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李思華
摘要:少數民族音樂是整個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擁有本民族創造、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文章闡述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來源及表演形式,重點論述了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并對在高校中弘揚少數民族音樂的途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 音樂教育 重要意義
前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樂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須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三方面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于對本國音樂的巨大重視。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傳承音樂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師生有義務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出力。
一、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來源及表演形式
我國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是各民族音樂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促進的結果。少數民族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來源
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是在中原音樂、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間的交流融合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三大來源。
1、中原音樂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相互交融。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派樂官伶倫到新疆,“取竹于嶰谿之谷”制造了十二根律管。這雖然只是一個古老的傳說,但在新石器時代,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地區已有音樂文化交流,則是可能的。
2、四域音樂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鼻祖。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外的中華大地上其他音樂文化,如長江中游的楚文化音樂、珠江流域的粵文化音樂、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古代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等。
3、外國音樂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來源。外國音樂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傳入中國,自然影響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
1、民間歌曲。民間歌曲主要包括了山歌、情歌、勞動歌和習俗歌,是各少數民族用以表達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藝術形式。如藏族山歌《幸福的家鄉》,其音域寬廣、旋律優美,演唱時高低婉轉自如,常常給人一種美好、空靈的意境。情歌多由年輕人獨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對唱;勞動歌則是生產勞動中或建房時的獨唱、齊唱,有“歌能解除日常勞作的疲勞與寂寞”、“一唱起歌來,干活就不覺勞累”等俗語;習俗歌主要有婚禮歌、酒歌、情茶歌、告別歌、猜歌等多種形式。
2、民間器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種形制的樂器達五百余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其表現性能豐富多樣。各民族的民間樂曲均含有獨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樂、拉奏樂、彈撥樂、鑼鼓樂以及絲竹樂、吹打樂、弦索樂等。少數民族的樂種也頗具特色,代表性的如藏族的鷹骨笛、牛角胡、熱巴鼓等,蒙古族的馬頭琴、四胡、火不思等,維吾爾族的手鼓、巴拉曼、塔什等,回族的泥簫、口弦、角笛等。
3、民間歌舞。民間歌舞是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的藝術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樂、踏歌三種類型。鼓舞是采用擊樂伴奏,合節起舞。如傣族的象腳鼓舞,以鼓點的豐富與否、打法是否多樣作為衡量舞者優劣的標準,此外還有壯族的扁擔舞、佤族的木鼓舞、朝鮮族的長鼓舞等。跳樂是一種完全用樂器伴奏的舞蹈,最有名的得數彝族的跳樂。每逢火把節、插花節或三月會等傳統節日,人們身著盛裝,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阿細、撒尼人稱這種歌舞為“跳樂”,聞名國內外的《阿細跳月》就是。踏歌,即在歌聲和樂聲中踏著舞步歡跳,如蒙古族的安代、維吾爾族的來派爾及賽乃姆、壯族的采茶舞、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彝族的甲蘇、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等。
4、民間戲曲。戲曲綜合了民歌、歌舞、器樂、說唱等多種藝術形式。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劇種曲種,如藏族傳統的說唱音樂有“仲諧”、“折噶”、“喇嘛瑪尼”等,漫瀚?。晒艅。┯小稙踉破淦涓瘛贰ⅰ对屏肌贰ⅰ秴⒐媚铩返?,朝鮮族有《春香傳》、《沈清傳》、《興夫傳》、《兔鱉傳》、《阿里郎》等。
二、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音樂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有利于我國音樂文化的和諧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精神、觀念與認知的世世代代積淀。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需要繼承傳統,需要個性與多樣性并存地發展,勢必包括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1、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開設少數民族音樂,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進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好人才和文化準備。
2、有利于個性與多樣性并存。“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民歌曾經是中華民族最為普遍的精神食糧,對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合理開發,有利于維護我國音樂文化品種的個性與多樣性。如楊麗萍對云南各少數民族音樂的依戀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有利于豐富高校的教育教學
