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傳統藝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
林鳳卿
內容摘要: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特征及其帶來的社會轉型和時代的挑戰,要求我們重新對高師音樂教育進行定位:超越學科邊界,打破學科壁壘,培養一種具有更強的綜合素質和開放交差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關 鍵 詞: 知識經濟時代 音樂教育 創新 綜合素質 素質教育
何謂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不同,知識經濟是西方科技高度發展的產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技術與經濟的結合更加密切,從知識到技術再到經濟的作用過程大大縮短,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進入21世紀,這一全新的經濟形態正以迅猛之勢沖擊著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中國。目前,我國正處于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當中,對此,它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重要的發展機遇;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源是知識、智力,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力的不斷提高,而知識和智力的來源就是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深的學科知識,更強調綜合知識形成的素質,但最重要的是能力,是獲取、應用、創新知識的能力。誠然,新的形勢對高師院校在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高素質的基礎音樂教育人才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根據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高師音樂教育將更加基礎化、綜合化、數字化和全球化,是一種以培養多能一專、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博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為目標的復合型通才教育。過去我們重視知識的傳授,后來注重能力的培養,現在強調素質教育,構筑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新型教育模式,它著眼于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21世紀將是人類依靠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紀,國家將構建以終身教育為信念的教育價值觀,以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整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內容,注重學生創作個性發展的培養,從這種角度來講,高師音樂教育不是專業教育,更不是狹隘的專業教育,而是素質教育、通才教育。未來人才素質差別不僅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質,其中創新能力和文化素養居于重要位置,尤其是知識創新,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與運用,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創造,而且還體現為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能力,知識創新將成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基礎與核心,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而文化素養較專業知識能夠更深層次地反映人才的質量。知識經濟時代的高師音樂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高師音樂教育是培養基礎音樂師資,我們面對的是21世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等效應上。從這一點來講,高師音樂教育必須加強科學文化素養教育,需要從人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的傳授與道德情操結合起來,促使學生追求自身完善,獲得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有社會責任感、有文化科學知識和開拓能力、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
知識經濟的特征及其帶來的社會轉型和時代的挑戰,要求我們重新對高師音樂教育進行定位。知識經濟時代是創新的時代,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本的教育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心,它要求教育超越學科邊界,打破學科壁壘,培養一種具有更強的綜合素質和開放交差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此,作為培養未來音樂教師的高師音樂教育,理當肩負起培養創新型音樂教師的使命,樹立現代教育觀念:首先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尤其是文化素質的培養,因為文化素質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它能夠使人把從外部獲得的知識、技能技巧內化于身心、升華成穩定的品質和素養。其次要采取克服過分專門化的教學傾向,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調整音樂學科專業課程,強化教育學科課程,構建以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教育素養為宗旨的綜合化學科專業結構和育人環境,要壓縮課時,優化課程設置結構,將有重復的課程合并,增加教育實踐的分量,加強教育技術課、計算機課,適時更新教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拓寬知識面,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教學方式上要由過去的“滿堂灌”轉向“啟發式”,激發學生敢想敢問,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能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為本,為學服務”的教學新理念,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價值,給學生充分理解的時空和自主、探索、交流的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再次,要堅持以能力培養為基礎的教育理念,知識經濟時代的基礎音樂教師,首先必須立足講臺,其次還要站穩舞臺,因此,要注重教育實習與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適時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演習、實習活動,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這不僅能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及時轉化為能力,而且也是活躍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同時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社團活動。學校要給予大力支持:聯系實習基地(中小學),提供藝術實踐場地,指派指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靈活運用知識、技能,同時引導學生善于從中發現新問題、研究解決新問題,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應用型的音樂教師結合起來。
放眼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資源是智力,最大的財富是智慧,從事人才、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是教育,作為生產音樂教師的高師音樂教育,在辦學指導思想上,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面對新一輪的科學革命,新興交差學科不斷涌現,不同學科之間、人文文化和科學技術文化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未來音樂教師應是視野開闊、基礎寬厚的通才。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才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飛速發展,隨著擴招,音樂教師日益增加,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呈現就業難、職業崗位不斷變化,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要有預見性,在學科專業上,要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辦學思想,樹立整體化知識教育觀念,粗線條構筑專業和學科的基本框架,使其具有相當的兼容性,構建完善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拓展知識背景能力基礎,以適應社會發展,即使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甚至較遠領域的工作,盡管用到專業具體知識不多,但學習專業過程中塑造的追求未知的科學素養和分析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思維能力,將會在新的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敏《世紀性中國藝術教育革命》[M] 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2年8月
[2]丁剛主編 《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M]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1月
[3]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