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誠信缺失的倫理學探析
耿 紅
摘 要:會計提供的信息是各級政府對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判斷以及國家宏觀調控決策的重要依據。針對近年來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等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和法律建設,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會計倫理道德方面的誠信建設,通過會計人員行為、思想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防范會計信息失真。
關鍵詞:會計誠信;信息失真;職業道德 會計信息失真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帶來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頑疾,具有明顯的全球性特征。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最近幾年連續不斷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件不但給證券市場造成巨大傷害,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也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會計行業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如何重塑會計誠信,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會計誠信缺失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難題 作為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會計誠信是指會計人員依據會計法規、準則和制度,客觀公正地進行會計核算、實施財務管理、提供會計信息的職業素養。會計信息是控制和監督經濟活動的主要依據和手段,是社會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會計信息失真輕則影響到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重則導致市場失靈和經濟崩潰等可怕局面的出現。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一般都很重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采取各種途徑與方法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出現。在西方,“真實與公允”被當做現代會計的一項基本原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規定企業對外財務報表必須具備“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四個基本質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為四項質量要求的核心。在中國,我們一直把真實性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中國新修訂的《會計法》,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完整”。可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歷史原因 中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軌來的,市場發育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服從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計服務市場還沒有最終形成,會計服務市場的內在機制、操作規則和有效秩序還不健全,會計體制還處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有企業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公司化改造等一系列改革歷程,但是股份制改造后的大部分公司并沒有按公司治理機制運作,政企不分的問題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就為會計造假提供了溫床。 (二)利益驅動 1.經濟利益:利益是人們在生存和發展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滿足程度,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利益,其中經濟利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會計從業人員作為有限理性經濟人,在既有的職業道德規范約束下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動機和傾向。當預期利益大于堅持職業道德規范所帶來的利益時,會計人員就可能突破職業道德底限,從而引發職業道德風險。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機制還不是很健全和完善,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一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不顧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例如向上級管理部門匯報時虛增利潤,想向銀行貸款時虛增資產,向稅務部門報稅時虛增費用。會計信息成了一些單位負責人隨心所欲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受利益驅使而造成的私欲膨脹,成了會計造假的根本原因。 2.政治利益:在中國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嚴重,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其獨特之處在于會計誠信缺失的政治因素突出,行政干預色彩較濃。一些上市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國企改制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領導干部,大多由政府和組織任命。對于這些管理層的人來說,激勵措施并不完全基于經濟手段,還有政治因素等,如表揚與提拔。而且,這些利益還往往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績聯系在一起。 (三)會計缺乏相對獨立性 在中國現行的會計管理體制下,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宏觀上體現國家法律意志,微觀上服從單位管理層的旨意,具有雙重性特征。但會計人員代表國家意志的監督作用是微小的,會計人員與其服務的會計主體有著不可分離的一致利益。會計個人的生存、發展以及職務升遷等都依附于為之服務的單位,其職業命運以單位為依托。會計職業道德的發揮程度往往不以會計人員的主觀愿望為轉移,而是從屬于所在單位特別是單位領導的價值取向及其道德水準。會計人員在單位的從屬地位決定了其職業道德作用的從屬性,這種從屬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制約會計獨立性的根本原因。在這種環境下有些會計人員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屈從于領導的意愿,從而大量的虛假會計信息會隨之出現。 (四)違規成本過低,對會計造假的公司或中介機構的懲罰力度不夠會計造假是當前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最直接表現,也是會計從業人員最可能產生的職業道德風險。會計造假對社會經濟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阻礙了經濟的正常發展,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雖然失信的危害如此巨大,但是失信的行為依然存在,其根源就在法律懲處力度不足,起不到足夠的震懾和防范作用。公司、企業、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提供方,信息優勢和專業優勢使會計造假活動本身的支出低廉,失信成本遠低于其獲得的收益,失信成了相關人員趨利行為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