1、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入校園,不但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教學,也能到課堂外開展活動。這些少數民族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民族特點,學生喜歡,也相對容易接受,這樣就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減緩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教育的任務是充分挖掘每個人熱愛音樂的天性和學習音樂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音樂興趣與音樂愛好,并將其逐漸提升為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質,成為生活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在音樂教育中,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可以通過直觀的藝術手段吸引、感染和鼓舞學生去探究、去感知、去實踐,學生在感受、理解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時,而激發學習興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有利于學生民族意識的增強。民族意識作為精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構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種精神氣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民族音樂是先人和現代人音樂才智的結晶,是我國未來音樂發展的最好參照物。大學生只有通過了解、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更多地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及蘊藏其中的強悍、進取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增強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2、有利于學生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在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中,學生在學到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心理素質。如在欣賞藏族《格薩爾王》時,給學生介紹藏族人們的生活習俗、服飾打扮、居住環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這樣不僅進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樂教育與其他多學科的知識相互融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久之,學生會變得更加開朗、陽光、自信,心理素質也就隨之提高。
三、 在高校中弘揚少數民族音樂的途徑探索
要更好地弘揚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筆者認為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高校的音樂教育。那么,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完善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課堂教學的運用。 (一) 要進一步完善高校音樂課程設置
在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上,要立足本土音樂,加大民族音樂課程量,建構民族音樂門類、形式、風格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首先要有理論課,如《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中國民樂演奏基礎》、《中國民樂演唱基礎》、《中國音樂簡史》、《民族民間音樂》等;也應該有民族采風等實踐課程,如有計劃地安排師生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動去體會各民族音樂的產生、藝術形式、對本民族的影響,再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就會讓學生受益良多。另外,也可嘗試邀請當地的歌手、樂手走進大學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
(二)要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模式
1、以聽賞為基礎。首先,聽賞各地區的民歌,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如東北民歌《小看戲》、《小拜年》,山西民歌《繡荷包》,陜西民歌《三十里鋪》,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江蘇民歌《茉莉花》等等。其次,聽賞民歌器樂曲,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笛子獨奏曲《早晨》、《揚鞭催馬運糧忙》,二胡曲《空山鳥語》與《二泉映月》,管弦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等等。然后,聽賞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及民族歌劇,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如黃梅戲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豫劇《花木蘭》中的《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越劇《梁祝》中的《樓臺會》等,都是戲曲藝術中的經典。
2、以實踐為升華。在教學中可選用各少數民族上口、動聽的民歌作為學生的練習曲,如彝族的《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蒙古族的《遼闊的草原》,維吾爾族的《達坂城》等。學生學習教材外,每節課再練習1-2首民歌,個別曲目要求背唱,以加深其印象。在練唱時,老師要指導學生唱出各民族的特色。在教學中,還可選擇一些歌劇及戲曲片段作為學生練聲及視唱曲目,如傣劇《千瓣蓮花》,苗劇《龍宮三姐》,白劇《血汗衫》等。練聲的歌劇和戲曲片段要難易適中,使學生不僅掌握聲音技巧,而且掌握其風格。
3、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高校的音樂教育有方法、無定法,可視各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教學方法應該向“開放”式轉變,向“民主”式轉變,向“創新”式轉變,這樣才能與新世紀音樂教育發展相適應。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可采用講座式、鑒賞式、講授式、實踐式等,盡量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的訴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文化瑰寶。我們在學習民族音樂的時候,需要秉承民族音樂的傳統,在其基礎上繼承與創新,以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能夠讓民族音樂健康發展的環境,普及民族文化,讓人們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努力為民族音樂的發展而努力。
1、杜亞雄.少數民族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音樂,2005(2) .
2、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中國音樂,2004(4) .
3、楊秀,趙全勝.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8(3) .
4、范立芝.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的傳承[J].唐都學刊,2002(3) .
5、鐘麗芳.論少數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J].中國民族教育,2007(5) .
6、許瑋.論多元視野中的我國民族音樂教育[J].西北師大學報,2010 (9) .
7、黃凌飛.云南高等藝術院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與展望[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1) .
8、伍國棟.中國少數民族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9、陳四海.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
10、江明淳.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