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以創新推進電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羅小華 周玉飛 曾萍
摘要:電視也是一種寬泛而典型的文化形態,電視文化的繁榮興盛主要賴于堅持不懈地創新;電視文化必須創新,應當創新,需要創新,可以創新;創新電視文化,正當其時,大有可為。我們當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為契機,統籌推進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業態創新、傳播創新、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創新實現電視事業和電視產業比翼齊飛,實現電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電視文化;創新;發展繁榮
以什么樣的視角認識創新、怎樣創新是事關我國當代和未來電視發展的重大命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1]。這一論斷充分闡明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先導性作用,闡明了創新對于文化發展的特殊意義。我們電視界、電視行業和廣大電視從業人員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以創新推進電視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為藝術與技術相互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種興盛的大眾傳媒,電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容,相互認同。所以,電視也是一種寬泛而典型的文化形態與文化樣式;電視文化是現代人類利用聲、光、電技術和信息技術,生產、傳播、消費電視產品所產生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總和,是一種新型的媒介文化、精神文化、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綜合文化[2]。近些年來,隨著文化熱的日益升溫和電視熒屏的日趨火爆,電視文化日漸閃亮,大放異彩,并以自身的天然優勢、優良品質和內外因子,奠定了其在文化體系中的主流位置。
作為一種社會主體文化,電視文化要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就必須創新,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必然要求,是順應現代科技新趨勢、適應社會進步大潮流、搶占發展制高點的必然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共有20多處提到創新,“創新”是《決定》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決定》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創新投融資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1]。這些話在創新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理論判斷,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規律性認識成果,為我們創新電視文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強大的動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路徑。電視文化的繁榮興盛,主要賴于堅持不懈地創新。
從20世紀80年代“四級辦電視”開始,歷經三輪改革創新,我國電視文化取得了長足進步,電視事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電視產業已經成型,初具規模;但是,目前還面臨著產品不多、延伸不廣、開掘不深、業態不寬、規模不大、輻射不力、體系不全、實力不強、分享不均、人才不足、區域不平衡、大部分地市級處境艱難、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適應、與國外媒體巨鱷競爭不占優勢等問題。要破解這些難題,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必需推進創新,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電視生產力。
創新電視文化是電視界一項艱巨繁重的任務,是電視人一份神圣而重要的職責。綜觀全會決定和國內外形勢,我國電視業正迎來了一個重大而又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也承載著又好又快發展的崇高歷史使命。我們一定要增強創新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搶抓機遇,大力推進電視文化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增強電視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創新思維理念。視界決定世界,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到電視文化的戰略性、先進性、權益性、公益性、商品性、產業性和創造性[2],自覺把思想認識從不符合電視文化發展規律的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從條條框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充分認識推進電視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三個有利于”,大膽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促進我國電視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電視文化內容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電視事業和電視產業的觀念理念[1],敞開思路,沖破樊籬,破除陳規,蕩滌塵埃,擺脫束縛,以戰略思維、前衛的觀念、前瞻的理念、國際化的視野推動電視事業和電視產業可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
——創新體制機制。體制機制創新是激活發展的根本因子,是加快發展最有效的方略。電視傳媒當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為先導,改革投融資體制、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實施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事分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向外來資本、民營資本開放除黨和政府掌控新聞以外的其它領域,通過招商引資、借殼上市、資產重組、增股融資和整體上市吸納民營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破解資金瓶頸,發揮現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帶動力,驅動資產運作與資本運作,盤活資產資源;推行轉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適當制播分離,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低成本擴張,完善現代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打造自主經營、自我發展、依法運營的新型市場主體;繼續推進集團化,建設跨媒體經營、跨地區發展的大型集團,做大做強市級電視,力爭更多市級媒體5年后能夠成功上市;深化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性機制,開發內生動力,極大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電視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
——創新新聞宣傳。新聞姓新,貴在不斷推陳出新,自是、更是最最需要創新的行當。我們自當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以自身為主體,整合報刊、網絡等多種資源,強化新聞節目的龍頭和主干地位,精心策劃組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化兩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黨的建設等重大主題的宣傳,創制片頭片花,實施好戰役報道、專欄報道,擴展現場報道、連線報道,做實體驗式、互動式報道,做好連續(系列)報道,改進時政報道,優化會議報道,做活經濟報道,突出民生報道,延伸文體報道,增加出境報道,直觀反映各行各業的新成就、新風尚;地市級增設經濟生活資訊專欄或頻道,增辦少兒、老年、對農節目,發揮電視媒體的信息服務功能;加強新聞閱評和視聽評議,完善節目質量綜合評估細則和創優評獎辦法,著力推進頻道專業化、欄目精品化、節目大眾化,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增強針對性,搞好“三貼近”,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健全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加強社會熱點的輿論引導,改進輿論監督,通過準確監督、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促動有關地方和部門認真解決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高電視宣傳的公信力、引導力、影響力。
