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關于循環經濟倫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范式

喬法容

摘要:循環經濟是自工業化以來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對傳統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場革命。它建立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內容的“3R”原則基礎上,其運行包括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三個層次,構建了經濟———生態———社會諸關系和諧發展的鏈條,催生了諸多新的倫理關系與道德訴求。循環經濟深蘊的整體性價值原則、可持續發展價值原則以及新的生產倫理與消費倫理理論,構架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范式。

關鍵詞:循環經濟;倫理關系;道德訴求;價值原則。

歷史上,經濟增長方式呈現出一個不斷進步的嬗變進程,這是人類對經濟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自身之間諸種關系深化認識、自覺選擇的結晶。發展循環經濟,摒棄單一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共識。毫無疑義,循環經濟昭示并必將催生一種嶄新的經濟倫理觀。本文從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演進史上的一場革命,循環經濟催生新的倫理關系與道德訴求,循環經濟倫理深蘊的價值原則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演進史上的一場革命。

循環經濟的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針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提出的。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他分析了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提出人類經濟發展模式有必要從單向線性經濟轉移到循環經濟上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人們開始深入探索這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可見,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是為了緩解發展經濟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稀缺的矛盾與沖突問題。

循環經濟建立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內容的“3R”原則基礎上。減量化原則(Reduce)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物品在消費和生產中的時間強度;再循環原則(也稱資源化原則)(Recycle)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3R”原則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循環經濟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循環使用,從而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線性經濟相比,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史上的一場革命。

首先,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的經濟發展方式。傳統線性經濟的發展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過程。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傳統線性經濟正是通過把資源變成垃圾的過程,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來實現經濟的粗放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采用“自然資源———產品和服務———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把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這一學說揭示,經濟不是人類活動的全部,而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其次,循環經濟追求的是內涵型、科技型、節約型和清潔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傳統線性經濟是追求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在開發與節約的關系上,重開發輕節約,單一追求國民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增長;在速度與效益的關系上,重速度輕效益;在發展的外延與內涵關系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三高一低”(高開采、高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長方式就是如此。在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上,傳統線性經濟是一種對環境不友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循環經濟追求的是內涵型、科技型、節約型和清潔型的發展,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有利于推動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是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可能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最后,循環經濟采用的是綠色核算體系(綠色GDP等)和評價指標。在對經濟的核算與評價上,傳統線性經濟采用的是單一的經濟指標(GDP、GNP、人均消費等),其GDP核算體系難以客觀地反映出循環經濟倫理的價值原則、生產與消費道德準則,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2011年5月20日,《中國青年報》以“GDP巨人血鉛超標”為題,報道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發生了332人血鉛超標的污染事件。根源是當地政府為GDP增長大量上馬高污染企業,且對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不聞不問。此次惹禍的浙江海久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4. 5億元,職工1000人。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家企業是德清縣規模最大的企業,并于2010年通過上市前的環保核查。除德清縣外, 2011年以來,經媒體披露的血鉛超標事件還有安徽懷寧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和浙江臺州血鉛超標事件。2010年,全國也發生了6起影響較大的血鉛超標事件,這些血鉛超標事件大多與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的污染密切相關。傳統線性經濟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給人民群眾帶來的身心傷害一再說明,這種以犧牲環境、危害人民健康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

循環經濟采用的是綠色核算體系(綠色GDP等)。

所謂綠色GDP,是指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其計算結果可稱之為“綠色GDP”。綠色GDP核算可以促進資源的重復、合理利用,實現產業組合的最優化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同時,綠色GDP核算還會鼓勵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促進工業的綠色生產。

概言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倡導經濟與環境、經濟與生態、經濟與社會相協調,以緩解自然資本對經濟增長與人類福利發展的約束性作用,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者之間互相支持的良性發展關系。因此,循環經濟為工業化以來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發展范式,它有可能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發展與資源、環境、社會之間的尖銳矛盾與沖突,既符合自然規律又符合經濟規律。

二、循環經濟催生新的倫理關系與道德訴求。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其運行結構有三大層次,層次之間是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由此形成經濟運行的有機整體,并形成與傳統線性經濟不同的新的倫理關系與道德訴求。

循環經濟的運行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的循環。企業內部的小循環、生產企業之間的區域中循環和社會經濟層的大循環,三個運行層次既重構了產業關系,也重建了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新的倫理關系。

