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電視“十二五”發展的若干思考
冷凇
一、當前中國電視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十二五”期間,電視媒體改革將向縱深推進,全國文化產業迅速興起,中國電視向國際一流媒體邁進的速度將加快。同時,中國電視面臨的既有生存問題,也有發展問題。
(一)新媒體沖擊,話語權壟斷
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引領新媒體高速發展,正在催生媒體格局新的分化和裂變;網絡、手機等形式多樣的新媒體的主流化進程加速分流了傳統電視媒體受眾,電視收看人群老齡化趨勢明顯,開機率和關注度持續下滑。新的傳播環境中,電視新媒體建設發展明顯滯后,并未形成與其傳播地位相匹配的影響力。
在國際社會,“西強我弱”的傳播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歐美發達國家媒體仍然掌控著世界范圍內的國際話語權,跨國媒體集團正憑借資本與新傳播技術手段加深對發展中國家電視文化市場的滲透。
(二)內部過度競爭,節目低俗同質
以新華社、中國電信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及電信運營商大踏步進入視頻制作與傳播領域,中國電視的視頻獨家傳播壟斷優勢被打破,“三網融合”之后,廣電有線網面臨電信互聯網的嚴峻挑戰。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門檻進一步降低,而中國電視的產業市場主體尚未形成,缺乏產業鏈搭建,其優勢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中央及各地方電視媒體競爭激烈,中國電視雖然出現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不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同質化”,過多過濫和一哄而上的功利化現象不僅違背了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而且埋下了資源浪費、粗制濫造、“三俗”等種種隱患。
總體來看,中國電視制作資金投入不足、人才匱乏、資源分散、結構失衡,創意水平、集約化程度、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市場經驗不足、制作效率低下。管理上,行政劃分、財務預算、協調統籌、薪酬績效、廣告激勵等體制不適合電視行業的特殊性,嚴重制約內容生產的發展。
二、關于中國電視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超前布局,搶抓機遇。中國電視在“十二五”期間應堅持四個立足:“立足率先發展,立足內涵發展,立足聯動發展,立足創新發展?!?/p>
(二)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與轉型,區分“輿論宣傳性”、“公益服務性”和“產業經營性”三類內容,用不同途徑同時推進三項業務大幅增長。重點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電視產業。
(三)處理好電視頻道、節目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在不斷豐富電視品種數量的基礎上,引導各單位和電視工作者把精力用到提升電視內容產品的質量上來。實現從規?;盗繑U張到集約化、品質發展的轉化。
(四)堅決抵制“三俗”,從以收視率建設為中心轉變為“六力一性”并舉的發展模式,既“電視媒體的權威性,信息傳播的公信力,電視文化的軟實力,新聞的采集力與傳播力,節目的引導力與影響力”。
(五)大力發展電視外宣事業,強化海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利用華人資源創作多元化、超指向的電視外宣節目,面向不同地區海外觀眾辦出特色和差異。傳播“和平、發展、合作”的價值觀,積極為黨和國家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六)緊握“三屏合一”的歷史機遇,從以電視機為主要傳播載體兼顧新媒體,向電視與網絡、手機等新興媒介載體并重融合發展的趨勢轉變。成立“多媒體新聞與節目協調部”,及時準確地策劃制定出適合網絡、手機、戶外、紙媒等不同媒體播出的節目制作方案。
(七)從以傳播主體為主導轉變為觀眾消費為主導的傳播方式,主動培養欣賞群體,建立擴大電視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增加生活服務類等必視性內容,讓廣大電視觀眾從“看電視”向“用電視”轉變。
(八)建立科學的電視節目評價體系,努力使電視產品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的檢驗;加強和改進電視批評,倡導正確創作思想,謳歌主流價值取向,更好地發揮電視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
(九)大力發展電視循環經濟,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高效共享媒體資料庫與選題,改造提升電視節目制作效率,加強資源節約和效率管理。
三、電視新聞領域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新聞采編應由以國內發展為主兼顧國際,向國內、國際并重發展轉變;由被動接受、回應國際輿論轉變為主動影響、制造國際輿論。中央級電視媒體應建立全球重大突發事件應急報道機制,在全球范圍內逐步建立若干區域性突發事件應急報道小組,配備海事衛星傳送系統等便攜技術設備,成為“移動記者站”,建立輻射全球的電視新聞采編網絡,增大自主選題、獨立采訪的原創國際新聞量。
