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纖維藝術在環境中的語義研究
未知
內容摘要:現代纖維藝術作為環境設計的重要構成語言,應突破二維或三維特定空間的局限,擺脫傳統設計中的“靜”的狀態,參與表現“動”的意識,爭取體現四維觀念、五維觀念,從品質上去加入時空環境的創造。因此,考察現代纖維藝術的語義,應從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形態、放置方式、交流方式及其功能等角度來分析。
關 鍵 詞:纖維藝術 語義 建筑 環境 一、現代纖維藝術語義的切入點 安妮·阿爾伯斯(美國纖維藝術最早的倡導者之一) 說:“紡織品設計不應該是平面的。” 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意識發生了重大改變,人們努力從一些千篇一律、窒息人性的建筑形式中擺脫出來,追求具有個性發揮、富有情感的居室環境,希望兼容多種意識的空間環境設計,從各自特異的領域向多元發展,以展示自身特有的當代精神,而具有多意、抽象特殊性的纖維藝術正是參與當今環境設計的適宜媒介。這是因為:第一,從觀念上講,多種意義的界限不確定的設計,更能適應開放的多層次的空間環境。例如,公共空間的設計應具有寬泛的文化體驗與共融的氛圍。第二,從形式上說,傳統的纖維品設計不能適應現今環境多變的裝飾方式,不能給人們完整的視覺感受,以致影響環境的系統協調。而具有抽象性多意風格的纖維藝術,能夠正確地協調現代形式的建筑環境,影響人的感官、經驗和思考,使人們理解并參與創造,達到人——作品——境——社會的協調與平衡。 現代纖維藝術作為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應積極參與時空環境的變動創造,使之體現出時間參與的意義。其次,橫向經濟聯合藝術本身也應突破二維或三維特定空間的局限,擺脫傳統設計中的“靜”的狀態而參與表現“動”的意識,爭取體現四維觀念、五維觀念,從品質上加入時空環境的創造。把纖維藝術本身和城市生活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纖維藝術概念往公共藝術方向改變,城市需要引進開放、靈活、有生命力的藝術,而建筑、藝術、生活之間的界線也在逐漸模糊,這些都是現代藝術以及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讓現代藝術融入城市,使城市由此產生一種新的觀念,讓纖維藝術影響本地人的生活,影響到使用這些作品的人。 對于現代纖維藝術而言,其公共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現代纖維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門類所具有的屬性。因此,考察現代纖維藝術的語義,應從現代纖維藝術作品的形態、放置方式、交流方式及其功能等角度來分析。 1.懸掛 用懸掛的方式將纖維藝術置放于建筑空間中,形成各種形態特征和氛圍,這種形態要求所使用的軟雕塑材料具有良好的懸垂特性,且色澤、形態、材質的不同組合,在建筑中會產生相異的空間效果和空間層次。比如,美國軟雕塑藝術家雷諾阿·察里斯的《秋·自然的垂落》,即表現在商業建筑共享空間中的懸掛式小品,為現代忙碌而緊張的人們,增添輕松的氛圍和感受,同時增加建筑空間的層次、藝術化、趣味化,突出空間的個性特征。懸掛式結果表現的張力豐富且靈活,氣勢宏大、結構復雜,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應。 2.環繞和支撐 利用纖維材料柔韌性的特點制成,形成環繞的三維構成空間,軟雕塑的雕塑特性在這種結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采用纏繞或包扎等方式制作。比如,保加利亞軟雕塑藝術家馬林·瓦爾班諾夫的《阿波利亞》,以兩個半圓柱的形態佇立于空間中,就作品而言,給人一種情感的表達,在建筑中又成為重結構空間形式或雕塑空間內涵的重要手段。支撐式結構形式主要是針對軟雕塑所使用的軟性纖維材料,使用硬性金屬絲或木架作支撐。其支撐物與作品主體在材質、形態、色彩上對比協調,它與環繞結構軟雕塑的共通之處是弱化空間分割界。 3.地面堆積和動態 主要指以地面為載體,用堆積或平鋪等陳設方式來表達地面——纖維材料——空間的關系,動態是利用風力等作用來表現纖維材料張力的“活動雕塑”,并成為一種時尚。這種新形態的出現,注重空間的動態造型,使作品與自然、環境充滿變化和運動的生機。以上多種物質結構形式的纖維語言是用體積或體積所規劃的空間來表達的,除了它自身具有的空間之外,還有一個空間范疇,那就是作品與欣賞者營造非現實空間,也就是作品與欣賞者發生情感共鳴時產生的“精神空間”或“精神層面”。 二、現代纖維藝術的語義特征 克萊德·羅列·斯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說:“這是一種治療我們必須居住的、功能的、功利建筑的厭惡情緒的極好良藥,它疑聚著深厚的人類手工制作的情感。” 所謂“語義學”,指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系,符號的使用無處不在。纖維藝術不僅具有視覺上的形式美感,而且還包含了更為深層的意義,即“親切、溫暖、安全”的符號象征。它和文字等符號系統一樣,成為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達信息的媒介。設計語義主要強調設計意義和設計語言意義,是關于藝術設計造型語言觀念的傳達,發揮設計語言和符號的作用,并使這種語言能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它體現設計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成為溝通設計師與觀眾之間的一個橋梁。根據纖維藝術的存在形式和自身特性,其語義特征歸納為下列幾點。 1.材質與技法結合 創造回歸自然的氛圍,賦予人情味和情感特性。與歷史悠久的壁掛相比,纖維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盛起來的主體織物。它將多姿多彩的各種纖維材料演變成雕塑語言,表達現代生活空間中所需要的三維情感形象。20世紀初開始的新建筑運動,倡導建筑的“功能主義”,把建筑視為“住宅的機器”,幾乎完全廢棄了建筑的所有表面附加裝飾,而且建筑的材質是工業革命以來發明的鋼筋、水泥、合金、塑料等硬性物質。人們確實在這樣的建筑與住宅中得到了方便,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它們缺乏個性和人情味的冷漠。纖維材質上具有相對柔軟的觸覺和視覺感受、溫暖柔和的色彩和變幻不定的構成形態,這些形態特點恰恰能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成為彌補現代建筑冷漠感的首選藝術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應用在現代環境裝飾中。
參考文獻: [1]諸葛雨陽.現代纖維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鄔烈炎.現代纖維藝術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3](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4]聞人軍.考工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5]林樂成.現代國際纖維藝術.中國城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