循環經濟圖示。

第一,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在企業內部,要求從清潔生產、綠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實施“物料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使一種產品產生的廢物成為另一個產品形成的原料,根據不同的對象建立水循環、原材料多層利用和循環使用、節能和能源的重復利用、“三廢”的控制與綜合利用等良性循環系統。清潔生產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創造性的思想,它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基礎。

第二,區域層次上生產企業之間的中循環。在區域層次上,循環經濟主要表現為共生企業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即區域生態工業園內企業間廢棄物的相互交換。生態工業園區是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它通過工業園區內物流和能源的正確設計,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企業間的共生網絡,一個企業的廢物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企業間能量及水等資源梯級使用,具有明顯集約利用資源和能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特征。以河南商電鋁業集團的“鋁—電—熱—化”

生態鏈為例,它是把循環經濟原理同工業生態學原理相結合的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它以熱電廠為中心,輔以鋁廠、化肥廠和水泥廠等相關行業,通過產業鏈的循環和流動,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內使上一個環節的二次能源成為下一個環節的一次能源,實現了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能量循環鏈和環保產業鏈,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又減少了環境污染,體現了循環經濟效益。

“鋁—電—熱—化”生態流程圖。

第三,社會經濟層的大循環。指全國性的若干大的生態循環體系,如治理“三河”、“三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治沙治堿工程、優化能源結構工程以及發展生態農業等。還如我國的天津、山西等地,作為全國循環經濟的示范區建設。以“資源———產品———資源再生利用”為核心的產業循環鏈,是實現資源的社會“大循環”的重要保證。循環經濟在社會層次的大循環體系主要由政府主導。

可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三個層次,實際上是一個產業結構及其有機的循環運行系統,并促成企業集聚,由此形成了一個企業與社會的聯合體。在聯合體內,結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經濟利益關系鏈條、道德關系紐帶,與此相適應,循環經濟倫理具有了諸多新的道德訴求。

第一,清潔生產、減少排污、節約資源。循環經濟所要求的清潔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化、綠色化的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模式,它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清潔生產體現的是“預防為主”的方針,要求企業從產生污染的源頭抓起,以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排污為責任,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選用、改革和優化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物料循環和廢棄物利用等多個環節入手,在生產的工藝技術和管理中,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力爭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通過加強管理和技術創新,積極采取無害或低害的新工藝和技術,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把影響環境的污染物盡可能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在企業內部,要優先考慮“減量化”原則。總之,要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使所有的資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終達到污染無害排放或零排放目標的經濟運行模式。

第二,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相統一。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旨在追求發展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以人類發展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為重,以最小的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資料的供養以及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對企業來說,環保責任,是其最主要的、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尤其對于我國這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加速、人均資源占有不足、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三,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相兼顧。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多有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業的短期行為所致。一些企業為追逐利潤最大化,對社會和企業資源透支式利用,不惜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在發展模式上重短期產出輕長期投入,不僅危害當代人的利益,還過度消耗了后代人的生存資源。短期行為給社會帶來諸多危害:一是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用及對環境的污染所導致的“資源瓶頸”和基礎資源的稀缺;二是由于基礎資源的稀缺所導致的社會發展的宏觀和微觀相脫節。為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必將給社會自然資源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制約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種損害長遠發展和全社會利益的價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企業來說,要正確處理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堅持兼顧原則,堅持以環境保護為重、共同利益高于單個企業和個人利益、社會價值高于企業利潤的觀念作為核心理念,以此來實現共同發展,決不能再搞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共存共榮、互利共贏。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由此形成循環經濟的中循環層次。園區內的企業之間進行原材料、能源、信息、技術、人員或資本交換,并通過包括這些資源要素在內的環境與資源方面的管理與合作,來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的雙贏。傳統線形經濟只強調企業之間存在某種交換關系,而不考慮交換關系的具體內容,這是生態園區與傳統經濟的重大區別。如上圖的生態鏈中,有以熱電廠為中心的電力行業,同時還輔以鋁廠、化肥廠和水泥廠等相關行業。對于單個企業來說,處于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或生態園區中的相同行業企業與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經濟發展已形成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利益關系,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處理好共同體內同行業之間及不同行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互相合作和支持,在對產業鏈上別的企業負責的同時,也給自身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構建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態平臺,實現共存共榮,互利共贏。