——創新內容生產。電視現已步入了“內容為王”的時代,生產內容的多姿多彩是電視業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作為優秀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國電視傳媒必須適合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和審美情趣的新變化,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提高生產的組織化和市場化程度,提升創作活力、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形成一批有個性、有專長、有實力的內容提供商;加大精品創作力度,加強題材規劃,關注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重點抓好影視劇、文藝片、紀錄片、文獻片、政論片、科教片、法治片、動畫片、網絡視頻的創作生產,推出更多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精神、闡發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佳作,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鼓勵原創,搞好嫁接移植,集合各領域最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法,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多種多樣,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表現手法創新,推動不同藝術門類和電視文化相互融合,積極運用電視元素改造舞臺演藝和音樂作品,增強綜藝產品的時代感和表現力,開發衍生產品,擴大形象設計、廣告創意和專題制作展播范圍,展示各行各業的新氣象,展示各地的文化風貌和民俗風情,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發較大市場效應的特色文化品牌,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創新業務形態。瞄準市場盲點,科學規劃,選準項目,爭取政策支持,建立產業基地或園區,強力實施產業擴張戰略,在做好廣告、網絡、影視等主業的同時,運用現代數字、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高新技術,大力發展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電視、IP電視、樓宇電視、車載電視、電視購物、電視商務、電視報刊、音像發行、網絡出版等新興業態,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建立拓展多媒體電視家庭平臺,開辟節目傳輸、視頻點播、數字傳輸、數字廣播、網絡游戲、股票彩票、電子銀行、EPG廣告等多種增值業務,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深度開發衍生市場,搶先占領衍生市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借船出海,借力發力,借用各方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電視與旅游、體育、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介入文化旅游,運用電視手段開挖擴展文化旅游資源,創辦、主辦、承辦、聯辦、協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經貿活動和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大型文體競賽活動,大舉進軍會展業和演藝業,建設多功能的會展中心,構筑以車展、房展、家居家裝等為主干的會展業群體,精心組織各類民間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展演展出,構建多元化發展格局,努力在多媒體兼營、跨行業拓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創新傳播手段。面對國外媒體的大肆滲透,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實乃當務之急。必須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先進裝備為支撐,加快基礎建設,采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傳播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電視產業有機銜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建業務流程和經營方式,全面推進影視制作、傳輸、發射、播映、存儲、交換以及影視和演藝后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數字化,推進媒體管理數字化,提高各類信息管理系統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組建國家級廣播電視網,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建成省、市、縣三級貫通的集成播控平臺,健全衛星、微波、有線網絡、無線網絡相結合的電視綜合傳輸覆蓋網,實現互聯互通、共纜傳輸;建好電視網站,利用新媒體承載、傳輸電視業務,發展業務聯盟,實現市級電視跨地區覆蓋[3];開通手機、網絡、樓宇等新型傳播載體,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筑牢安全播出系統,防止傳輸短路,消除覆蓋盲區,使我們的圖像、聲音、圖片、文字真正進入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切實擴大電視的傳播能力、輻射能力。
——創新人才培養。電視生產是復雜的創造性勞動,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淡化“官念”,消除“官本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工作待遇和社會地位上向人才傾斜,加大各類人才培育力度,實施定期輪訓制度、首席專家制度和電視名家工程,請進來,送出去,大力開展學習型單位建設,搭建終身學習平臺,完善培訓開發、評價考核、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重視發現和培養基層人才,多渠道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深化職稱評審改革,鼓勵探索,支持創新,包容失敗,扶持中青年人才主持重大課題、領銜重點項目,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培養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播、名制片人,設立榮譽稱號,評選崗位明星,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努力建設政治可靠、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紀律嚴明、德才兼備、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高素質隊伍,造就一批與黨同心同行、深受人民喜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名家大師和代表人物,造就一批高層次的電視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復合型人才、適應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善于開拓新領域的拔尖人才,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干,為電視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當今世界,電視文化必須創新,應當創新,需要創新,可以創新;創新電視文化,正當其時,任重道遠,大有可為。我們當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統籌推進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業態創新、傳播創新、科技創新,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創新實現電視事業和電視產業比翼齊飛,實現電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Z].2011-10-18.
[2]彭國元.電視文化新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浙江省廣播影視局編訂.浙江省廣播影視發展“十二五”規劃[Z].2011-08-17.