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弘揚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觀的辯證統一
未知
摘 要:弘揚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觀是辯證統一的。民族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決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互通性、開放性、永久發展性和互相滲透性。因此,弘揚民族音樂、樹立多元文化觀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觀之一。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族性;世界性;多元文化;辯證統一
音樂文化既是最代表一個民族本質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現象,又是最能反映各個民族特點,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現象。從文化層面上看,多元文化的理論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管建華同志說:“21世紀人類社會將更加趨向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全球一體化是人類科學、交通、信息網絡及經濟發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則出自人類在不同生活空間、聚合方式適應性的進一步擴展。由此當今任何學科的發展放棄全球觀察的視野,孤立地談自己的發展或脫離自身文化傳統去談發展都是難以面向未來的。因此,弘揚民族音樂,樹立多元文化觀應是我們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
一、何為民族音樂
所謂民族音樂,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表達其情感生活的音樂。民族音樂包括民族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音樂兩部分。民族音樂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
1.民族音樂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獨特性、階段性、同時又是一種局限性,它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經濟等條件制約下形成的心理要素、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人類在精神領域里的認識和積累。民族音樂都是以民族性為特征的,它因為獨特而使別的國家和民族無法參與,至多對其只做一般觀賞和了解。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在國家仍未消亡的歷史階段,我們的民族音樂是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資源中的一個物種,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作用與價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繼續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本民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音樂種類,人民離不開它。我們的祖國版圖遼闊,地理環境復雜、奇偉,方言文化豐富多樣。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我們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藝術實踐,創造了三百多種戲曲、二百多種曲藝以及浩如煙海的民歌,為我們開掘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隔斷了歷史,現代民族音樂何以實現多元化發展?正如張肖虎所說:“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音樂可有多種做法并存,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做法之一是認真保持古老藝術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能使人們看到、聽到先人們的藝術本色。有了真正原本的藝術才可以做到學習、繼承、借鑒和發展。”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重點保護和發展象征本民族的藝術品種:歐洲國家的政府大力資助他們的交響樂與歌劇;印度許多著名音樂家則把維護自己音樂的純潔性做為神圣職責,在強烈自尊心的支配下他們對本民族音樂象對自己所信奉的神一樣熱愛和虔誠;韓國從事民間音樂的音樂家還在使用他們的祖先根據中國的“律呂譜”改造而成的“井字譜”;日本民族至今還恭敬地看“半字譜”,日本國家電視臺還有一個固定頻道專門播放傳統藝術的表演。這些國家對待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民族音樂就象世界上成千上萬的物種一樣,使得世界多姿多彩,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資源,從而使得世界文化繽紛多姿、光輝燦爛。
今天由于信息與交通的快速發展,當世界朝著各民族趨同的方向越來越快速發展的時候,人類也確有責任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獨特文化做出應有的努力,使其獨特的價值免于消亡。從長遠來看,他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多元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國向宇宙發射的太空船上載有一張播放給外星人聽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這是我們的驕傲,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民族音樂的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
2.民族音樂的世界性
世界性就是開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發展性和各民族廣泛的參與性這樣幾個方面,它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個層面上同等對話。它是人類未來共同的發展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勢力都不可阻擋的一種歷史潮流。音樂本身就是一種世界語。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李斯特說:“音樂可以成為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能夠被一切人理解。”英國哲學家卡萊爾說:“音樂是天使的演講。”這句話形容得太妙了,因為這種語言是人類感情的真實流露,它純潔、它美好,它是靠人們的傾心聆聽七個音符的概括和升華,所以有人把美妙的音樂說成是“天籟之音”,將之提升到了一個不屬于任何民族音樂語言的高度。世界音樂是相對民族而言的,它源于某個民族,但經過作曲家精心提煉和再創造,從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夠欣賞它,接受它。如中國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波蘭肖邦的《圓舞曲》、德國貝多芬的《交響曲》等,它們是音樂領域中的世界語,他們已成功地將民族音樂轉化成世界音樂。如果未來的音樂文化過分強調民族性的特色,將使得音樂文化客觀上遠離“世界性”。
二、何為多元文化觀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音樂教育的發展一直突出多元文化觀的主題。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各民族的音樂都是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標準創造出來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不能認為誰的高級誰的低級、誰的科學誰的不科學。長期以來,音樂的歐洲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影響了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實際上世界各個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音樂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富,它同歐洲文化一道創造了整個世界的音樂文明。基于上述認識,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半個世紀的國際音樂教育發展歷程,不斷延續與深化著多元主義音樂教育觀的主題。
三、弘揚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觀的辯證統一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有開闊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珍視人類遺產。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中,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有識之士,以全球化文化視野來審視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現象,并用以指導本國的音樂教育實踐。美國奧爾夫學會前任主席、威斯康星大學音樂系教授朱迪幫主編的音樂教材《共享音樂》中,歌詞就使用了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字。盡管這樣做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多元化對于美國文化的發展極有利,會成為一種“廣泛的肯定和認同”。我國著名聲樂專家金鐵林先生在民歌原始的演唱發聲方法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發聲原理,為我國民族聲樂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演唱發聲法,為21世紀培養了大批的民歌演唱家和音樂教育家。特別是2003年宋祖英在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舉辦的專場音樂會,把中國的民族聲樂引向了世界,民族聲樂的發展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未來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顆燦爛明珠。總之,任何文化(包括音樂文化)都是屬于民族的,民族音樂是音樂文化的“母語”。不管你走到哪里,親近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絕不會改變。但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與弘揚,并不一定要排斥和拒絕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音樂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現為那種狹隘的民族性、局限性。如果不用“一個標準衡量一切”,那么這個民族就成熟了。因為世界音樂的多樣性是由民族性決定的,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的世界,廣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優秀文化,開闊我們音樂教育的視野,豐富我們音樂教育的內涵,共享人類音樂文明的優秀成果,應是我們音樂教育的理想與追求。
參考文獻:
[1]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初中音樂課程標準[S].
[2]杜亞雄,桑海波.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管建華.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科學研究展望[J].交響,2001(1).
[4]張肖虎.民族傳統音樂的一些問題[J].中國音樂,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