循環經濟發展方式,催生了一些新的倫理關系,提出了諸多與傳統線性經濟不同的倫理理念與道德要求,這一方面要求生態圈內或生態區域內的企業之間必須形成相互認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對企業與公民提出了許多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道德準則需要共同遵守。

三、循環經濟深蘊的價值原則。

循環經濟與傳統線性經濟不同,它深刻蘊藏著的內在倫理精神是整體性價值原則、可持續價值原則。具體體現在對資源、對環境、對生產、對消費、對利益、對公正等全新的認識和應報的倫理態度,表現出人類在生態約束面前的主動精神和對人類未來的責任意識。循環經濟的價值原則,是緩解經濟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緊張關系,從而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社會各方協調共存的倫理精神。

循環經濟倫理的整體性價值原則,是基于世界普遍聯系的學說與對經濟的新認知。恩格斯說,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世界是一個由無數具體事物及其過程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的總體,其中每個事物和過程都是這個總體中的一個有機成分或環節。這就使得從個別事物到復雜體系,從非生命界到生命界,到社會,再到無限的宇宙,形成一個由無窮無盡的層次、中間環節的相互連結交織而成的普遍聯系之網,而其中每一個別事物的存在、運動和變化又都是普遍聯系的具體體現。因此,任何具體事物的發展,都要考慮其聯系的相關方面,否則,只能是畸形的發展,而畸形發展則必然是短命的。

循環經濟這一發展方式,內蘊的、客觀的、核心的要求就是考慮經濟活動對與之相互關聯的環境、資源、社會的結構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循環經濟倫理便具有了“普遍倫理”的價值。

具體而言,循環經濟倫理的整體性價值原則,是把經濟視作全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的子系統,它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與環境、與生態、與社會以及人類整個大系統其他子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系統整體協調發展。如前所述,循環經濟是基于人類對當代環境問題日益嚴峻而提出的,目的是如何在資源少消耗、環境不惡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當代人類必須摒棄僅僅關注經濟效率與增長速度的單向度發展觀,更加關注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價值和人類自身的價值。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R·布朗認為:“從破壞生態的經濟轉入持續發展的經濟,有賴于我們經濟思想的哥白尼式改變,認識經濟是地球生態經濟的一部分,只有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相適應才能持續發展。”①著名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于1996年在他的《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一書中認為,現存經濟的“主導模式完全排除了生態成本”②,造成市場不能反映生態學的真理。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發表了一篇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態經濟學”概念。這種理論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作用,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節約利用一切可用資源。

在傳統線性經濟運行的各要素中,生態環境要素是作為一種沒有限制和約束的可利用資源來使用的,這也是導致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率的同時破壞生態環境的理論原因所在。整體價值原則不僅彌補了先前人類對環境、對自然資源價值的認知缺乏,而且突破了生態倫理與經濟倫理的嚴格界限,它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尊重生態學規律。從空間維度來看,整體價值原則還表明,資源與環境問題已成為一個超越國界的全球性話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相對于整體價值觀要求來說,都是局部,因而必須要有全球視野,正確認識和處理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遵守國際公約,承擔道德義務,擔負全球責任。由此可見,整體價值原則彰顯了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和人類自身和諧發展的內在倫理精神,倡導的是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與人類自身價值相統一的新的系統整體倫理觀。

循環經濟倫理的可持續價值原則,也是這一經濟發展方式自身內蘊的。整體性價值原則與可持續價值原則兩大原則,從空間與時間兩個不同維度反映了循環經濟的內在倫理精神。前者體現的是事物的聯系本性,后者體現的是事物的發展本質。那么,什么是發展?人類需要什么樣的發展?

循環經濟內蘊的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當代,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的國家,無一不在關注著發展問題。那么,什么是發展?

