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寫實性繪畫的心理需求
劉麗雪
【摘要】寫實性繪畫于14世紀文藝復興時開始勃興,藝術家力圖在二維平面中創造三維空間的錯覺。20世紀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中開始否認寫實性繪畫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人們無法否認自身心理對寫真圖象的巨大需要。
【關鍵詞】寫實性;圖象;投射;匹配 自14世紀意大立文藝復興開始,喬托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先驅之一,開始了對寫實性繪畫的探索。眾所周知,寫實性繪畫旨在模仿自然,表達客觀對象的真實性、準確性。藝術家們則是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手段去描繪眼中的可見世界,力圖在二維平面中制造出一個三維的可見世界這樣一種錯覺。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性繪畫滲透著人文主義的關懷,但藝術家仍無法逃脫宗教的影響,繪畫的題材選擇上也大多由此而來,還不能夠關注到周圍人群的真實生活。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藝術家們也將目光轉向了他們所生活的現實社會,并誕生了卡拉瓦喬、倫勃朗等等那樣一大批的現實主義大師。他們的筆下總是飽含著對人民大眾苦難生活的同情,對不公平社會制度的控訴,而這樣的畫作都是以寫實性的繪畫技巧將生活場景如實的展現于觀者的眼前,激起觀者的經驗并產生聯想。而這之后,寫實性繪畫更由學院派繼承并發揚光大。 20世紀人類世紀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攝影技術出現,它使我們可以不依自身的感覺為轉移看到物體,并可以充分表達細枝末節,使公眾對寫真的心理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這對于寫實性繪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 而為何要廣泛應用這些寫真圖象呢?“我們明確人們對這樣的圖象是最容易接受的,被真實再現的事物比起抽象性的事物也更容易記憶,這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人們心理上總會不自覺的將以往的經驗投射于圖象之上,滿足自身對寫實性的心理需要。”生活中為我們傳遞大量寫真圖象并且也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電視”,它所播放的圖象在觀者的觀念中知道所看到的是一種二維平面中的三維深度的感覺,但觀看是自身意識卻又把這些圖象看作是真實存在的,這其中觀看者心理投射去匹配這樣一些情境則發揮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