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再論桑糧并重
佚名
明清江南農民經濟的規(guī)模和結構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興趣。圍繞著“人耕十畝”的農家的經營規(guī)模,從最初對史籍的廣泛引證。到人均耕地數量的客觀分析,再到農民耕作能力以及農家勞力分工合作的探討[1],的程度不斷深入。由“桑爭稻田”、“棉爭稻田”導致的農民經濟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引起了人們對明清商品經濟的高度關注。但是,將農家經濟的規(guī)模和結構結合起來分析,從其相互問的制約關系進行的研究還不多見。筆者認為,最經濟的規(guī)模下導致的結構才是最合理的,最合理的結構下形成的規(guī)模才是最經濟的,而農民經濟只有在合理的結構、經濟的規(guī)模下才能發(fā)揮最有效的功能。以下僅從農戶經營的目的、農戶經營的能力、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上述加以探討。
二、“戶耕十畝”依據之二:農戶生產資料投入的
三、植桑:農戶富余生產能力的最佳出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