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風琴藝術民族化的可貴研究—李遇秋手風琴曲創作特征簡析
曾杰
論文摘要:李遇秋是我國當代手風琴界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手風琴音樂創作立足于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以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為創作素材,結合西方作曲技法,并在和聲與曲體結構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使作品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對中國的手風琴創作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李遇秋 手風琴 和弦結構 聯綴體 演奏技法
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涉及體裁廣泛.形式多樣.有奏鳴曲,賦格曲、組曲、獨奏曲、協奏曲、重奏曲等作曲技法也不限于傳統作曲技術,部分作品采用了十二音序列手法其中一些經典作品是對我國民族化手風琴音樂道路的可貴探索,對今后我國的手風琴音樂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本文以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為研究對象.對其代表性作品的創作特點、作曲技法進行分析.研究這些作品的創作素材,和聲手法,曲體結構等,探討其手風琴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征。
一、以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為創作素材
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作品一直是李遇秋手風琴音樂創作追求的目標.他的創作立足與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注意挖掘、整理地方特色音樂.結合西方作曲技法創作出了許多優秀手風琴作品.
《天女散花》可謂是李遇秋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作品是手風琴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第二曲,創作于1987年.在德國克林根塔爾舉行的手風琴國際大賽上演奏家張國平演奏了這首作品,引起了強烈凡響.隨后這部組曲在德國正式出版樂曲吸收了江南絲竹和地方戲曲的音調加以發展.又移植了古箏、琵琶、竹笛的演奏技法,由沉靜到悠揚到熱烈。《京劇臉譜》為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第三曲,是作者以京劇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手風琴作品.樂曲采用了京劇花臉的唱腔、鑼鼓點和絲弦牌子曲做素材.做了戲劇性的發展.力圖表現沉思中再現的一幕幕戲劇場面。《廣陵傳奇》是作者以古琴曲《廣陵散》為素材移植改編的一首手風琴作品,但該曲并不是《廣陵散》的簡單的移植,而是將原曲的精髓消化之后.在手風琴上進行再次創造的結果、“一方面.手風琴的多聲部性能特點將原曲的單一旋律改編成多聲部作品.……另一方面.在演奏處理上也充分發揮了手風琴特有的技巧”①如旋律上的靈巧加花處理。抖風箱對情節的描繪、氣氛的烘托等,,手風琴協奏曲《南國情》運用了云南少數民族音調和節奏型.采用混合節拍4/5拍.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
從這些作品可看出作者在創作中善于以民族民間音調.節奏型為創作素材,突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增加了音樂的生動性和表現力。
二、和聲的民族風格在手風琴音樂中的大膽索
音樂創作中追求和聲的民族風格.一直是20世紀以來.中國作曲家們研究的課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嘗試,已在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手風琴創作也不例外.而李遇秋在這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一方面他注意吸收我國在民族和聲技法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另一方面,他的和聲語言在保持五聲性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探索“有人對‘和聲’的概念歸納為‘同時嗚響的音群組合’.我同意這種說法在中圍,侗族、苗族有各種自然形態的多聲部結合方式。琵琶、笙、古琴、箏等也都有不同的結合方法在國外人們‘創造’了許多新奇結合方式這些我們都可以去研究.一定能從中得到啟發”②正是在這種創作思想指引下.使得李遇秋手風琴作品的和聲手法非常豐富.除較多運用了傳統的二乏度結構和弦外.作者還采用了以下一些有特點的和弦:
1.四、五度迭置的和弦結構形態
四、五度迭置的和弦在李遇秋的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類和弦形態.在我國的民間多聲音樂作品中屢見不鮮,李遇秋作品中的四、五度結構的和弦主要有兩種形式:由單獨的四、五度和聲音程構成的和聲形態及四、五度混合結構的和弦。
