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主題性繪畫創作的教學策略分析
田興江
摘要本文針對幼兒園美術活動現狀和學前兒童的年齡特點,開展以主題性繪畫創作為形式的美術教學指導。本文探討了在集體美術活動中主題性繪畫創作的指導原則和指導策略,以幫助幼兒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創作出稚拙的、富有主觀情感、自由表現的繪畫作品。
1 實施主題性繪畫教學的意義和概念的界定
主題性繪畫活動作為一個很好的媒介將幼兒的記憶、經驗、初淺的技能融于美術活動中,能將教師從紛雜的臨摹教學中解放出來,發揮欣賞、認知、感悟的作用,讓幼兒從體驗入手,完成創作。
(1)主題性繪畫教學的策略研究能幫助教師把握幼兒繪畫教學的目的,體驗作品創作中的情緒情感,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通過策略指導始終明確、把握兒童繪畫教學的目的,從兒童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發,運用兒童繪畫科學的教學理念,不斷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發掘出兒童繪畫的潛能。
(2)主題性繪畫教學的策略研究能幫助教師增強與幼兒對話的能力,把握多元的教育策略。由于此項研究是基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完成,因此開展課題研究還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和使幼兒的智力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潛在能力得到激發,讓幼兒獲得多元的發展。也能幫助一線教師積累繪畫教學的基本方法并運用在其它形式的美術活動中,學會整合教育資源。
(3)主題性繪畫教學概念的界定對通過美術活動體現幼兒認知發展心理具有現實意義。主題性繪畫是繪畫的畫面形式,它往往能再現兒童眼中的世界和特定的環境、情境,并表現出作畫人的心理,在一幅或多幅作品中表現同一個主題。在本課題研究中著重在于“主題性”框架下的同一主題繪畫創作和單元主題(同種類別繪畫)的系列教學。
2 主題性繪畫創作教學指導所遵循的原則
繪畫教學的目標是圍繞著美術表現的基本要素提出的,它的依據是在遵從幼兒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設置教學目標的階梯,當我們在開展主題性繪畫創作時要充分地關注幼兒的認知水平、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基本的技能水平,尊重他們非成人式的思維和表達,預設適宜的目標以情景性、審美性、創造性和適宜性為原則開展教學指導,從而使幼兒創作出融合美感、技能和個性的美術作品。
3 主題性畫繪畫創作的指導策略
教學策略包含多個方面的含義,包括目標的設立、媒體的選擇、方法的確立、活動的組織、反饋的方法、成績的評定等等。所以,從系統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教學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制定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于最佳的系統決策與設計。
3.1 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主題內容,在感性認知獲取直觀形象
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幼兒通過觀看獲得的關于事物的各種視覺經驗,這是他們美術創作中形象的來源。因此我們在開展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內容選擇時就充分考慮了這個因素,如《刷刷牙》,展現的是生活中的天天出現的場景,幼兒對刷牙印象深刻,上課時我們用多媒體展現盥洗室環境、張大嘴的臉部特點,有大人、孩子、單人、雙人、正面、側面等圖片使幼兒很快的就進入特定情景中。
3.2 體驗豐富的主題繪畫情境,在主動學習中進入創作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并不只是讓幼兒不斷去重復已有的經驗,而且還必須在幼兒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動,除了在內容上不斷地拓展外,還必須不斷提高幼兒感受和表現美的能力。情景是導入的環節,學會方法的手段,當幼兒沉浸在情景中的時候,我們視之為“游戲”,著意表現個人對主題的認識和感受,感性體驗多于理性思考,因此我們要解決的是老師對同一主題下的美術活動進行篩選,如我們在中班階段開展的《小鳥和樹媽媽》主題,預設了《春天的葉兒發芽了》、《可愛的小鳥寶寶》、《鳥窩》、《我和樹媽媽的悄悄話》等,從自然到人到科幻,讓幼兒體會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下人與動物的和諧,并遵循從幼兒中來到幼兒中去的選材原則,設計出深受幼兒歡迎的主題性繪畫內容。
3.3 欣賞大師作品沉淀審美感覺,在嘗試創作中感受視覺文化的內涵
幼兒很多時候無法用語言來告訴成人,但可以用繪畫語言來表達,孩子們可以在欣賞大師作品的同時用自己的想象和無限的創意逐漸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現出高品位的審美境界。雖然幼兒的美感較為表淺,但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可以安排以色彩、構圖、風格不盡相同的《向大師致敬》主題作為大班欣賞和創作的內容。我們選擇了幼兒偏愛的色彩濃郁、構圖鮮明、與日常生活、性格特點接近的作品。如馬蒂斯的剪貼畫、米羅的抽象畫、畢加索的立體畫《漂亮女人》、凡高的點彩畫《星月夜》、《向日葵》、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中國畫家吳冠中的水彩畫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讓幼兒在充分欣賞的前提下學習創作,把自己對色彩、構圖的感覺融入到創作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油畫板、油畫布、水粉、炫彩棒,讓幼兒自由選擇特殊材料,感受這些材料帶來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3.4 運用支架式教學理論,讓創造性的美術技能得到分層遞進
在主題性單元系列繪畫創作(同種類別繪畫)中由于技能的學習有一個相對的過程,因此我們采取的支架式教學“五步遞進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們開展的《線的散步》的中大班主題活動是采取了一個單元序列的方法,中班的《動物世界》主題,主要由黑色粗細線描(記號筆、水筆)、水彩筆組成教學內容:有《花和花籃》、《水里的魚》、《親親小動物系列》、大班《猩猩家族》、《花的姿態》、黑白線描《向日葵》、瓦愣紙板畫《京劇臉譜》等都是采用了五步遞進法:進入情境——搭建支架、難點分散——引導探索、學習技能——協作學習、集體共享——交流評價、撤離支架。
我們利用“支架”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尋找支點,不斷向幼兒提出新的挑戰,并積極推進。在這些活動中,范例往往不是完整的,而會出現簡單的線條、色塊、筆觸、一個簡單構圖等,使幼兒能夠在一個系列的繪畫類別學習中重復地使用這種方法,從而達到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即把支架學習的方法靈活運用,無論哪一個作品或一個實物都可以尋找“支點”,在欣賞中發現美,在發現中創造美,用基本的技能分解創作中的困難,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1]李慰宜,林建華.幼兒園繪畫教學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2]王悅娟.回歸童心的美術教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
[3]張念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4]孔啟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
[5]鐘啟泉,張華.課程與課程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