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考古、雕塑與王子云
孟梅林
摘 要:王子云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載入法國《現代藝術家辭典》的唯一中國畫家;四十年代舉辦了我國第一次敦煌藝術展;建國后,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雕塑史專著《中國雕塑藝術史》。把考古和雕塑結合在一起深入研究,是現代考古和雕塑的奠基者之一。 關鍵詞: 考古 雕塑藝術 結合研究 奠基者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美協陜西分會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王子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雕塑家、美術史論家和美術教育家。1990年,先生以93歲高齡壽終,將近一個世紀致力于美術教育、考古和雕塑,一生甘為人梯、甘做鋪路石,為重振中國的考古和雕塑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是我國現代考古和雕塑藝術的奠基者之一。 王子云,1897年出生于安徽蕭縣,1916年就讀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0年后,在北京從事美術教育和“五四”新美術活動;1926年任中山大學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任職期間,發起了“南京美術展覽會。” 1928年受聘為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講師,曾協助學校在上海、日本東京舉辦國際性的美術交流活動。 王子云一直注重提攜、獎掖后進。在北京從教期間,他發現北京美術學校學生、蕭縣同鄉劉開渠精于繪畫和雕塑的特點,了解到他因為經濟拮據,難以繼續讀書的情況后,便慷慨解囊,并積極聯系蕭縣同鄉基金會對他施以救助,幫助劉開渠走上了一條成功的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已進入暮年的劉開渠深情地回憶說:“二十年代,我在北京讀書時,只有十幾歲,舉目無親,生活難以為繼,王子云老師接濟我、鼓勵我、幫助我尋求半工半讀的辦法,并聯系蕭縣同鄉基金會援助我。畢業以后,又鼓勵我到法國學習雕塑,使我對自己的追求充滿了憧憬與渴望。我1933年回國以后在國立杭州藝專任雕塑系主任和教授,他1937年留學歸來,立即到杭州藝專任教,支持我、壯大我所在的雕塑系,和我一起共同培養雕塑人材。他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幫助我,我無法忘記他對我的栽培和支持。” 在他的幫助下,還成就了著名花鳥、篆刻藝術家王青芳。王青芳是他的堂弟,在王子云先生的資助下,1923年入北京美術學校學習,并根據他的特長,引薦他拜國畫名家陳師曾、蕭謙中、王夢白,國畫學會的金拱北和國畫大師齊白石為師。后來,王青芳集中精力向齊白石學習花鳥畫和篆刻治印,并在篆刻基礎上研究木刻版畫,曾刻有屈原、司馬遷、杜甫、王維等古代文學藝術家畫像存世,號稱“萬版樓主”,求刻、求畫者不絕于門,是名動京師的著名花鳥畫家和篆刻藝術家。 王子云自幼鐘情于雕塑藝術。在藝術領域摸爬滾打了十幾年以后,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雕塑藝術從唐末五代一直到清代的漫長歷程中,在內容、題材方面逐漸世俗化,而造型作風卻松馳纖細,特別是到了清末,雕塑制作繁瑣、庸俗,古代雕塑藝術的大氣磅礴、質樸遒勁、富有含蓄的藝術造型風格已很難尋覓,重新振興雕塑藝術已迫在眉睫。1931年,已步入中年的王子云毅然放棄安適的工作、生活環境,繼他的得意門生,后來的雕塑泰斗劉開渠之后負笈到法蘭西學習雕塑,從此確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借鑒西洋雕塑,融西洋雕塑的寫實風格于中國雕塑,吸納西方的考古手段研究中國古代雕塑。而終極目的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發展中國的現代雕塑藝術,使現代雕塑更精確、更完美。他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學習;1934年畢業后,為了進一步研究雕塑藝術,又轉入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校雕塑系就讀,并以優異成績被法國著名雕塑家 朗多維斯克教授選為入室弟子。他夜以繼日地苦學、苦練,決心要在巴黎這座藝術殿堂里為中國人尋找一塊展示自己的地方。他的油畫作品《杭州之雨》、《巴黎協和廣場》和雕塑作品《少女》等先后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春季沙龍”、“獨立沙龍”等美術展覽會,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載入法國《現代藝術家辭典》的唯一中國畫家。留學期間,他曾趁假期到意大利、希臘、德國觀摩,考察西方雕塑藝術,佛羅倫薩的烏菲濟藝術館、雅典城邦豐富而輝煌的雕刻、浮雕藝術強烈地震撼了他的靈魂,給了他豐富的啟迪。他領悟到:那些巨大的石雕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無不善于運用獨特的雕塑語言充分地表達特定的思想感情。要如此,只有作者把對客觀世界的真誠感受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準確地表現出來,在完美的藝術語境中恰如其分地詮釋,才能使觀賞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作品才能稱得起藝術品。他精心研究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法國雕塑家羅丹等的雕塑藝術。他們的創作以精湛、完美的技巧,壯闊、宏偉的氣魄和透徹、深刻的思想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內心世界,以豐富多樣的雕塑手法,塑造出神態栩栩如生和富有極強表現力的藝術形象,都是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進行創作的杰出代表,他要沿著他們開拓的創作道路前進。 上世紀三十年代,現代雕塑藝術在劉開渠等的倡導下,發生了廣泛的影響,追隨者一天天多起來。以劉開渠、王子云為代表的雕塑藝術家大聲疾呼、著書立說,極力從意識領域挽救中國雕塑的嚴重危機,并以創作實踐,兌現自己的主張,通過雕塑反映腥風血雨的抗日戰爭現實,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許多重要方面,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藝術上的獨創性,使中國雕塑藝術出現了一洗頹靡之風的重大轉折,在中國雕塑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40年,日本侵華戰爭的炮火已經燃燒到了中國的大西北,以王子云為團長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為搶救收集尚未被敵軍占領地區的文物和藝術品,往返10萬里,在大西北地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考察,各類文物遺址及藝術文物就發現數百處(件),速寫圖、寫生圖、照片、拓片、摹本和大量的堪稱國內藝術文物界首例的模鑄不勝枚舉。他們翻鑄的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等石雕,風格雄健質樸,大氣磅礴,反映了西漢王朝強大的國力。這類作品在西安“漢唐陵墓藝術展覽會”展出,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自信心。受到教育的除了普通民眾,諸如國民政府的要員陳立夫、張繼、周鐘岳,文化名人郭沫若,美國副總統威爾斯基等也都給予極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