(1)由單獨的四度或五度和聲音程構成的和弦。
(2)四、五度混合結構和弦
這種混合結構和弦最常見的形式為空五度和弦與琵琶和弦空五度和弦由五度、四度音程迭加而成.一個八度音程內含有一個純五度和一個純四度音程。具有空曠、飄逸的音響特點。琵琶和弦的基本形式為外圍一個純八度音程.內包含根音上的一個純四度與一個純五度。這與琵琶的定弦完全一致.此外還有省略八度音程中的一個音的兩種變化形式。
空五度和弦的音響有一種飄逸、空曠的感覺,作品《廣陵傳奇》為了模仿古琴音樂的果效,較多使用了這種和弦
2.二度疊置的和弦形態
二度結構的和弦,由連續的二度迭置、間隔式的二度迭置或將二度音程以分散形式的排列來構成樂曲《沉思與酣歌》中使用了連續的二度迭置結構和弦.構成了“音塊”式和音.音響效果極不協和 3.特殊的和弦結構方式
除上述幾種和弦結構之外.作者的一些作品還現一些根據音響的需求組織起來的特殊結構和弦。這種和弦更注重聲音的質量.色彩的濃淡.從而產生富于特色的音響效果.更適宜表現描繪性、場景性、造型性音樂。
4.復合和弦:
復合和弦指同一調性范圍內的不同級數或不同結構的和弦縱向結合構成。它有兩個基本特點:和聲的層次分明及音響上的不協和性。在《京劇臉譜》中運用了不少復合和弦
三、民族器樂曲式結構在手風琴音樂中的借鑒和發展
在李遇秋創作中.一一些作品體現出對我國傳統民族器樂結構形式的吸收和借鑒《天女散花》便是一首較為典型的具有傳統民族器樂結構形式的樂曲.它采用了我國傳統民族器樂常見的套式結構——聯綴體形式所謂聯綴體是指“用對比的原則,將多個不同段落(不同音樂材料)依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合成一首完整的樂曲”些段落的組合有兩種構成法則.即速度的漸變性和內容的情節性。速度的漸變性指多個不同段落按“慢一中——快”漸層發展的原則有層次的遞進.使風格多樣的對比段落通過速度漸變這條主線將它們有機的組合成整體《天女散花》是李遇秋最成功的民族風格手風琴作品.樂曲不僅在音樂材料上引用了民族傳統音樂.在樂曲結構的處理上.也借鑒了傳統器樂的組織形式.使整首作品的民族風格更加突出。
四、充分開掘手風琴演奏技巧。有效展現手風琴的藝術魅力
李遇秋在創作中,為模仿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果效.利用鍵盤樂器的結構特點.創造性的運用手掌在黑鍵上的滑奏、敲擊鍵盤、拍打琴體等技術.產生了豐富的音色聯想.較為逼真的模仿了一些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效果.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手風琴音樂語言.并以此傳達民族音樂所蘊涵的“神韻”在樂曲《天女散花》中,作者就運用手掌在黑鍵上的滑奏(不觸及白鍵),產生了與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刮奏”技法相仿的音響效果由于黑鍵的排列結構為五聲性的.因此.這種技法較為成功的模仿了古箏的演奏效果在樂曲《六子戲彌陀》中,作者運用了右手敲擊鍵盤的演奏技巧,產生出一種特殊的音響.意在模仿民族打擊樂的演奏效果,描繪出一副嬉、歡樂的畫面。《手風琴協奏曲》中.作曲家用拍打風箱。敲擊變音器等手法,豐富了手風琴的音響和表現力。再如,在《第三奏鳴曲》第二樂章“死城的訴說”中,作者用手風琴排氣孔與風箱運行相結合發出的特殊音響—風聲.以及右手拍打風箱不同部位而產生的高低不同的音響.兩者相配合生動描繪了荒涼凄慘的“死城”景象
五、小結
以上從創作素材、和聲技法、曲體結構以及演奏技法四個方面粗略分析了李遇秋手風琴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征.我們可再從宏觀方面對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的創作特征加以歸納:
(1)立足于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善于從民族民間音樂材料中發掘創作素材.通過技術性處理使之手風琴化.創作小具有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審美觀念的藝術作品,豐富了中國手風琴曲庫
(2)豐富的表現手段.生動的藝術形象結合樸實新穎的演奏技法.增添了作品的的活力.使音樂不僅動聽。且易演奏、有效果從手風琴教學曲選的角度來看,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屬于易教、易學、易于推廣的教材.在今天中國手風琴曲目較缺乏的情況下.這些創作成果尤顯可貴.
手風琴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傳人我國已有上百年歷史,與鋼琴、小提琴等其它西洋樂器相比。無論從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在世界的影響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如王域平所指出的:“多數作品的題材、內容及作曲技法方面均顯陳舊,經典、文獻式的作品太少。”建立一個樂派,將中國手風琴音樂屹立于世界手風琴之林.作品是關鍵.李遇秋在這方面以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深切期盼在新的世紀里.有更多作曲家關注中同的手風琴音樂.創作出更具藝術價值和現代水平的民族手風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