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口生態\人口政策與國際移民
李明歡
摘要:人口政策的第一大特性是必須具有充足的提前量和科學的前瞻性。如何從世界其他國家人口政策中吸取經驗教訓,應對我國迫在眉睫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是筆者對《世界人口政策2007》進行評述的主旨所在。通過對《世界人口政策2007》所提供數據進行再統計與分析,筆者以為,當今世界人口生態及人口政策關注的三大問題依次為:人口增速減緩;老齡化加速;國際移民成為相關國家化解人口生態矛盾的一大重要對策。 關鍵詞:人口生態;人口政策;國際移民
人口政策的第一大特性,是必須具有充足的提前量和科學的前瞻性。因為,每個人一旦出生,就有生存、成長的權利,這已經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人權理念。按照目前人口壽命預測,全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7.2歲,也就是說,新出生人口的生存期平均長達六七十年,當下人口政策及其影響下的出生率,對社會勞動生產力供給及社會結構的潛在影響,一般要大約20年后才會顯現,并且在那之后還將延續數十年。因此,雖然中國目前仍為世界第一人口和勞動力大國,但眾所周知,目前中國人口結構的不合理現象已經開始顯現,如何從世界其他國家人口政策中吸取經驗教訓,應對我國迫在眉睫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是筆者對《世界人口政策2007》(World Population Polcies)進行評述的主旨所在。 《世界人口政策2007》于2008年春由聯合國秘書處經濟及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出版。該書以數字量化的方式,對近30年來全球總計195個國家的人口生態及相關政府的人口政策進行了分類統計,為我們了解世界人口生態與各國政府人口政策的動向,提供了難得的全面數據。該書以時間、類別形成兩個縱橫交錯的坐標系,對世界各國政府的人口政策進行分類評價。其中,時間量度為四(1975、1985、1995、2007年);類別組合為六,依次對相關政府的政策取向進行分類評價(如表1)。通過對《世界人口政策2007》所提供數據進行再統計與分析,筆者以為,當今世界人口生態及人口政策關注的三大問題依次為:人口增速減緩;老齡化加速;國際移民成為相關國家化解人口生態矛盾的一大重要對策。 一、世界人口增長率減緩,地區性差異凸顯 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令主戰場歐洲生靈涂炭,人口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五六十年代,出現了所謂人口出生率驟然高漲的“嬰兒潮”,伴隨著大規模經濟復蘇、世界重建中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多兒多女受到推崇。在中國,民間羨慕“多子多福”;在前蘇聯,養育多子女的女性被冠以“英雄母親”的榮耀。反之,“家庭計劃生育”在聯合國機構中“幾乎成了一句罵人的話”。充裕的人力資源被視為國力強盛的標志之一。 然而,進入上世紀70年代之后,全球人口增長趨勢明顯分化。在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仍然保持其強勁的增長勢頭,反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嬰兒潮”卻在人們尚未知曉其影響力時就開始減退。7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平均總和生育率是4.47,其中較發達地區是2.13,最不發達國家則高達6.61。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在生育率上拉開了距離。 進入80年代后,人口基數的高速攀升與經濟的有限增長,尤其自然資源的過量消耗與不可再生的矛盾,使眾多國家政府感到了發展的沉重壓力。面對人口生態與環境危機,越來越多政府認識到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性。大約到了90年代中期,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基本共識: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推行計劃生育,而是如何讓全球育齡人口都能夠享受全面、安全、方便的計劃生育服務。全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開始相對減緩。 在發展中國家,總人口從1970—1975年年均增長24‰下降到2000-2005年的14‰,降幅可謂不低,但即便如此,2007年時仍然有半數以上發展中國家政府認為本國人口增長太快,需要進一步加以控制。在當今世界最不發達的50個國家中,1986年時,大約有半數國家政府認為本國人口增長過快,到了2007年,同一比例上升到78%。在非洲,1976年時,僅有35%的國家政府認為本國人口增長過快,但到2007年,該比例上升到66%。在亞洲,人口出生率在過去30年明顯下降,但仍然有45%的亞洲國家政府認為本國人口增長過快,必須控制。2007年,47%的發展中國家和70%的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干預政策,其中以非洲增加比例最快。1976年,25%的非洲國家實施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政策,該比例1986年上升到39%,1996年60%,2007年再上升到64%。反之,未采取任何干預人口增長措施的非洲國家比例,則從1976年的60%下降到2007年的21%。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都認識到,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才有可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為全體人民提供體面工作和基本社會服務的目標。 然而,幾乎與此同時,眾多發達國家卻出現了與發展中國家相反的人口政策走向。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界定為發達國家的49個國家中,認為需要采取措施以提高本國人口出生率的國家比例從1986年的18%猛增到2007年的45%。在22個認為人口增長過慢的國家中,21個是歐洲國家。2000到2005年,全世界已有19個國家人口出現負增長。 拉美與加勒比地區是另一個因人口增長下降過快而引起政府改變人口政策的地區。在該地區國家中,古巴人口增長率從1975年的16‰銳減到2007年的0,同期墨西哥人口增長率從31‰下降到11‰,巴西從24‰下降到13‰,巴拿馬從27‰下降到16‰。因此,該地區對于本國人口出生率基本滿意的國家政府比例從1976年的37%上升到2007年的73%;認為出生率太高的國家政府比例則從48%下降到24%,61%的國家政府的人口政策以“不干預”為基本原則。 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的差距拉大,世界人口地區性失衡現象明顯。根據聯合國2007年公布的數據,1950年欠發達地區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7.9%,1975年增加到74.3%,2007年又增加到81.7%,其中最不發達地區人口比例從7.9%上升到12.1%。反之,同期發達地區人口則從32.1%下降到18.3%。而且,按照人口中等增長率的預測,到2050年,欠發達地區人口所占比例將進一步上升到占全球總人口的86.5%,其中最不發達地區人口比例上升到19.0%,而較發達地區人口比例則再度下降到13.5%。 雖然科技的發展已經使人口總量在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競爭中的作用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口已經成為一種經濟負擔。但是,當欠發達地區人口在全球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超過80%而成為壓倒多數時,如此態勢對世界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格局已經并且還將進一步產生的重大影響,決不能低估。
二、世界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口年齡結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