如何發展?就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而言,可持續發展是其目的。其要義是通過清潔生產、減少排污、節約資源實現經濟增長,實現自然生態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與經濟的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傳統線性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基于追求GDP的經濟增長方式,它具有明顯的倫理缺陷,如忽視對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的考量、忽視對經濟“外部性”的內部消解、忽視人的發展需求與社會的福祉的全面考慮,這些缺陷導致這一經濟增長模式很難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萊斯特·R·布朗2002年在中國出版的《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一書中提出,必須“將一種以市場力量為導向的經濟轉變為一種以生態法則為導向的經濟”③。如果我們不能實現這種轉變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他在書中引用開發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總裁厄于斯泰因·達勒的看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央計劃經濟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經濟學的真理,自由市場經濟則可能崩潰于不讓價格表達生態學的真理。”④循環經濟基于生態經濟學原理,要求對資源、對環境、對健康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在選擇經濟增長方式上,人類在嚴峻的資源緊缺、環境污染面前,其認識在不斷深化。1990年,國際上達成共識,可持續人類發展才是發展的完整涵義,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持續價值原則以人為中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人類延續不斷的發展。

可持續價值原則,體現在對生產、消費、自然等不同方面的新的倫理態度和要求。循環經濟內蘊的可持續價值原則,需要全方位全過程的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

第一,要確立新的生產倫理準則。可持續發展價值原則要求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必須拋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型的傳統生產模式,選擇具有持續性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在一定區域內將這些企業或部門聯結起來,構建產業鏈條,建立生態園區,形成產業共生組合和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共生關系。與這種要求相一致,企業必須遵守清潔生產、減少排污、節約資源的生產道德準則,把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堅持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相兼顧,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節約、循環使用自然資源,以此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要樹立新的消費道德觀。循環經濟的可持續性價值原則,在如何消費、應當樹立什么樣的消費觀問題上,與傳統線性經濟根本不同。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他在開始生產以前和生產期間都一樣。”⑤歷史上,由于經濟增長方式不同,其消費道德也存在明顯差異。在傳統線性經濟模式下,追求的就是“拼命生產、拼命消費”,也即被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主張提高資源的再循環再利用率,因此被稱之為“從搖籃到搖籃的經濟”;體現在消費環節,前者是一種不可持續消費模式,后者則是一種可持續消費模式,兩種消費模式在其倫理向度及其道德訴求上呈現出根本差異。循環經濟發展方式要求企業與社會成員的消費行為應遵循適度消費與綠色消費等道德準則,并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選擇一種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新觀念。循環經濟的消費觀內蘊著可持續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道德價值三者的內在統一性,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當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應自覺選擇的一種經濟倫理觀。循環經濟的消費倫理觀是基于生態倫理理論和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而形成的,應該說,循環經濟的消費倫理觀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先進的倫理觀念。

第三,要形成一種全新的自然倫理觀。循環經濟建立于生態學原理和自然規律基礎之上,是一種與地球和諧進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行模式不能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自然環境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必須維持好的良性循環生態系統。發展循環經濟,要求通過科學技術的提高,不僅考量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功能,使之成為符合人類社會整體價值需要的、有益于人類整體生態環境、有益于人類利益與自然權利的平衡、有益于當代人與后代人的資源權益的公正等。這就是循環經濟內蘊的可持續價值原則對待自然的倫理態度。

循環經濟中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原則,把能否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判斷善與惡的標準,主張把利益的獲得建立在人類的生存延續、人類的長遠的共同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拒絕經濟第一主義,反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由此可見,是否內蘊可持續價值原則,是循環經濟倫理范式與傳統線性經濟倫理觀的區別所在。

循環經濟倫理范式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倫理理論,它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整體性價值原則、可持續發展價值原則,包含有環境倫理與生態倫理思想,又包括了新的生產倫理與消費倫理等,它揭示的是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的內在倫理精神,反映的是經濟、自然與社會應是共生共榮而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而把人類的經濟需求與生態規律內在的統一起來,把滿足當代人的暫時需求與慮及后代人的長遠利益統一起來,把人類與自然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一倫理范式,依據經濟、生態、人類自身三大發展規律,融生態學、經濟學、環境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思想為一體,把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環境)、道德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因而,我們不能囿于在經濟范疇的意義上去理解它,而應該從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來審視循環經濟倫理這一新的倫理范式的意義,把它作為一種協調經濟與環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社會關系的新的經濟發展倫理觀,并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并努力探索其實現機制,以期更好地引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勢。

注釋。

①[美]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東方出版社, 2002年,第4頁。②[美]赫爾曼·E·戴利:《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第7頁。③④[美]

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東方出版社, 2002年,第88、24頁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191頁。

[1]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M].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2]盧風。應用倫理———現代生活方式的哲學反思[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

[3]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4]諸大建。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