(二)拓寬自采新聞節目的同步或二次傳播渠道,力爭形成包括各地方臺、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其他新媒體、海外輸出、行業機構、個人用戶的立體傳播載體網絡。新聞采編領域提高到達現場的能力,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權威性、現場感和感染力。充分利用社會和其他媒體資源,建立特約報道員、特約通訊員制度,強化深度報道和輿論監督,確保在電視記者不能及時到達現場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第一現場、第一時間視頻發稿,加強新聞評論,提升新聞的原創率、首發率。
(三)各臺新聞中心應推行 “去欄目化”戰略。除保留少量精品周刊類深度新聞節目以外,其他內容實現連續性滾動串接,使新聞頻道內容更加循環流暢,淡化主持人更替對節目的影響。管理上對電視新聞業務人員采取專業化分工,區分“采集”與“編輯”工作。新聞采集工作結束于共享平臺的通稿,后期編輯、包裝、整合編排等工作由各頻道新聞編輯完成。
四、電視各類型節目的發展趨勢
(一)綜藝娛樂領域應強化節目形態的策劃與創新,交叉融合演藝、娛樂、文化、資訊、益智、訪談、大型文藝節目、特別節目等各類文藝元素。廣泛借鑒海內外優質電視節目樣式,整合盤活明星資源。在堅決抵制“三俗”的基礎上力求雅俗共賞,滿足廣大電視觀眾多樣化的收視需求。
(二)財經領域注重“專業性和服務性”雙管齊下,大力提升專業財經資訊的采集和解讀能力,加強國內分演播室建設,加大消費類、時尚類、理財類等大眾財經節目布局,更好地滿足百姓多樣性的經濟生活需求。建立財經“智庫系統”,引進表達能力強、適合電視化表現的財經行業專家,著力打造讓財經界和理財者“離不開”的財經節目。
(三)電視劇方面,通過政策和市場兩個手段杜絕“奢華虛假”與“粗制濫造”兩個極端現象。大力提升編劇與策劃的地位,鼓勵貼近百姓生活、展現社會風采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打造電視劇“重點基地”和“中國制造”品牌。同時廣泛借鑒美劇創作經驗,加強與國際優秀影視制作機構和創作團隊的有效整合。
(四)紀錄片層面需建立大型紀錄片項目的招投標制度,扶植傳承中華文明、聚焦百姓民生的重點選題;同時大力開發素材資源的重復利用,制作真實感強的紀實性素材增值節目;與國際一流紀錄片制作機構或團隊合作選題拍攝,購買優質海內外紀錄片播映版權。
(五)動漫方面力爭將節目類型覆蓋全年齡段,開發動畫制作新技術,引進優秀動漫人才,增強動漫資源的國際共享,在制作水準上盡快與國際接軌,提高自制節目數量和水平,設計并打造“中國特色”的電視經典品牌卡通形象。
(六)體育方面將加快制播分離試點改革,聚焦世界體育核心賽事的信號制作與版權銷售,主動策劃大型民生類文體活動,開發體育文化衍生品市場,打造電視體育文化產業鏈條,最終實現上市融資。
五、電視產業在未來五年發展中的對策與建議
(一)支持和鼓勵電視產業與其他類型文化產業以及制造業、金融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農村建設深入融合,增加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品的精神文化價值。發揮電視文化產業對第一、二、三產業的帶動提升作用,提高中國制造的文化附加值,發掘傳統產業中的電視文化因素,創造跨界性新生產業。
(二)強化電視產業與傳統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促進電視與旅游、商貿、通信、會展、教育培訓、健身休閑等行業的融合發展?!叭W融合”下的電視產業應緊跟各種數字內容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步伐,讓電視成為推動各種新型服務業態和消費業態發展的體驗對象和服務內容。
(三)采用集約化的電視產業組織形式。引導同類型內容產業集聚,形成完備的產業集群,改變電視生產的散、小、亂現象。嘗試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實現電視跨地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的戰略目標。采用合資合作、相互參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種模式合作,努力把電視打造成“標準化、規?;钡拇笮碗娨暜a品生產制造集團。
(四)創新合作形式。在體育、綜藝娛樂、動畫、生活服務等宣傳屬性相對弱化的節目領域率先實行彈性化企業組織方式,鼓勵項目制等松散的合作模式,專業化生產與分工協作相結合。在電視劇生產等領域鼓勵文化專業公司與文化機構、私人創作者工作室分工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公司+個體生產者”等合同管理模式。
(五)構建成熟完善的復合型產業鏈盈利模式。實現文化創意和品牌的多形態開發,解決高運營成本與低盈利收入的矛盾。延伸產業鏈條,拉長產品線。在體育、綜藝等領域開拓思路,通過創辦大型活動、策劃大型賽事等形成核心節目資源,大力發展電視衍生產品市場,形成有形產品、虛擬產品、服務產品門類較為齊全的,品牌授權、連鎖加盟、自主渠道相結合的電視衍生品經營體系。
(六)擴大廣告業務人員規模,將全國各行業領域重新細分,對廣告市場充分調研,精耕細作。將行業廣告現有的粗放型分工管理模式轉變為項目責任制管理模式。策劃、預設既合情巧妙又合理合法的植入式廣告,將植入式廣告作為電視廣告發展當中的重要組成。
結語:
歸根結底,電視是一項創意密集型產業。中國電視在發展過程中固然需要資本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但更需要的是“創新”精神和意識,而這恰恰是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欠缺的?!笆濉逼陂g的電視發展應以創新為本,倡導綠色收視,堅持導向積極、客觀及時、角度新穎、見解深刻的新聞創作觀,同時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出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價值取向的優秀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