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藥學人才“藥德”先行——論醫藥倫理學在藥學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趙迎歡
[論文關鍵詞]藥學道德 素質教育 道德修養 醫學倫理學
[論文摘要]在醫藥道德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的指導下,對藥學人才進行育德的途徑主要是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思想道德修養相結合,同時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育德思想。
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醫藥倫理學教育一直是我國高等醫藥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基本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尤其在藥科大學的大學生中把藥學倫理道德——“藥德”教育作為藥學大學生的必選課已經在學生中開設了10年之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顧過去的實踐不難看出,高等醫藥院校要培養祖國醫藥學事業發展的合格人才,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而藥學大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的經驗深刻地啟示我們,育藥學人才,“藥德”先行。
1藥學人才:人類健康的天使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沒有高級的專門化人才,就不會有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昌明。歷史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人才在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標準又是什么?在21世紀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等等一系列問題會伴著時代發展的腳步接踵而至。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從人才的蘊涵開始探索。
1.1創造性是人才的本質特征
人才學告訴我們,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活動能力,以自己的智力和專門知識進行創造性勞動,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領域,對人類社會進步能夠或者已經做出突出貢獻的人[1]。從一般的意義上講,人才就是德才兼備的人。創造性是人才的本質特征,這是由人才從事的創造性勞動決定的。所謂創造性勞動,即以前不存在的物質或精神成果,經人才的努力實踐得以產生或生成,并且這些物質或精神成果對人類發展和進步的意義重大。而要使這些創造性的成果不斷涌現,培養人才及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高等學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所面臨的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2]。
高等學校是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堅強陣地。然而,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人才不僅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精湛的技術技能,而且還應該具有改革創新的思維,頑強、銳意進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發展的法制道德觀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領,又具有做人的修養,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實現其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合格人才的辦學目標。
1.2藥學人才,“藥德”最重要
如果說醫學處在對人類疾病和健康進行診治的起始階段,那么藥學則是對疾病給予攻擊和治愈的關鍵。藥品在維護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過程中始終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藥品的研制與開發、生產與銷售、使用與管理能否在實踐的過程中保證科學、準確、合理、經濟、高效,藥學人員的素質是重中之重。中國晉代的醫藥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一書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2]。歷史上許多著名醫藥學家在培養和選拔醫藥學人才時堅持將具有“仁愛”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這在客觀上表明了品德在藥學人才素質構成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由于藥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對藥學人才的培養既要堅持技術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堅持德居首位。從科學的角度講,藥品與毒品可謂一步之遙,藥品質量是保證人類身心健康的關鍵,而要保證藥品質量合格,療效安全,對人類生命和健康有益,就要對生產、研制、開發和經營使用藥品的實踐人員實行道德控制,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其在藥學實踐中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而藥學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陶冶過程。在藥學大學生中開展醫藥倫理學教育,是培養藥學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現實的無數事實證明,放松了對藥學人員的道德教育,就會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懈怠了自己的責任,甚至放棄了自己應盡的義務。從學生時代加強“藥德”培養,可以使藥學人員能夠在剛剛進入專業大門的入口處就清楚該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合格的藥學人才,并且在行為的一點一滴中都能夠按照道德要求嚴格自律。這將對祖國的藥學事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真正實現藥學人才是人類健康的天使的榮譽。
