些弱勢農民繳費能力不足問題。在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家庭結構不斷簡化、耕地匱乏、外出人口不斷增多,給廣德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新農保的發展思路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軔于城鎮,在向農村延伸之際,制度設計與經辦管理都會不同程度地面臨“水土不服”.這就要求新農保的制度要完善與經辦管理要有全新的思維。
(一)完善的經辦機構是新農保實施的組織基礎
隨著新農保試點工作的全面展開,發放人數和參保人數不斷增加,對縣、鄉鎮和村工作平臺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落實到位經辦機構和工作人員.并對人員工作經費要給予必要的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新農保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部門。以公安部門為例。若能解決公安部門人口信息的共享問題,新農保工作開展起來將事半功倍。通過整合資源,努力提高經辦管理服務的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才能讓廣大農民能夠享受到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各個部門能否通力合作協同配合,發揮整體效應,在新農保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健全的信息化建設是新農保實施的平臺保障
新農保的工作較為繁重復雜,由于沒有一個可操作的統一的系統軟件,參保信息重登、錯登、漏登的現象時有發生,信息比對、核實麻煩且周期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保的工作效率。開發新農保軟件管理系統,并與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鄉聯網,讓群眾可以隨時在縣、鄉服務大廳查詢系統上,查詢政策法規和個人信息,真正實現便捷的一站式服務。社會養老保險實行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不但能夠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夠增強準確性。因此,加快各地社會保險信息服務設施的軟硬件平臺建設和網絡化管理,迫在眉睫。
(三)法制推動與政府推動是新農保實施的雙動力
在制度設計上,應體現個人繳費的優越性,逐步拉大基礎養老金和參保財政補貼增長幅度的差距。使更多人擺脫“不參保也有錢拿”的簡單想法。通過養老保險立法,可有效克服逆向選擇、道德風險、通貨膨脹等問題。但是在具體推進過程中要在制度設計和工作環節上突出自愿原則,更加科學化人性化地服務于民。從立法上注重公民的參與。變“高”的參保率為“深”的參與度,借鑒西方發到國家經驗并結合我國農村特點根據各地農村風俗習慣、農民文化素質、信息獲取渠道等諸多限制因素,明確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民參與方法。切實保證農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四)養老保險基金的均衡運營是新農保實施的核心
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是整個制度的起點和首要環節。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營運與監督事關養老保險制度財政基礎的穩固與安全,是整個體系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ISl新農保財政補貼資金應列入縣財政年度預算,并報經人大部門審核,以保證開展新農保工作必要的專項經費到位,并防止個人賬戶形成“空賬”的危險。開發多渠道的吸納保險金的途徑,擬訂養老金預測預警制度。建立科學的養老金運營監督指標體系。對養老金投資進行動態監控運營,及時發現養老金投資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建立養老金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和控制機制。
(五)豐富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新農保實施的制度補充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個人儲蓄、家庭保障仍需發揮基礎保障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發揮中華民族養老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可以推遲養老金領取時間,降低養老金給付標準,減輕社會負擔。新農保不可能也不應由政府全部統包下來,社會保障不等于政府保險,必須依靠社會解決。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新農保起著基本保障作用,個人和家庭起著基礎性保障作用。五保戶供養制度和商業保險起著補充性保障作用。堅持個人、集體、政府分擔責任,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多維度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新農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結語
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進程中,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是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難題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新農保制度,能否使農民在“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的基礎上,實現“養老不犯愁”,尚需持續的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