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文課需要電影式的節奏
未知
關鍵詞:語文課 課堂節奏 電影式
內容提要:現代語文課要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節奏,使我們的語文課具有電影式的節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有人說,語文課是一篇散文,它要求有著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的結構;也有人說語文課是一篇小說,它要求有著小說一樣的波瀾起伏的內容;而我認為,語文課更是一部電影,它要求有電影一樣的明快、跳躍而又連接貫通的節奏,這樣才能跟上現代生活的節奏,符合現代語文課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因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要實現這種學習方式,最主要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是不斷變化轉移的,要“集中”并“保持”其注意力,就有必要研究如何調整課堂節奏。不同階段注意力有不同的特點。一般來說,一節課45分鐘,學生的認識積極性出現一個波形狀。最初1~2分鐘注意不穩定,學生心理處于上節課或課間活動興奮的影響之中。其后20~30分鐘學生進入注意力最佳狀態。下課前7~10分鐘,注意又開始逐漸趨于衰退。這就為我們把握課堂節奏劃定了大致的區域。授課開始,教師不一宜立即進入實質性的教學內容,而應注意誘發,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外移至課內,或一段新奇的故事,或一個有趣的疑問,或一段設置情境的音樂,或一幅攫住注意力的圖畫……以快節奏運行,步步緊逼,層層深入,瞬間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課堂。其后,是課堂教學的“黃金時段”,學生注意力集中、穩定。此時,節奏或慢或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進度,或閱讀,或思考,或質疑,或討論,做到環環相扣,波瀾起伏。這一階段要解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臨近下課,學生的注意力進入分散期,教師應該及時變換課堂的活動方式,如由講述到活動,由討論到評價,由課內到課外,由文章到音樂、圖畫等等。使學生注意力再次反彈,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規律和方法等。下面筆者以自己在新課程標準下上的一節公開課——《第六枚戒指》的教學,談談如何設置電影式的節奏。
《第六枚戒指》是一篇美國短篇小說,講的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有一位17歲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在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工作。在圣誕節的前一天,店里來了一個30歲左右的貧民顧客,他衣著破舊,滿臉憂愁,用一種不可企及的目光,盯著那些高級首飾。姑娘不小心把一個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絕倫的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去撿,卻只撿回了五枚,第六枚戒指怎么也找不著,這時,她看見那個30歲左右的男子正向門口走去,她意識到戒指被他拿了。但是她沒有直接索要,而是向他敘說找工作的不易,終于那位男子伸出手為她祝福,送回戒指。這是一篇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美文,文美情更美,讓人百讀不厭。
這節課上課的對象是初一學生,我是這樣處理教學程序的:
[開頭]
1.讓學生回憶以前我讀過的文章《善良歷難記》并思考文章的主題。(善良能使人變得崇高)把學生迅速從課間拉回到課堂。
2.自由快速復述課文。本篇小說有著迷人的故事情節,我要求他們變換人稱(用第三人稱)復述,并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自由復述后,請一位同學復述,其他同學補充,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故事復述得很好。
3.一波未平又掀起一波,我叫學生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故事。(第六枚戒指失而復得的故事。)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學生個個想表現自己的概括是既全面而又最簡潔的。
[中間]
1.老師問:里面有兩個主要人物,你更喜歡誰?
這是我設置的一個思維陷阱,(其實兩人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都很可愛)學生馬上分成兩派——親小姑娘派和親男人派。我要求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分析這兩個人,充分說明你喜歡的理由。然后,我安排小組探究學習,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學生小組討論后,兩派各自陳述喜歡的理由,我在他們陳述時進行追問,諸如:(1)那個男人剛出現在讀者面前是什么樣子?這說明了什么?(2)男人是撿了戒指還是偷了戒指?(3)怎樣看待男人拿戒指送戒指的行為?(4)戒指滾落在地,總管先生和我有什么反應?這說明了什么?(5)我如何索要戒指?你對此有何評價?(6)作者把一個失業者安排在一家珠寶行,故事發生在圣誕前一周的時間里,有什么特殊意義?(7)“戒指失而復得的故事”從哪個小節開始寫?前面部分在文中有什么用?等等。這樣就解決了對課文重點內容理解的問題。我認為這種方式極大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最后水到渠成,我叫學生概括文章的中心。學生思維活躍,主題概括比較精要,諸如:1、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2、以愛換取愛,以同情贏得同情;3、展現下層人民的人性美(或人性的光輝)。最后我總結:有人說,一滴水雖小,但它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同樣道理,一枚戒指雖小,但它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2.朗讀,體會主題、品味語言。
經過緊張的討論、研究,時間已過去了25分鐘,這期間,課堂節奏是跳躍、急促、緊張的。此時需要適當舒緩一下課堂的節奏。所以我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的主體部分。朗讀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由“感”到“悟”地學習知識。接受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主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一個從“表面感知”到“深層感悟”的過程。教育心理學更是指出,語言的習得,其過程是“符號——信息——符號”。從中我們可以獲悉,語文知識的習得,特別是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須要經過一個從“感”到“悟”的階段,而朗讀則是兩個階段的橋梁。所以,最后我安排朗讀讓學生體會人性美及文章的語言美。
[結尾]
1.課本劇表演。叫七個同學表演,其他同學一邊看表演一邊思考他們的表演怎樣,請結合課文內容評價。
環境行為學的實驗證明,動靜相宜的條件下,人腦的神經中樞最為放松,最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古人也留下遺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語文課堂也應具有上述特征,現在學生安靜下來觀看同學的表演,而在靜中又要求神思飛揚起來,努力地作好評價。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熱情高漲,極大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2.遷移
老師講一個愛的故事:一個老太太因失去兒子心情憂郁,當她感覺到將不久于人世時,她叫司機開車來到墓地最后一次給兒子送花,那個常常代她送花的墓地管理員對她說那些孤兒院里的小孩比她的兒子更需要花。后來,老太太不再憂郁,她常常送花送衣物給孤兒院里的孩子,她感受到了給予的快樂。她終于活了下來,并且活得很好,自己開著車來答謝那個管理員。
3.叫學生續寫故事。我說:給予是一種快樂,我想那個男人因為給予而變得不再憎恨那個社會,這會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好人一生平安!”同學們,我們也希望那個男人一生平安,你是否給他續寫一個故事呢?請把它寫在日記本上。(續寫故事,讓人感覺這節語文課有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總之,我們上一堂課,都力求達到這樣的境界:開頭,引人入勝;中間,波瀾起伏;結尾,余音不絕。要做到這樣,必須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