2醫藥倫理學對“藥德”的規定
“藥德”是藥學道德的簡稱,在現代醫藥倫理學中對藥學道德具有明確的概念表述。即指藥學人員在藥學實踐中正確處理藥學人員與患者、服務對象關系,藥學人員與社會的關系及藥學人員同仁關系的根本原則和行為規范。可見,藥學道德是指導藥學人員進行正確的道德行為選擇的綱領和指南。
現代醫藥倫理學繼承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道德精華,在處理藥學人員與患者、服務對象關系時強調赤誠濟世,仁愛救人和一視同仁的道德要求,當患者和服務對象有求之時,應該給予極大的同情和關懷,給予盡可能做到的幫助,甚至無償奉藥;在處理藥學人員與社會關系時強調要堅持原則,清廉正直及忘我獻身的道德境界,當社會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瘟疫流行之時,藥學人員應負起肩頭的責任,為解除人類疾病的痛苦做出應有的貢獻。如在2003年春季“非典”爆發之時,藥學人員以極大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繼日研究和開發“非典”疫苗,展現了藥學人員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人類健康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和無私的風采;在處理藥學人員同仁關系時強調謙虛謹慎,尊師重道及團結協作的道德品格。當面對重大疑難課題需要解決之時,藥學人員應團結友愛,淡泊名利,將集體、社會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在建立起良好的同仁關系的基礎上,攜手并肩,共創未來。
醫藥倫理學在藥學人才的素質教育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醫藥道德由于其領域的特殊性和廣泛性而具有普遍意義。藥學科學的發展、藥品療效作用的發揮及國際性的倫理規范在指導藥學人員實踐過程中發揮了普遍性作用和影響。國外的醫藥道德思想也隨著技術的對外開放走進國門,特別是在藥品臨床試驗研究的過程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及倫理委員會制度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知情同意,有利無傷,自主選擇及公平公正是醫藥道德的基本原則。所有這些要求和思想,都將對藥學人才綜合素質的增強、道德水平的提升、個性人格的完善及奉獻精神的培養具有戰略意義。
3藥學人才育德的基本途徑
藥學是實踐性和科學性融為一體的高、精、尖科學,對藥學人才的素質要求則是高之又高。然而,藥學還是充滿人道的科學實踐,在藥學實踐發展的過程中,藥學人員是否具有“仁愛”精神是檢驗其思想品質的試金石。 高等醫藥院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藥德”培養方面具有許多實踐措施和靈活多樣的途徑。
首先,“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是培養藥學人才品格素質的主要渠道。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重大思想武器,沒有先進的理論就不會有高尚的行為,因為理論的熏陶對一個人培養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等醫藥院校在大學生中開設醫藥倫理學課,對于加強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民族醫藥道德思想的精華,弘揚中華民族醫藥道德思想中的精髓內容,使古代的醫藥學家優秀的道德品質得以傳承,對于促進大學生將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有機統一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道德覺悟的關鍵環節。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與實踐的結合統一,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和蒼白無力的。大學生在學習書本理論的同時,深入到制藥廠、生產車間、醫院藥房、營銷連鎖店、藥事管理部門等單位,親身體驗醫藥學實踐中各種道德關系的處理方式及其意義,親眼去目睹藥學人員與患者、服務對象關系,藥學人員與社會的關系及藥學人員同仁關系的正確處理對藥學科學事業發展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具有的促進作用,從而增強在藥學實踐中踐行“藥德”的自覺性,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
第三,“專業課堂”的育德思想是增強大學生道德責任感的最佳途徑。
醫藥院校的大學生憑借對藥學專業的深深熱愛和造福于人類的崇高理想,在學習專業方面表現出頑強的毅力和嚴謹的治學作風,他們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孜孜以求,具有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和獻身祖國醫藥事業的忘我精神。然而, 藥學人才對自己肩頭責任的理解和認識尚需要一個漸進過程。
道德責任觀念的增強又往往是在學習專業知識和研究專業問題的過程中相伴而生的。如在現代轉基因藥物的開發與研制過程中,對目的基因質量的確保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道德意義。這樣的一種道德認識需要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課堂上去理解專業實踐行為的道德意蘊,需要專業課堂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增加育德思想,做到以知識啟發人,以真情感染人,以道德教育人,以理想引導人。只有如此,才能對藥學人才的道德素質教育收到實效。
總之,醫藥倫理學在藥學大學生成長和成才過程中,在藥學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上,醫藥倫理學教育、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但是,有一點是堅決不能動搖的,那就是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用理論的內容和對知識的理解指導藥學人員的具體實踐,從而,真正實現高等醫藥教育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的目標,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確保藥學為人類的健康和長壽服務。
參考文獻:
[1]羅國杰.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
[2]王小燕.21世紀醫學發展對醫學教育的影響[J].醫學教育探索,2003,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