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藝術的特點
王 曉
內容摘要: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藝術傳承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唱腔風格與技巧,是中國唱腔藝術的延流與新發展,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特點。
關 鍵 詞:民族聲樂 唱腔 特點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藝術是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建立起來的一種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科學發聲為原理,并代表著民族氣質、民族個性以及廣大人民欣賞習慣、審美標準的中國式歌唱藝術。它傳承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唱腔風格與技巧,是中國唱腔藝術的延流與新發展,是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歌唱藝術。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字行腔 字正腔圓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疆土的遼闊、地理環境的復雜、社會經濟歷史等多種原因,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方言。而各地的聲樂作品一般都會用當地的方言演唱,這使得各種唱腔因地方語言的差異而具有個性化的音色和特有的地方民族神韻。如用粵語演唱的聲樂作品,唱腔常用鼻音而顯得厚重;吳語演唱的聲樂作品,唱腔因促聲而顯得輕巧。中國民族聲樂唱腔藝術區別于其他國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發音規則及吐字方法,這其中又以漢語為主。復雜的漢語言體系中輔音較多,且發音部位較靠前,這就決定了民族聲樂的唱腔明亮甜美、纖小動人。“依字行腔”才能做到“字”正,只有“字”正了,“腔”才會“圓”。也就是說,發音吐字是“字正腔圓”的根本所在。而民族聲樂唱腔把“字”分為了“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并要求字頭咬緊、字腹要圓、歸韻要準,從而達到“聲、韻、調”三者的有機結合,做到唱腔語言字頭清晰、字腹圓潤、歸韻準確,聲調抑揚頓挫。
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的特色之一在于“咬緊字頭”“咬準字頭”,但又“咬而不死”“咬而無痕”。因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不同,在咬字清晰、準確的基礎上,講求分寸感。其中“噴口”唱法就要求在良好的氣息支持下,加強聲母擋氣阻礙的力量,使字頭結實有力、干凈利落且富有彈性,舒展而有爆發力。古人常說“聲出于形”,即在氣息支持下,保持正確的口型和準確的共鳴位置,這對達到唱腔“圓潤”有很好的效果。姜家祥先生解釋了前人的吐字五法,即“崩”“打”“粘”“寸”“斷”。發音吐字講求“大貓叼小貓”的“口力”,根據曲調起伏、情緒變化來調整口型。此外,歸韻收音也要求保持口型不變,可見,口腔在整個歌唱狀態中的積極作用。
歌唱是為了傳情達意,使聽者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要真正表現歌曲的思想感情,則需掌握一定的潤腔技巧,即對唱腔的“潤色”,是一種技術性的修飾,其對唱腔語言的準確性、情感與風格的表現性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今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周大風先生把“潤腔”技巧歸納為:收口腔、喇叭腔、橄欖腔、保腔、特強腔、夯腔、上滑腔、下滑腔、拋腔、頓腔、打腔、推腔、雙打腔、雙音推腔、顫腔、掉腔、遲腔、分腔、咽腔、點頭腔、斷續腔、摜腔、圓滑腔、氣泡腔、耳語腔、韻音斷腔、磨腔、泛腔28種。這些潤腔技巧,給民族聲樂唱腔又增添了許多線條和色彩。
總之,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唱腔藝術要求“出字正,行腔圓,收韻清,收音準”,并“依字行腔”,做到“字正腔圓”。根據唱腔講究“字頭重,字腹滿,字尾輕”的原則,做到語言連貫生動、音樂旋律流暢、音色圓潤統一,把“字”與“腔”完美結合起來,真正達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藝術境界。
二、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聲樂藝術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門有聲的情感藝術。經過詞、曲作家合作譜寫音樂作品的音樂創作,是聲樂表演藝術的“一度創作”。而只靠作曲家創作的音樂旋律美以及歌唱者天生的嗓音音色這些客觀因素,是不能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的。因此,由歌唱者將音樂作品變成有聲、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藝術,并在舞臺上為觀眾“聲情并茂”地表演,才是聲樂藝術的最后階段,這就是歌唱者的“二度創作”。
演唱者在掌握并能熟練地運用民族聲樂唱腔技巧、表演規律等進行藝術歌唱時,首先應該熟悉音樂作品,包括對曲調的分析(如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高和聲、鋼琴伴奏等),對歌詞內容的理解與詮釋(如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內容、歌詞音調的抑揚頓挫等);其次,應該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作深刻的分析和體驗(如作品情緒的變化、音樂形象角色的體驗、音樂形象表現的準確性等);最后,是演唱者個人對作品的藝術處理和加工(如演唱者自身對作品速度力度的變化處理、語音音色的個體差異、咬字吐字的語氣處理、作品風格韻味的把握等)。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與歌唱者的嗓音條件、人生經歷、生活閱歷、專業技能、自身對作品的不同層次理解是密不可分的。他們通過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音樂形象、音樂情趣及旋律結構、和聲織體、力度速度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與理解,使自己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做到真情實感地投入,加上巧妙地運用唱腔技巧,靈活地控制音色音量,使之達到美的效果。正是因為歌唱者們個體的差異,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也會存在個人唱腔風格上的差異,如王昆、郭蘭英、彭麗媛三位歌唱家演唱《我的祖國》,表現出來的唱腔風格各不相同。王昆質樸大方、活潑細膩的唱腔風格,郭蘭英高亢亮麗、親切甜美的唱腔風格,彭麗媛圓潤激情、清新秀麗的唱腔風格,都體現出了唱腔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這些各具特色的唱腔風格給民族聲樂唱腔藝術的畫卷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讓當前的唱腔藝術流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
總之,任何民族的聲樂唱腔藝術都以其獨特的民族性,來豐富世界聲樂文化寶庫。中華民族的聲樂唱腔藝術也因其語言、技巧、風格、情感上的差異而區別于世界各民族的聲樂藝術。我們只有在傳承中國傳統聲樂文化的同時,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尋求發展與創新,不斷地創造出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接受、欣賞的聲樂作品。中國民族聲樂唱腔藝術也只有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才能真正與世界接軌,立于世界民族聲樂文化之林。
[1]鄒本初編.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A].歌唱與聲音訓練(音樂論叢[五])[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103.
[3]應尚能著.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12.
[4]李曉貳著.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