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雕塑的和諧意境
艾敬園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國人以“人文”將自然世界變成人文世界所付出的努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和內涵。景觀雕塑藝術作為人的一種生命本真的藝術活動,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素質,關注心理健康,它更能深入公眾生活,引導公眾文化,充分體現以“人文”“化成天下”的作用。藝術給人的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一個潤物無聲的過程,加強景觀雕塑的藝術化,能潛移默化地加強人對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特別是人對自然、對自身的認識和反省。那么,如何才能加強景觀雕塑的藝術化?筆者看來,應該立足于本土文化,在傳統的基礎上研究現代,用和諧理念指導景觀雕塑藝術創作。
首先,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解讀景觀雕塑的和諧意境。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其真義在《國語》中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夫和實生物參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從這段文字中可以體會出其蘊含著傳統和諧理念的幾個方面,即多樣的統一、關系的協調、力量的平衡等。
“以他平他謂之和”,和諧的東西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協同互濟,而不是簡單的同一,要素的多樣性是形成和諧的前提,和諧的宗旨是“配合得當”,因此多樣的要素必須“統一”。要達成“統一”,必須仰仗關系的協調。關系的協調是和諧系統的結構方式,它在系統宏觀狀態上則展現為力量的平衡,也是指要素在關系的作用下形成相對穩定的宏觀狀態。這種宏觀定態折射出了系統要素“以他平他”之生命力的平衡。
當城市的人們在生存的意識里不停的強調著生活的質量時,雕塑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填補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其公共性體現在公共環境和公眾欣賞。城市雕塑在滿足自身系統和諧之外,還必須滿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一是雕塑的自然環境因素的協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藝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追求,從而營造了廣場、街道、綠地及各種不同形式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雕塑在這樣的環境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裝飾作用,不再像以往那樣強調宗教,為統治階級宣功利德,而是以它多樣的形式和鮮明的個性,服務于建筑和環境,以其特有的裝飾情結補充及完善著人們的生活環境。二是人文空間環境因素與雕塑的和諧。人文環境從大了講可以到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氛圍、一個地域的歷史文脈,從小了講可以到城市人們的文化層次,心理承受能力,精神需求的趨向等等。城市雕塑就像城市中閃光的亮“點”,凝聚著它們特有的靈性,以其獨特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觀念,讓人們品味著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在精神上,對人們起到了直接的教育作用和導向作用。北京長安大戲院前,以京劇臉譜設計的雕塑《中國風》,其建設定位在“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時代精神”,強調了長安街作為中國政治文化的形象大街的意義,不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體現出 “和六律以聰耳,”的和諧意境。
“藝術之始,雕塑為先。”我國古代的雕塑藝術有著極其輝煌燦爛的歷史。四川樂山大佛書寫了雕塑藝術歷史長卷中閃光的一頁。遠望樂山,山形如同臥佛,佛隱其間。天然的臥佛山形與人工的坐佛造型相得益彰,坐與臥,抽象與具象,共同構筑了神奇的景象,正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及和諧意境。其一是主題。樂山大佛的主題是坐鎮江河,大水橫行淹沒眾生,立佛一座,用無邊的佛法來鎮壓河妖,雖然表現出人生的無奈,但是人們得到了精神上慰藉,也是民心之所系。其二是位置。樂山大佛倚山臨江、青山環抱,在臥佛狀的山體中之臍點,不上不下不偏不倚,把山與水作為一個整體來平衡于一點之上,不但考慮到天時地利的因素,也將中國人的“天工造物”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三是體量。樂山大佛采取坐姿,約四十米高,頭長八米,端莊大方比例均稱與山體渾然天成,佛眼微睜,半開半合,全然一派冥想的姿態,展現出無窮的超然物外的內涵和意境。景觀雕塑是由環境、工程、美學、人文多種因素組成的復雜的藝術品,要創造獨特的景觀意境,并非易事,我們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這一基本理念入手,不懈地努力、追尋,“語不驚人誓不休”。
其次,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解讀景觀雕塑的和諧意境。中國傳統和諧理念強調差異、變化、相生相和,不僅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同時也是處理天人關系的準則。從生態文明的觀點來看,傳統和諧思想中的自然有機性的生生和諧、環境適應性的協變和諧、價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諧等理念,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從景觀雕塑創作的意義來講,景觀雕塑是為特定的環境設計和創制的,與所在環境結合成有機整體是其基本特征和起碼要求。如果脫離了具體的環境,不僅雕塑自身的意義會發生畸變,而且它所處的環境亦會失之完整,有的甚至成了環境的負擔,非但沒有提升環境的美學價值,反而破壞了原有的景觀。現在,有許多景觀雕塑,在主題選擇和藝術表現上產生了誤區。騰飛、鷹、龍、十二生肖、改革、開放等命題被反復引用,用一些球、飄帶、圓管、圓柱或向上尖細略帶裝飾性的具象且程式化的造型組合成時髦的“抽象雕塑”, 其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正可謂是:“作為現代藝術,不是永無休止地往自然界添加人為的主觀制作物的工具,而應是引導人們感知世界真實面貌的媒介。”因此,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存在的中國傳統思想,是對景觀雕塑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和諧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相生相和,以求生生不息,這不僅反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也洽洽是景觀雕塑的核心價值所在。
傳統和諧思想中的環境適應性的協變和諧,對景觀雕塑存在著現實意義。任何和諧的事物都要內部和諧與外部和諧協調如一,并與環境協同演進。道家要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雖然可以做到與物同體、與造化同游的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和諧,但作為一種人生態度與處世原則,就難以與社會結構實現功能耦合。而“內圣”而“外王”的儒家思想,要求個人要無條件地服從社會結構穩定和整體利益的需要,雖然形成了超穩定的封建社會結構,實現了內部高度和諧,但同時也窒息了其生機和活力。景觀雕塑的創作要從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入手,重視信息適度和適應性,以緩解不良環境給人造成的生態失衡。摩爾曾說:“對我來說,雕塑蘊涵著生命的動力,有機的造型尤其感性,能傳達感情和暖意。” 因此,景觀雕塑的表現要在充分認識、理解和尊重雕塑的空間環境,關照人的生理特點,充分體現人性化特征,使雕塑的欣賞符合人的生態特征。景觀雕塑不能只表現藝術家個人的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而要重視欣賞人們的心理感受。從雕塑的藝術造型上要接近自然,與環境形成軼序感和韻律感,以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調解人們的心理緊張。雕塑的創作主題上要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把握創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識和自然氣息,使人從身心上享受著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人以心靈的關懷。正如王朝聞先生曾說:“衡量人為雕塑的審美價值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形象是什么,主要在于雕塑品喚起人們對美的生活或理想的生活的美的感受與向往。它對人們的感覺經驗也在起著改造作用,這種精神性的改造作用,關系著雕塑與非雕塑同樣重要的審美的價值。”景觀雕塑要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的創造精神和美育功能,來引導大眾走向高藝術性境界,這就是景觀雕塑的藝術性和公共性的統一,同時也是傳統和諧思想中的環境適應性的協變和諧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①左克厚主編:《中國美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②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③章利國主編:《設計藝術美學》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④郇海霞:《美術觀察》,《劣質城雕:城市里的景觀垃圾》2004.07
⑤滕小松:《美術觀察》,《城市雕塑讓人歡喜讓人憂》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